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縣城隍廟大殿位於河北磁縣城內中山大街。坐北向南。城隍廟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鬥轉星移,到今天已經快七百年了。六個多世紀的風雨飄搖,它見證了磁縣歷史的變遷。
柱網布局採用移柱和減柱做法,室內大木用九架大梁,簷下四周施七踩鬥拱。前出一間抱廈,為清康熙八年(1669年)增建,現已不存。該建築並用移柱、減柱做法在明清建築中是不多見的。
磁州城隍
長久以來,城隍兩字原意為護城河,「城」指城郭,「隍」指沒有水的護城壕,由於「城隍」對地方的安全意義重大,故「城隍」逐漸神格化,成為「保衛城池之神」、「護城之神」,其任務是在天災、兵亂時保護城池和居民的,是城市的守護神。
城隍爺做為一城之守護神,香火都很旺盛。每逢初一十五,總會有很多的市民到城隍廟裡拜拜,祈求平安和順。幾百年以來,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和寄託。那麼城隍爺是何許人?各個地方的城隍爺是不一樣的。在磁縣,民間認為嶽飛精忠報國,並能庇護一方百姓平安,一直有磁州城隍神奉祀的是南宋抗金名將嶽飛的說法。
嶽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詩人、抗金英雄,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嶽飛於北宋末年投軍,金軍南下江南,嶽飛獨樹一幟,堅持抗金,收復建康。紹興三年(1133年),被任命為沿江制置使,他念念不忘收復中原。次年春,嶽飛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4]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兀朮毀盟攻宋,嶽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趙構、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嶽飛班師。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入獄。1142年1月,嶽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嶽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
磁縣地名有「九營十八寨」之說,如:大營、小營、大狼營、小狼營,及嶽飛寨、東風寨等。
這些與嶽飛有什麼關聯呢?
磁縣考古專家論證,賀蘭山系嶽飛駐兵嶽城時之練兵場,曾多次率軍到賀蘭山練兵,「九營十八寨」是嶽飛在磁練兵的佐證。
嶽飛,率領嶽家軍奮勇北伐,節節勝利,金兵聞風喪膽。嶽飛準備進兵汴京,迎回徽、欽二帝,力圖恢復宋朝一統江山。然而,秦檜為首的主和派打算丟掉淮河以北的國土,命令嶽飛班師回朝。怕嶽飛不聽,一天之內竟連發十二道金字牌,嶽飛接到十二道金牌,明白乘勝追擊已絕無可能,悲嘆道:「我十年的努力,沒想到在一天之內全部作廢了!」
十二道金牌,宋代凡赦書及軍事上最緊急的命令,用金字牌,紅漆金字,由內侍省派人遞送,叫做「金牌」,上面篆刻著「御前文字,不得入鋪」8個金字。連續十二道金牌,表示命令萬分緊急重要。
磁縣境內的東、西、小侯召三個村就是因嶽家軍曾在此等候朝廷聖旨而得名。
嶽飛與磁縣的淵源頗深,作為一代名將,他以「精忠報國、還我河山」為座右銘,沙場喋血,矢志不移,其高超的軍事才能和高尚的愛國情操震撼和激勵了一代代華夏兒女。孫中山先生曾說:「嶽飛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這樣的城隍爺和城隍精神,我們應該拜,必須拜!
視 頻|亞 萍
編 輯|亞 萍
審 核|慶 明
終 審|秦 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