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美國的「左宗棠雞」發明人彭長貴病逝 一道菜每年為美式中餐...

2021-01-12 觀察者網

據澎湃新聞網12月2日報導,中國臺灣「湘菜」連鎖餐廳「彭園」創始人彭長貴,11月30日因病逝世,享年97歲。

彭長貴曾創新研發出多道「新湘菜」,其中最為知名的便是「左宗棠雞」(General Tso's Chicken或Governor Tso's Chicken)。彭長貴的二兒子彭鐵誠曾透露,左宗棠雞一年可為美式中餐帶來相當於二十幾億元人民幣的產值。

彭長貴

彭長貴出生湖南沙坪農家,12歲起就下廚學藝,1933年時,他到民國政府第一任行政院長譚延闓的家幫廚,由於譚延闓講究美食,譚家掌廚曹藎臣更被譽為一時無兩的「天下第一廚師」,彭長貴拜曹藎臣為師,開始將湘菜發揚光大。

譚延闓過世後,曹藎臣回到家鄉長沙開設「健康園」餐館,以正宗「譚家菜」聞名遐邇。彭長貴也隨師父一同返鄉繼續學藝,成為曹藎臣四位嫡傳弟子之一。20歲時,懷揣一把菜刀闖世界的他,被國民黨部隊抓壯丁,當了連長私廚。憑藉高超手藝,他從營部一路做到蔣介石、蔣經國的家廚,並於1949年來臺。

按照彭家人的說法,左宗棠雞始於1952年。當時臺灣當局設宴款待美國太平洋第七艦隊司令雷德福,彭長貴靈機一動,便發明了左宗棠雞這道創意湘菜。不過當時這道把大塊雞肉錘松後油炸,用西式甜醬調味的菜,並沒有正式菜名。

左宗棠雞之所以託名左宗棠,起自1970年代,某日蔣經國辦公到深夜後,帶隨從到彭長貴開設的彭園餐廳用餐,但餐廳當日的高檔食材都已用盡,準備打烊,只剩雞腿稍稱堪用。

彭長貴於是將雞腿去骨切丁,又將辣椒去籽切段,先炸熟雞塊瀝乾,然後以辣椒、雞塊、醬油、醋、蒜末、薑末、蔥末拌炒均勻,最後勾芡並淋麻油,即成一道新菜色。

左宗棠雞

蔣經國品嘗後,覺得相當美味,詢問菜名,彭長貴隨機應變,說是清末湘軍名將左宗棠當年愛吃的一道炒雞塊,因而得名。至此,左宗棠雞在1970年代的臺灣掀起風潮。

為何頗似東北名菜「溜肉段」的油炸雞肉會以湘軍領袖左宗棠命名?一則左宗棠乃湖南名將,此乃遵循中國人以名人命名菜的傳統;二則表達了彭長貴師傅及其同袍的濃濃思念故土之情。

1973年彭長貴赴美發展,把彭園餐廳開到了美國曼哈頓。貝聿銘請基辛格在彭園餐廳吃了這道「左宗棠雞」,後者由此愛上了這道菜,由於當時基辛格是美國國務卿,出於安全考慮,每次去彭園餐廳吃左宗棠雞,都需要清場。這引起了美國媒體的關注,在美國廣播公司(ABC)的報導後,左宗棠雞就此在美國家喻戶曉,結果全美多家中餐館的菜單上都出現了左宗棠雞。李安導演的電影《推手》和《喜宴》中都曾出現此菜。

彭長貴與基辛格

左宗棠雞因此風靡美國,成為美國中餐館中的一道招牌菜。到了1980年代,湖南菜便和廣東菜在美式中餐的世界裡平分天下。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李競(Jennifer Lee)在2008年出版的一本書裡專門提到,她在湖南多地採訪,當地人都說從未聽聞湘菜裡有一道名叫「左宗棠雞」的菜餚。而彭長貴從李競口中得知,目前美國餐館裡賣的左宗棠雞基本都是甜味的,他也感覺不可思議,因為他認為湖南菜不該是甜的。

彭家人說,正宗的「左宗棠雞」,主要取材於雞腿肉,去骨以後,以醬油、太白粉醃製,連皮切丁切塊,再下鍋油炸至「外幹內嫩」。然後以蔥泥、姜泥、蒜泥、醬油、醋、幹辣椒等調味料,下腿肉一起拌炒而成。其特點是雞肉帶皮,以醬油入味,沒有裹麵糊的酥脆口感,也不用花椰菜墊底。據彭鐵誠介紹:「雞的本身還要過油。雞的脆度是最講究的地方。至於口味上當然要有湖南菜的辣味。」

美劇《生活大爆炸》中「謝耳朵」吃左宗棠雞

美國紀錄片導演伊安•切尼(Ian Cheney)花了3年時間,他走訪了美國、中國大陸與臺灣,訪問過無數文史學家、餐廳老闆與美食家,併到左宗棠的故鄉一探究竟,得到的答案是:「左宗棠是個偉大的將軍,但他沒有發明過這道菜。」直到在臺灣找到彭長貴,才終於解開了「左宗棠雞」的身世之謎。這個經歷被他製作成紀錄片《尋找左宗棠》,並連續在三個電影節上斬獲殊榮。

據了解,由於彭長貴年事已高,早已住院1個多月,最終在11月30日中午因肺部感染離開人世,享壽97歲。由於這天也剛好是彭園接班人彭鐵誠的農曆生日,他深有感觸地說,父親選在這一年離開,或許有他的意義,為了紀念父親,會將湘菜好好發揚光大。(澎湃新聞記者 張喆)

相關焦點

  • 美國人最愛吃的「左宗棠雞」發明人彭長貴病逝,享年97歲
    美國人最愛吃的「左宗棠雞」發明人彭長貴病逝,享年97歲 澎湃新聞記者 張喆 2016-12-02 12:49 來源:澎湃新聞
  • 左宗棠雞、李鴻章雜碎…這些風靡美國的中餐為什麼你從沒吃過?
    美國中餐界有這樣一句玩笑:「世界上最有名的中國人就是左宗棠,因為每天大家都會點左宗棠雞」。在華人看來「食物」是經濟運作中的必需品,開餐廳不僅能夠幫助他們在美國生存下去,也更有可能幫助他們走向成功。幸運的是,在美國成熟的市場經濟下,勤奮的確為在美華人帶來了回報。隨著華人餐廳遍地開花,即便是對亞洲人充滿歧視的白人,在吃到這些美式中餐時,也讚不絕口。
  • 南京曲園酒家和「左宗棠雞」(續)
    而彭長貴是1928年生人,掐指一算,彭長貴是應該是在譚延闓去世後,曹藎臣回鄉開辦「健樂園」菜館時,收了當時年僅12歲的彭長貴為徒。總之後來彭長貴成了曹藎臣四個嫡傳弟子之一。彭長貴20歲那年被抓壯丁入伍,但憑著一手好廚藝,不斷得到常識。抗戰勝利後,在民都曲園酒樓掌勺的彭長貴已經名聲大噪,常被蔣宋等大家族招喚前去掌宴,穿梭於民都達官貴人之間。甚至蔣氏夫婦去廬山休養,都要帶著彭長貴一起。
  • 全美最火中國菜:左宗棠雞,國內很多人沒聽過,是左宗棠發明的?
    現如今,全球共有30萬多家的中餐館,在世界上遍及了150個國家,「中餐熱」已經成為了一種全球現象。有這麼一道菜,叫做「左宗棠雞」,你聽說過這一道菜嗎?我相信有很多的國人都沒有聽說過,然而,這一道菜在美國特別的火。被稱作是「全美最火的中國菜」,為什麼這樣說?
  • 美國將軍被一道美食徵服,詢問菜名叫什麼,廚師想了想:左宗棠雞
    由於他是湖南人,而湖南又出了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左宗棠,為了讓這道菜和湖南有點關係,於是他急中生智,回答說:「左宗棠雞。」於是,這道和左宗棠本人並沒有任何關係的菜品從此就有了這樣一個響亮的名字,甚至還遠播美國,稱為是深受美國人歡迎的一道中式菜品。
  • 錢佳楠:入鄉隨俗的美式中餐
    然而,我記得第一次在美國吃到深受歡迎的同名菜餚,不僅完全看不出雞肉本尊,當我咬破炸得結結實實的雞塊時,更是一口老牙酸到發麻,這之後再也不敢領教這道由美國中餐連鎖店「熊貓快餐」於上世紀80年代末發明的「名菜」。美式陳皮雞的靈感來源是「左宗棠雞」。這菜名乍聽源遠流長,卻是由中國臺灣廚師彭長貴於上世紀50年代發明的,後隨彭移居美國。
  • 左宗棠雞、加州牛肉麵、熊貓快餐……美式中餐是怎麼來的
    享用經過高溫消毒的鼠肉,本無可厚非,但內戰後恰恰是現代衛生觀念在美國興起的時代,衛生和健康成了美國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以及文明和野蠻的界限。因此,華工以老鼠為食 ,就變得富有象徵意義——吃老鼠意味著骯髒和不潔的生活方式,意味著美國生活方式的對立面。最早的美式中餐:炒雜碎和雜碎館19世紀末,美國進入社會轉型期。
  • 左宗棠雞、李鴻章雜碎、芙蓉蛋……美劇裡的中餐你為什麼從來沒吃過?
    尤其是Sheldon,他最愛的就是左宗棠雞和陳皮雞塊了。等等,為什麼這兩道菜在中國從來沒有見過?其實,何止是這兩道菜,很多美國人熟知並且喜歡的中餐,在中國根本就找不到。今天,三匠廚房就來說說,美國人為什麼會愛上這些中國人從未聽說過的「中餐」?19世紀下半葉,美國報刊諷刺中國人吃老鼠的漫畫,這是當時美國人對中國飲食的誤解和偏見。
  • 因為這道菜,左宗棠成為最知名的中國人
    夾縫中誕生的美式中餐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左宗棠雞」跟歷史上左宗棠這個人沒有任何關係——但是這道菜所代表的整個美式中餐體系,的確發源於左宗棠所活躍的19世紀中葉。彼時因為太平天國運動引發的戰亂,中國南方大量百姓流離失所;恰逢美國剛好開始興建貫穿東西海岸的太平洋鐵路,加州又興起了「淘金熱」——於是在美國和清政府的磋商下,大量中國南方的流民陸續湧向美國去充當勞工。
  • 美國人最喜歡的中國男人竟然是他,然而他卻被美國人玩壞了!
    這還得追溯到70年代,「順利皇宮」的人就來到臺灣,想在那裡學一些新的、有趣的菜式,這其中就包括一家叫做「彭園會館」的餐廳,而這家菜館的主人彭長貴彭大廚才是「左宗棠雞」的真正發明者!彭長貴從小跟著一名著名的湘菜名廚當學徒,他很聰明,很快就憑藉高超的廚藝成了國民政府的御用廚師,他也是當時做湘菜最牛的廚師。
  • 紅遍美國的左宗棠雞創始人:彭長貴逝世享年98
    據臺灣媒體報導,本周(11月30日)98歲的彭長貴——美國最著名的一道謎之菜品「左宗棠雞」的創始人——因肺炎發作逝世於臺北。   這道菜品遍布全美亮閃閃的外賣菜單,作為一塊令人著迷的文化試金石,依然為美國公眾所青睞,而且幾乎確保彭大廚在我們的飲食歷史上留下了難以置信的印跡。在創製這道菜品的過程中,彭先生已不知不覺變成了大眾藝術的代言人。
  • 外媒盤點「偽中國菜」:湖南人沒見過「左宗棠雞」
    資料圖:風靡美國的「左宗棠雞」。(BBC)參考消息網2月20日報導英媒稱,今天,人們飲食的多樣性要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報導稱,在美國和很多其他國家,「左宗棠雞」是一道最受歡迎的中國菜。從舊金山到奧馬哈、從內布拉斯加到倫敦的各地中餐館裡都有這道酥脆炸雞塊勾上糖芡汁做成的所謂「中國傳統美食」。但是英國廚師扶霞在這道菜號稱的起源地——中國湖南卻發現,根本沒人聽說過「左宗棠雞」。實際上,中國任何地方都沒聽說過這道菜,而且它的味道和正宗湖南菜也毫無相似之處。
  • 那些變了味的美式中餐是怎麼來的?
    美式中餐史前史:米和老鼠在19世紀下半葉的美國,華人勞工相較於白人勞工更加吃苦耐勞、報酬低廉,而且能一邊茹素,一邊從事重體力勞動。對於白人勞工而言,沒有蛋肉奶的飯菜,實在是食之無味,難以下咽。因此,在就業市場上,大量華工的湧入,衝擊了白人勞工的薪資水平,令其極為不滿。如何解釋這種差異?
  • 美國中餐連鎖熊貓餐廳進軍中國:左宗棠雞16塊 網友評價好吃、便宜
    不論是老友記還是生活大爆炸,許多美劇中都曾出現過熊貓餐廳(Panda Express),這是美國最大的中餐連鎖品牌,據說一年能賺138億元,左宗棠雞、宮保雞丁等「中餐」是美國人民的最愛。
  • 湖南人發明的一道菜,在美國很受歡迎,中國人卻很少聽說此菜
    在如今美式中餐裡面最火的一道菜就是左宗棠雞。這道菜可以說是實至如歸,可以說是美國中餐廳最受歡迎的一道菜。02我這一說,大家可能都覺得沒聽過這道菜吧!興許有些人是頭一次聽說還有這道菜,其實左宗棠雞是湘菜中的一種,但湖南人不願意承認他湘菜也並不把它列為其中的名菜。
  • 哲·食|美劇裡吃的中餐都是什麼鬼東西?
    但「牡蠣桶」成為美式中餐外賣的標配,卻要到「二戰」之後微波爐在全美的普及,以及冷凍與半加工食品的興起。華人餐飲業者的努力,外加改造(好難說是改良)後的美式中餐,越來越受到美國其他族裔的喜愛,包裝在「牡蠣桶」裡的美式中餐上了美國千家萬戶的餐桌。
  • 美式中餐,很不中!
    >安德魯·席莫是一位熱愛中餐20年的大廚,他每年都去中國學習中餐,最近因為上面diss美式中餐的言論,備受美國網友的攻擊。其實這裡不得不提到【美式中餐】這個詞了,如果你真的在美國吃過些」美式中餐「,你可能會懷疑「我是不是吃了假中餐」?
  • 在美國,哪些「美式中餐」曾超越了你的想像,挑戰了你的味蕾?
    去到美國,發現都不認識中餐了。美式中餐和我們心中的中餐完全是個兩個不同物種。比如中國有很多大家喜愛的家常菜,比如為人所知的西紅柿炒雞蛋、酸辣土豆絲、尖椒回鍋肉、滷肉飯等等,但去到美國中餐廳,看到的卻是一些「匪夷所思」的菜名,比如雜碎(Chop Suey)、左宗棠雞(General Tso's Chicken)、酸甜雞(Sweet Sour Chicken)等等。
  • 他研發了一道菜,紅遍了美國,而國人大多都沒吃過這道湘菜
    這道中國菜,在美國人人皆知,成為美國中餐廳必點的菜品之一,但在國內,多數人卻沒有吃過,就連見識的機會都很少, 菜品的名字叫左宗棠雞,又叫「左公雞」,是1952年由新湘菜大師彭長貴創製的。左宗棠雞的創始人 彭長貴彭長貴,臺灣飲食界的泰鬥人物之一,豐富的人生和精湛的廚藝讓他獲得了臺灣湘菜祖師爺的稱號,他一手開創的彭園飯店,在臺灣已成為湘菜的朝聖之地,91歲高齡的他早已不再親自掌杓
  • 美式中餐「殺」回中國開店遭瘋狂吐槽:真想好了嗎?
    不過,當美式中餐來到「中餐大本營」,接受吃過見過的中國「吃貨們」的品評時,會獲得怎樣的分數呢?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一名品嘗過菜品的中國顧客給出的答案是,「我不認為這是中餐,這是美國人想像的中餐應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