一、成為名將的先天因素
嶽飛出生的經歷和《說嶽》中相似,有大鳥在產房附近盤旋高叫(說嶽中被說成是佛祖身邊的金翅鳥下凡投胎),未滿月時遇上發大水,母親抱著他躲進大水缸,隨波漂流上岸得以保全,不過為了增加主人翁的悲壯氣氛,《說嶽》中讓嶽飛的父親死於洪水,而實際嶽飛的父親並沒有死在洪水中。
人的作為,除了後天的培養,還有很多先天的因素。嶽飛能成為名將,和他有二個半的先天因素是分不開的:
第一:從小「沈厚寡言」,看一看古今中外名將的傳記,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具有這樣的性格;
第二:天生神力,嶽飛不到二十歲就能拉三百斤的弓。(宋朝的一斤大約相當於現在的630克,三百斤相當於現在的一百九十斤,確實神力),由此可以猜測,嶽飛一定是骨骼粗壯。宋真宗在他的御林軍中選拔軍官,數量眾多的御林軍中只有數十人能拉開二百斤的大弓。但未成年的嶽飛就能開三百斤的弓,成年後再增加十斤不成問題,武術講究「技在力上」,力氣是武藝的平臺,這樣的力氣,再加之有名師周桐的指導,嶽飛的武功當然高強,特別能左右能弓。而他的皇帝宋高宗趙構也能拉開二百斤的大弓,並有實戰經驗,因此高宗也不是庸才。
第三點:喜歡看兵書,尤其愛看《左氏春秋》、孫吳兵法,這是嶽飛的興趣點,興趣是成功的前提,但興趣的產生是後天和先天兼而有之,由於嶽飛出生小康,因此他父母的後天教育也不可忽視,這算有半個先天因素。
嶽飛一點也沒有辜負自己的條件,十九歲當兵,在訓練場上很快成了耀眼的軍事明星,他的上司真定宣撫劉韐讓他管理一百多人,相當於現在一個連,第一仗是剿匪。
巨匪陶俊、賈進和實力雄厚,山寨易守難攻,這是嶽飛第一次實戰,他學的兵法知識立刻派上用場,將隊伍分成三隊,第一隊偽裝商人誘敵,第二隊二三十人由他親自率領接戰並誘敵深入,第三隊埋伏。
結果活捉陶俊、賈進和,一戰功成。
此戰後,嶽飛沉寂了四年,一直到北宋滅亡前夕,康王亦即後來的宋高宗趙構北上勤王,路過相州,而嶽飛正好在相州城內武翼大夫劉浩手下當差,接了趙構的命令,先招撫江湖好漢吉青,後北上勤王。
吉青部三百八十人歸順。
從此,嶽飛的軍旅生涯一路高歌。
二、以戰功到宗澤麾下
後來嶽家軍的組成,大部分是嶽飛招撫的江湖好漢或者起義的農民軍,這些人有單兵作戰能力,又沒有老軍人的習性,一經訓練戰力很強。
按照趙構北上勤王的戰略指示,嶽飛帶三百騎兵向黃河渡口嘗試接敵,遇到金兵一戰而勝,這一戰沒有過多的記載,估計是金兵斥候,但這一戰是嶽飛第一次和金兵作戰,金兵的弓箭自古精良,自漢朝以來,弓矢都是女真向中原王朝進貢的重要物資,而斥候是其特種部隊,其中的弓箭手絕對是軍中佼佼者,兩軍相遇,弓箭開道,見識了金兵的弓箭手後,嶽飛的自信大增。
這一戰,對嶽飛影響至深,在當時軍中瀰漫女真滿萬不可敵的神話之下,嶽飛取得了對金兵的心理優勢,直接影響到他下一戰的行為。
嶽飛隨劉浩大軍與金兵相持,正率領所部一百名騎兵在黃河邊上訓練,突然大隊敵人不期而至。
按軍事常識,當意料之外的大批敵人突然衝來,有經驗和訓練有素的士兵都明白「兩軍相逢勇者勝」的道理,但如果指揮官的意志不堅決,這時候的士兵絕不會想著衝上去廝殺,反而大多數是想逃跑,因為先逃跑者生存下來的機率越大,所以是否不跑或者就地反擊,全在指揮官的素質。
嶽飛已經有了對金兵心理優勢,本來就求戰心切,現在機會來了,正是他求之不得的,大喊:「敵人不知我們的虛實,乘他們立足未穩,我們先殺他個措手不及。」
他不是喊:「弟兄們,給我上。」而是喊:「弟兄們,跟著我。」一馬當先,獨自挺槍衝在前面。
嶽飛的做法並不出奇,稍微有戰鬥力的將領都會這麼做。此時,宋、金兩邊都不明虛實,金兵心理也犯怵,但金兵普遍又有對宋兵的心理優勢,為首的金將也和嶽飛有同樣的想法,於是,兩軍展開對攻,為首金將拍馬舞刀直衝在前。
嶽飛挺丈八鐵槍直衝金將,而金將舞動大刀直取嶽飛,不期而遇之間,兩軍的氣勢體現在兩將上,兩將的爭鬥就可以決定這場戰鬥的勝負,一旦將領敗北,他的軍隊在精神上會垮掉,從而引起全軍潰敗。
這是一場意志和勇力的決鬥。
兩將交錯,嶽飛手中鐵槍隔開金將大刀,暗地卻抽出手刀,一刀將金將斬殺,於是金兵大敗。
後嶽飛又以戰功升遷,歸到宗澤麾下。而宗澤是嶽飛的貴人。
三、上書趙構,勤王主戰
嶽飛跟著宗澤打了兩仗,立刻被宗澤慧眼看中,宗澤知道這是塊璞玉,決定親自調教,他對嶽飛說: 「以你現在的勇智才藝,堪稱良將,但也就如此而已,我看你喜歡野戰,這種好勇鬥狠只是一般軍官的活兒,要再進一步就不行了,我教你學習陣法,這才是為帥之道。」
宗澤將平生所學陣法授給嶽飛,嶽飛學成後又有心得:「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宗澤大喜。
這十六字是嶽飛一生軍事經驗的總結。此後,嶽飛在戰場上盡情施展,藝術般的應用他的戰爭才能,創造出許多先進戰術,成為一代名將。
嶽飛在宗澤手下如魚得水,連戰皆捷,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嶽飛給趙構寫信為止。
靖康二年,金國人將徽、欽二宗帶到北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商丘)稱帝,開始了南宋。
趙構剛組閣就用了兩位主和派做宰相,黃潛善和汪伯彥,很明顯,主和就是趙構為政的主題,在他的任期內,主戰派大臣的地位相比主和派大臣,很自然的處於先天弱勢。
趙構作為一國元首,其對金國的態度,以現在的眼光看,似乎已經到了卑躬屈膝的地步,他給金國的完顏宗翰寫了好幾封信,都是懇求對方不要打了,只要給自己留點地盤,他寧願俯首稱臣,奉大金為正朔。
趙構這麼做有很多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攝於金國軍力的強大,趙構曾被宋欽宗送往金營做人質,當時正是金國軍力和士氣的鼎盛時期,又正好是宋軍軍力和士氣最弱的時期,兩相比較,宋軍在金軍面前實在是豆腐渣;第二:不願意徽、欽二宗回來,而對他的哥哥宋欽宗,趙構更有深深的怨恨;第三:沒有親信,尤其對武將不信任,在趙構心理,自己就是光杆司令,他說得很清楚,武將都不知「義理」,隨時可以反,他欣賞並且需要的是範仲淹這類文官,他認為文官照樣可以「親冒矢石」,而恰恰在這點上,趙構和後來的秦檜特別有共同語言,秦檜也是喜歡儒生而不喜歡讀書少的人。
趙構雖然用了和他思想一致的黃潛善和汪伯彥,但這兩人太平庸,危難之時兩人束手無策,唯一所做的就是幫著趙構求和,但此時金軍勢頭正勁,求和就是一廂情願,趙構不得已用了主戰的李綱,李綱有能力,但得罪人太多,連主戰派的很多人都對他不滿,特別是名將張浚,對他簡直是厭惡,所以沒多久就下課了。
這時的嶽飛,還只是個不知名的下級軍官,但他卻上了一封書給皇帝趙構,大意要趙構帶著各地來的勤王之軍主動出擊,並指名點姓指責宰相黃潛善、汪伯彥兩人「不圖恢復」。
四、被降職後重歸宗澤麾下
宋朝的制度,下級不得越級上報,更何況嶽飛只是一名下級軍官,卻直接向皇帝進諫,並批評宰相,說明嶽飛不僅在戰場上大膽,在政治上也是相當大膽。
但是以嶽飛的地位,對上層並不了解,勤王之軍魚龍混雜,有忠於宋室的,有想自己造反的,還有趁火打劫的,趙構根本掌控不了。
關於勤王的困難,後來趙構有回憶,說當時東京被圍時,自己苦口婆心哀求各路兵馬勤王,可是沒有人聽他的,事實也證明,別說勤王之軍,就連他自己的御林軍都掌控不了,御林軍軍官苗傅和劉正彥兩人就發動兵變,讓趙構靠邊站了一個月,因此趙構對武將的不信任是有原因的。再者,所謂「不圖恢復」完全是趙構的意思,黃、汪二人只是奉命行事而已。
結果,嶽飛被降職做了個候補武官,相當於預備役,這幾乎等於開除軍職。嶽飛是宗澤的兵,在這個事件中一直沒有看到宗澤的態度,但沒有態度就是態度。
如果是和平時期,嶽飛的軍旅生涯可能到此為止,但戰爭時期,武將總是有用武之地,尤其是有能耐的武將。
後來河北宣撫使張所招人,嶽飛前去投效,張所也是個主戰派,嶽飛投效時,由於帶著預備役軍官的證書,所以是張所親自面試,開始張所並沒有高看嶽飛,面試的題目是:「你能打幾個人?」意思是可以讓嶽飛當個伍長或者什長,無論什麼長,都只是兵而不是幹部,但此時的嶽飛經過宗澤的薰陶,早不是一介武夫,而已經有了將帥的潛質,這個題目對他來說有些不屑,但他還是鄭重說:「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謀。」這一句話讓張所刮目相看,而後嶽飛又詳細論證了他的為將之道,張所大驚:「君殆非行伍中人!」讓嶽飛做了個從七品的武經郎,被分配到張所的都統制王彥麾下,王彥就是後來著名的「八字軍」首領,也是一員名將,但這位名將和嶽飛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也是造成嶽飛和他初次合作就不愉快的原因。
王彥奉張所的命令過黃河,到了新鄉時遭遇大批金軍,王彥見眾寡懸殊便命令就地防禦,但嶽飛卻脫離王彥主力,率本部獨自衝擊金軍大營,奪得金軍大旗揮舞著攻克新鄉,第二日,嶽飛再率本部乘勝進軍,與金軍酣戰,身上負十幾處傷,終獲勝利,只是孤軍深入,糧草不給,嶽飛返回王彥本部要求補充糧草。
嶽飛違抗命令在先,還跑回來要糧,把王彥氣得跺腳,只是見嶽飛確實打了勝仗,是抗金的人才,所以沒有對他軍法處置,只是不願意再讓嶽飛待在自己軍中,讓他帶自己的兵自謀出路。
嶽飛打聽到老長官宗澤到了東京,便帶兵往東京投宗澤,他率軍往北進入太行山區,連戰數仗,每戰必身先士卒,打得很漂亮,生擒金將拓跋耶烏,槍挑金國黑風大王,最後回到宗澤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