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菜美食:左宗棠雞
如今,像「左宗棠雞」這樣直接以湘籍人名命名、又得以廣泛持續流傳的湘菜寥寥無幾。這道菜不僅很多中國人知道,外國不少中餐館也以「左宗棠雞」攬客。可以說它是最早漂洋過海扎了根的湘菜。「左宗棠雞」因左宗棠而興。左左宗棠出生在湘陰縣,清末著名將領,曾任浙江巡撫、陝甘總督、兩江總督、閩浙總督等職。左宗棠一生愛吃雞,喜歡把雞炸得香酥酥的吃。每次帶兵打了勝仗,他都要烹雞犒勞三軍。因為他率部收復新疆名震海內外,左宗棠由此成為在西方有影響力和威懾力的中國人,「左宗棠雞」也就成了中國菜的代表菜。
和湘菜名菜東安子雞相反,左宗棠雞的質量標準是強調酥香。要做好這道菜不容易。選料嚴,製作精。要求選用未下蛋的土雞,雞塊去骨,經過醃製,旺火過油,複合調味,成菜色金黃,外焦酥,內鮮嫩,味多樣。集酸、甜、脆、辣、鮮香於一體,典型的湘菜特色。此外,與「左宗棠雞」的做法相似的還有「灌湯魚丸」,也是左宗棠喜歡吃的。取魚肉去刺,打成魚茸灌湯擠成魚丸一炸,再放花生米、幹椒炸酥成「灌湯魚丸」,外焦內嫩,是道下酒好菜。
河南開封名菜:套四寶
套四寶是開封的傳統菜餚,堪稱「豫菜一絕」。在全國各個菜系中,豫菜佔有一定的位置,其中套四寶正是豫菜之中的一個代表作。這道菜用青花細瓷的湯盆端上,展現在食客面前的是一隻體形完整、浮於湯中的全鴨。其色澤光亮,醇香撲鼻。而當食完第一層鮮香味美的鴨子後,一隻清香的全雞便映入眼帘;雞肉吃後,滋味鮮美的全鴿又出現在面前,最後又在鴿子肚裡露出一隻體態完整,肚中裝滿海參丁、香菇絲和玉蘭片的鵪鶉。這道原汁原味,柔嫩潤滑,色澤光亮、型整不散的菜,被稱作豫菜裡的一絕——套四寶。這道稱絕的菜,絕就絕在四隻層層相套的全禽,個個通體完整又皮酥肉爛,從小鵪鶉到大鴨子相互裹纏,卻吃不出一根骨頭來。
套四寶味道稱絕,選料要精,加工要細,經宰殺、褪毛、掏取五臟的初加工後,最為複雜的是剔除骨架。一般的說雞鴨較為好剔,鴿子鵪鶉骨頭難除。易骨時要聚精會神,手持鋒利小刀,有如進行一項精心的藝術雕刻。要求剔出的骨架塊肉不剩,剔後的皮肉滴水不漏。「套四寶」的套是個關鍵,這需要鴨、雞、鴿子、鵪鶉首尾相照,身套身,腿套腿。訣竅是,在給加工洗淨的鵪鶉肚裡填充海參蘑菇配料後,用竹針把破口插合,在開水鍋中焯一下。這不僅清除血沫,更主要的是使皮肉緊縮,使便於在鴿子腹內插套。鴿子套進鵪鶉後,仍要在鍋中開水焯一下。然後再向雞脯插套。同樣焯過的雞再向鴨腹填充,最後成了體態渾圓,內容豐富的四寶填鴨。再配上調料,裝盆加湯,上籠蒸熟從裡到外通體酥爛,醇香撲鼻,端盆上桌。
另外,中國還有一句古話叫「寧吃飛禽四兩,不食走獸半斤」。本來雞、鴨、鴿子、鵪鶉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經各地名師高廚過手可分別煎、炒、烹、炸、燒、燻、蒸、氽出為上千道美饌佳餚。以豫菜風味的整雞整鴨而論,有八娟、冬宮鴨、清蒸鴨、料子鴨、河南烤鴨與貴妃雞、太白雞、筒子雞、鹽炯雞、鴛鴦雞、香酥雞、鮮味雞、黃燜雞、清燉雞以及道口燒巰等不下十種。以雞鴨鴿加工的各種塊、段、條、片、絲、丁、蓉、脯與胗、翅等,更是名目繁多,數不勝數。然而,集兩三禽為一體烹製菜餚的,卻為數不多。偶然有人提到三套鴨、套三環等,能做的也很少。真正把四隻禽加在一起更是為數寥寥。
金華火腿是由抗金名將發明
金華火腿是浙江金華地區的著名傳統食品。相傳抗金名將宗澤是火腿的始創人,那麼,他是如何發明火腿的呢?北宋末年,金兵向南入侵,俘獲了宋徽宗和宋欽宗。小康王趙構驚慌之餘,急遷都商丘(今河南商丘),自封高宗。這時,祖籍浙江金華的大將宗澤,看到局勢緊張,決心收復失地,就在家鄉金華招兵買馬;凡所招的壬賓稍,'都用鋼針在雙頰上刺了「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被人們稱作「八字軍」。宗澤所率領的「八字軍」,由於作戰頑強,收復了大片失土。後來宗澤回到故鄉,父老鄉親們熱情歡迎宗澤的這些將士們,並贈送大批當地所產的「兩頭烏」豬肉。
據說這種「兩頭烏」是金華特有的生豬品種,豬身潔白如雪而頭尾黑如烏炭,皮薄肉鮮,肥瘦適當,可是當宗澤命人將這些豬肉裝入船艙時,卻為難了,這麼多豬肉運到河南,要兩三個月,不是都會變質了嗎?他靈機一動,終於想出了辦法,把大量硝鹽撒在豬肉上,全部醃漬起來。就這樣,將一船船的豬肉運到了目的地。可到目的地時打開船艙一看,雪白的豬肉全都變紅了,而且還散發出一股撲鼻的奇香。燒熟後一嘗,比起鮮肉更加濃香誘人、美味可口。當宗澤向宋高宗趙構獻上這些煮熟的火紅異常的「兩頭烏」豬肉時,趙構大為興奮。他一面飲著御酒,一邊吃著豬肉,對這美味的、紅色的肉讚不絕口,說:「這就是火腿,要不,它怎麼會這樣火紅呢!"於是,「火腿」之名就從此流傳開來。從此,金華一帶的百姓便爭相製作火腿,而民族英雄宗澤也就被人們奉為製作「火腿」的祖師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