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雞、李鴻章雜碎、芙蓉蛋……美劇裡的中餐你為什麼從來沒吃過?

2020-12-15 騰訊網

文 | 毛豆

早在2005年,《紐約時報》就曾報導說美國中餐館數量已達3.6萬家,超過麥當勞、漢堡王這類美式快餐店的總和。美國人甚至把中餐帶上了太空,NASA(美國宇航局)就曾把糖醋豬肉列入了給太空人準備的航天菜單。而約翰·威爾克斯·布斯刺殺林肯的那座房子,如今已經變成了中餐館,就是位於華盛頓的「鍋和卷」(Wok & Roll)……

而在美劇裡,中餐也是不可缺少的元素。許多美劇都會出現這樣一個場景,主角們圍坐在桌前,一邊吃著外賣的中餐,一邊聊天喝酒分享著喜怒哀樂 。已經有些年頭的《老友記》,時不時就會出現中餐的鏡頭;而在《生活大爆炸》裡,幾位宅男已經抱著中餐外賣桶啃了整整九季。尤其是Sheldon,他最愛的就是左宗棠雞和陳皮雞塊了。

等等,為什麼這兩道菜在中國從來沒有見過?其實,何止是這兩道菜,很多美國人熟知並且喜歡的中餐,在中國根本就找不到。今天,三匠廚房就來說說,美國人為什麼會愛上這些中國人從未聽說過的「中餐」?

19世紀下半葉,美國報刊諷刺中國人吃老鼠的漫畫,這是當時美國人對中國飲食的誤解和偏見。

▍中餐是什麼時候進入美國的?

19世紀20年代,第一批華人移民美國。十多年後,加州開始了淘金熱,至少20000名華人去到美國西海岸尋找「金山」。這些華人不僅分布在採礦業、製造業、鐵路等行業中,也把中餐帶到了美國,當時一些中國人在金礦附近供應各種炒菜,取名「chowchow」(炒炒之意)。

但是,隨著淘金熱和修築鐵路的熱潮慢慢褪去,加州的生活也愈發不易。在19世紀下半葉的美國,華人勞工相較白人勞工更加吃苦耐勞,而且報酬低廉。白人勞工認為,中國人「偷」走了他們的工作,中國人成為歧視、甚至仇恨的對象。

飲食也成為歧視的一部分。在當時的美國人看來,肉食代表了強壯、勇猛和男性氣概;而愛吃米飯的華人,則代表了相反的性格特徵。在食物鏈中,食肉動物位居上遊,類比到人類社會,食譜的不同成為了華人天生地位低下的證據。這種思想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

與此同時,華人吃老鼠的謠言也廣為流傳,並且吃老鼠作為美國人對中國飲食的誤解,持續了一個世紀。1850年代,華人礦工就被認為以老鼠為食;1877年,美國雜誌刊登的一幅漫畫中,美國各民族一起享用豐盛的感恩節大餐,在座的華人正在大口吃著老鼠。

南北戰爭後,現代衛生觀念在美國興起,衛生和健康成為美國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並且把它作為文明和野蠻的界限。華人吃老鼠被認為是不潔的事情,也就成為美國生活方式的對立面。

1882年,美國社會對華人的常年歧視最終導致《排華法案》出臺。

▍炒雜碎,最早的美式中餐

19世紀末,美國社會進入轉型期。在美國食物史上,這一時期最主要的特徵就是人們外出吃飯的增多和餐館的興起。因為城市化加速、外來移民融入、經濟快速發展,城市中白領工作崗位的增加,大量女性開始走出家庭,進入辦公室。原本由女性負責的烹飪等家務勞動,開始由社會提供。

當時社會地位仍然十分低下的華人填補了女性走出家庭後的兩項空白:洗衣和做飯,而這兩項工作也不會對白人男性的工作造成威脅。據1920年美國對45614名已就業華人進行的統計,從事餐飲(包括服務員和廚師等)的比例佔到了就業華人總數的近三分之一。

第一個美式中餐的招牌菜「炒雜碎」(Chop Suey),也在19世紀末誕生。

當時的《紐約晨報》刊登了炒雜碎的做法:將一定量的芹菜切碎,再將幹香菇泡發,切入些許生薑。將雞雜放入花生油中炒到微熟,再加入其餘原材料和水混炒。最好吃的料子是豬肉片和幹墨魚塊以及在潮溼環境下發芽的黃豆。這些芽苗大約2英寸長,嘗起來非常柔嫩可口。除外還應該添加一些醬汁和花生油給這鍋油膩的食物調色。接著,你就可以盡情享用了。倘若你能消化得了,就肯定可以像李鴻章一樣長壽。

19世紀華裔社會活動家王清福列出的炒雜碎經典菜單包括豆芽、雞胗和雞肝、牛肚等廉價食材。關於這道菜的起源,長久以來的一個傳聞是:1896年李鴻章訪美,在一家餐廳裡吃飯,因他有消化不良的痼疾,就把桌上幾道菜隨便倒在一起混雜成一道新菜。有人問起這道新菜的菜名,結果被告知是「雜碎」,於是這道菜又叫「李鴻章雜碎」。

其實在李鴻章訪美前,「炒雜碎」就已經存在,這道菜起源於廣東。後來,為了適應美國人的口味,肉代替了內臟。

改良後的「炒雜碎」成為了美國中餐館的一道名菜,專做「炒雜碎」的雜碎館也如雨後春筍一般地冒出來了。 1898年,記者路易斯貝克在其《紐約的唐人街》中,稱雜碎的市場潛力也歸因於它適中的價格,據貝克報導,唐人街一家典型的雜碎館裝修很簡陋, 很少鋪桌布,但滿滿一盤子雜碎只需15美分,也就是現在的3-4美元。到了1925年,僅舊金山就有78家雜碎館

美國畫家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1929年作油畫《雜碎》

中餐館也開始慢慢的滲入美國社會,波士頓、紐約、芝加哥等美國各大城市中都相繼開始出現中餐館。

不過這些中餐館距離中國人的口味越來越遠。20世紀40年代,社會學家費孝通訪美,在一家中餐館吃過飯後表示,那頓飯絲毫沒有讓他想起家的感覺。

左宗棠雞

▍左宗棠雞,美國最知名的一道中國菜

1943年,美國政府撤銷了《排華法案》,隨後幾年,連年的戰爭以及1949年的政權更迭,大量的大陸人移居到臺灣和美國。特別是1965年移民政策放寬後,大批華人繼續湧入。到了1971年,臺灣失去了聯合國席位,不少心存恐懼的人,也拖家帶口的移民到了美國。

很多人來到陌生的環境裡,並沒有什麼突出的技能,入行門檻低的中餐館是在美華人的支柱行業。而且,和之前華工多來自廣東、福建不同,這次大規模進入美國的移民人口更加多元,川菜、湘菜、淮揚菜……各大菜系都在這段時間迅速引入美國,重新定義美國中餐。

二戰後,普遍富裕的美國人對飲食也有了新的認識,美國人意識到飲食除了填飽肚子之外,也可以是藝術和享受。1972年,尼克森訪華後,美國興起了一股吃正宗中國菜的熱潮。

左宗棠雞,這道中國人從未聽說過的菜品,就在這時候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左宗棠雞的發明人是湖南籍廚師彭長貴,他在臺灣曾擔任蔣介石的私廚,並負責公務宴請的烹調。

最開始,左宗棠雞是用雞肉粘上辣醬,用大蒜、生薑和辣椒小炒。至於這道菜為什麼會叫左宗棠雞?一是左宗棠乃湖南名將,此乃遵循中國人以名人命名菜的傳統;二是表達了彭長貴師傅及其同袍的濃濃思念故土之情。

1973年,彭長貴前往美國,在紐約開設彭園餐廳。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到彭園用餐後,非常喜愛左宗棠雞,後來經常前往。再加上ABC電視臺曾推出報導此菜的特別節目,使它在美國聲名大噪,成為美國人認知中最著名的中國菜之一。

然而,現在美國各地中菜館推出的左宗棠雞,依照不同廚師的創意而有許多變化,主要特徵之一是帶有甜味——彭長貴對此感到不可思議,連他自己也不認識美國的左宗棠雞了。

除了左宗棠雞,還有很多美式中餐大量使用酸甜醬,食材通常來自菠蘿櫻桃等罐頭水果,便宜的罐頭食材也能保持菜品價格的低廉。

▍這些中餐,很多中國人連聽都沒聽過

除了李鴻章雜碎和左宗棠雞,美國還有很多中國人聞所未聞的「中餐」……

炸蟹角(Crab Rangoon)

美國人很喜歡吃這種裡面包了蟹肉和奶油乾酪的酥炸餛飩。不過,這道菜只有外形最像中餐,中國人基本上不會用奶油、奶酪來做菜的。

幸運餅乾(Fortune Cookies)

這已經是華人餐館的一張中國菜名片,一種脆甜的元寶狀小點心,空心裏面藏著吉祥的文字,有傳聞說,籤語餅其實是模仿了日本的仙貝餅(Senbei)。日本的餅乾內有籤語紙條,並且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但是沒人知道為什麼最後就演變成了中餐。

糖醋裡脊(Sweet and Sour Pork)

如果你覺得這道菜在中國很常見,那就大錯特錯了。美版的糖醋裡脊和傳統中國的糖醋裡脊不一樣,為了不混淆,翻譯成「酸甜豬肉」比較合理。和中國的糖醋裡脊不一樣,美國的糖醋汁裡主要是番茄醬,所以美版的糖醋裡脊也會更甜。

芙蓉蛋(Egg Foo Young)

真正的芙蓉蛋是廣東的一道傳統名菜,用雞蛋液與叉燒肉、筍絲、香菇、調味料等拌勻煎制而成,各種副料裹藏於蛋塊之中,肉香和蛋香結合,總讓人回味無窮。但芙蓉蛋到了美國就完全變了樣,成了雞蛋和蔬菜的混合。據說,美國的芙蓉蛋是由曾在伐木場或鐵路上工作的美籍華人大廚們創造的。

西蘭花炒牛肉(Beef with Broccoli)

西蘭花是歐美人比較喜歡用的一種蔬菜,用它來炒牛肉在中國可不常見,這是地地道道的美式中餐。

橙皮雞(Orange Chicken)

《生活大爆炸》裡Sheldon的最愛,他甚至還特意向中餐館老闆請教了橙皮雞的做法。橙皮雞屬於左宗棠雞的一種,但是味道比左宗棠雞更甜。雖然中餐當中的確有一道菜叫橙皮雞,但是兩者完全不同。美國的橙皮雞看起來很粘稠,外形不規整,而中餐的橙皮雞並非如此。

蛋花湯(Egg Drop Soup)

美國的蛋花湯和中國的蛋花湯並不一樣,兩種湯的主要區別是:美版的蛋花湯裡含有玉米澱粉。

▍中餐在美國為什麼難上檔次?

儘管中餐館在美國數量繁多,歷史也不算短,但還是難以擺脫一種形象——廉價外賣。

我們在美劇中看到的中餐,幾乎都是外賣。這是因為二戰後,美國人的生活節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中餐館也瞄準市場需求,開始大量做外賣。一些美國快餐,比如肯德基和麥當勞也是在這一時期興起的。

「熊貓快餐」創始於1983年,用了20年的時間就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中式快餐店

據統計,美國中餐館數量在二戰之後快速增長,但是多數中餐館都是簡易外賣店,遍布大街小巷,以更低廉的價格與麥當勞、賽百味等快餐店爭奪顧客,不僅提供中式菜,還提供炸薯條等西式快餐。

2008年《華爾街日報》曾有評論《中餐為什麼難上檔次》,作者認為,高檔中國餐館總試圖在迎合美國人的口味,做些不中不洋的中國菜;而味道地道的中國菜就只能去紐約法拉盛唐人街去找,然而那裡的環境往往難以令人恭維。

另一個原因是,從100年前至今,美國中餐館都沒有擺脫「環境骯髒」的評價。2007年,洛杉磯的衛生部定期派衛生檢查員給餐館按百分制打分,檢查的範圍包括:食品冷凍或加熱是否嚴格遵守規定、廚師的個人衛生情況、是否使用剩菜或不潔。結果在80.9%的餐館能得到A級的情況下,中餐館卻大相逕庭,能得到A級的只有33.6% ,得B級的竟多達60.5%。

參考資料:

1.《美國炒雜碎》,陳勇

2.《從廣東飯館到熊貓快餐》,劉海民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 END ·

三匠廚房 | 廚房裡的意見領袖

ID:sanjiangfood

相關焦點

  • 左宗棠雞、李鴻章雜碎…這些風靡美國的中餐為什麼你從沒吃過?
    據中國烹飪協會2017年發布的《中國美食海外認知度調查》報告顯示,97.6%的美國民眾表示品嘗過中國美食。在美國人最熟知的中國美食榜單中,春卷出人意料地獲得了榜首,與此同時「左宗棠雞」、「李鴻章雜碎」這兩道以中國人物命名的菜,卻讓大多數中國人感到費解。
  • 哲·食|美劇裡吃的中餐都是什麼鬼東西?
    左宗棠雞:美國餐館裡賣的基本都是甜的       接下來報出的菜名,各位就要琢磨一下,這是什麼?       「左宗棠雞」(General Tso's Chicken或Governor Tso's Chicken),這道菜在美國十分出名,也常在美劇中出現。
  • 「李鴻章雜碎」和「左宗棠雞」的傳奇由來!
    客人一嘗,高興得開起了玩笑:總督大人,你這個時候才上這麼美味的菜,是不是不想讓我們吃得舒服啊?李鴻章笑著說:「哈哈,咱們中國人喜歡將最好的東西放在最後。」客人問叫什麼菜,李鴻章大概沒有聽明白,說了一句牛頭不對馬嘴的話:好吃,好吃!沒想歪打正著,這「好吃,好吃!」和英語「雜碎」的「Hotch-potch」發音差不多。李鴻章就在這一刻獲得了「李鴻章雜碎」的冠名權。
  • 聽說,這首中餐打油詩引發全美國的大批判?
    中國僑網4月13日電 題:聽說,這首中餐的打油詩引發了全美國的大批判?  最近,小僑(qiaowangzhongguo)朋友圈裡美國的華僑華人朋友們都在討論著這樣的一件事:  話說,美國4月4日出版的《紐約客》雜誌上,刊登了一首調侃中餐的打油詩《他們的省份到底有完沒完?》。
  • 在美國,哪些「美式中餐」曾超越了你的想像,挑戰了你的味蕾?
    剛開學後不久就要過生日了,host family很貼心地說要帶去吃中餐、吃小籠包。結果門口透明的廚房裡看到都是墨西哥裔的廚師們在包小籠包,再一吃,口味也不是那麼一回事......這還是洛杉磯!去到美國,發現都不認識中餐了。美式中餐和我們心中的中餐完全是個兩個不同物種。比如中國有很多大家喜愛的家常菜,比如為人所知的西紅柿炒雞蛋、酸辣土豆絲、尖椒回鍋肉、滷肉飯等等,但去到美國中餐廳,看到的卻是一些「匪夷所思」的菜名,比如雜碎(Chop Suey)、左宗棠雞(General Tso's Chicken)、酸甜雞(Sweet Sour Chicken)等等。
  • 美式中餐黑暗料理TOP10 - Culture - Chinadaily.com.cn
    有的時候老闆會告訴你,這個不是炒麵,是帶面片兒的一道菜,然後配米飯吃。只有傻眼的份兒了。  Top7.Egg roll (蛋卷)當地一些美國人打聽李鴻章吃的食品,中餐館店主難以回答,便說是「雜碎」,於是「李鴻章雜碎」名聲大嘈,風行全美。  Top3. General Tso’s chicken(左宗棠雞)
  • 這些中國菜風靡歐美,我們全都沒聽過?李鴻章雜碎是什麼鬼?
    在海外,華人最常見的謀生手段之一,就是開個中餐館,也有不少老外平時都愛吃點中餐。但可能和我們想的不一樣,歐美人平時吃的中餐,也許和我們平時吃的都不一樣,大多數菜你可能都沒聽說過!1. 左宗棠雞這個菜絕對和左宗棠一毛錢關係沒有!
  • 老外好奇:為什麼在美國的中餐和傳統中餐完全是兩回事?
    我們也經常聽一些在美出行的人說:在美國吃中餐完全不抱希望,哪裡的中餐完全就不是一個味道,還有一些在我國的外國人好奇:為什麼在美國的中餐和傳統中餐完全是兩回事?再看他們吃的食物,什麼左宗棠雞、李鴻章雜碎、炸春卷、糖醋裡脊等,有些菜名我們根本就沒有聽說過,即便是那些熟知的菜名如糖醋裡脊在口味上也和傳統的中餐不一樣,但很多沒有來過中國的外國人一直以為那就是正宗的中餐。
  • 外媒盤點「偽中國菜」:湖南人沒見過「左宗棠雞」
    即便一個不起眼的小鎮,你也能在街道兩邊發現印度餐館、日本壽司店或者中餐外賣餐館。在大一點的城市,特色非洲麵包、韓國石鍋拌飯、約旦茄泥醬、四川麻婆豆腐、墨西哥辣椒醬、義大利麵、越南米粉等各國風味的美食應有盡有。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月17日報導,然而,你心目中的那些外國菜往往卻是在離你不遠的地方最新發明出來的,在它號稱的原產國,這些美食往往並不存在。
  • -美食 左宗棠雞 芝士蛋糕 coca-chicken 美劇-社會新聞-東方網
    中西合璧美食你吃過幾道?  連包子這麼接地氣的國民小吃也走起了時髦路線。近日,慶豐包子鋪宣布成立包子文化研究中心,並一口氣推出了20餘種口味,就連高冷的芝士也被俘獲了溫柔的心,和包子幸福地在一起了。其實,中西合璧的美食並不少見,今兒小新為你端出一桌美食,看看哪款能收買你的胃。
  • 國外中餐館火爆的奇葩「中國菜」,99%的中國人沒吃過
    三、左宗棠雞左宗棠雞是美國人最愛的菜式之一,是來中餐館的必點菜。最早是由一個叫彭長貴的廚師在臺灣發明,後來帶到了美國。當年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嘗過以後,就對這道左宗棠雞讚不絕口。然後在美國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左宗棠雞一炮而火,現在在英美兩國的中餐館基本都可以找到這道菜。
  • 美國中餐連鎖熊貓餐廳進軍中國:左宗棠雞16塊 網友評價好吃、便宜
    不論是老友記還是生活大爆炸,許多美劇中都曾出現過熊貓餐廳(Panda Express),這是美國最大的中餐連鎖品牌,據說一年能賺138億元,左宗棠雞、宮保雞丁等「中餐」是美國人民的最愛。
  • 老外最愛的左宗棠雞,為什麼沒能在國內流行起來?
    說起中國菜,大家都能列舉出一大堆各地的特色菜,但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一道中國人聞所未聞的「中國菜」——「左宗棠雞」卻火了,甚至一度成為美國人眼中最好吃的中國菜,但這道名為「左宗棠雞」的菜餚,別說吃,大部分人聽都沒聽過。
  • 風靡美國的「左宗棠雞」發明人彭長貴病逝 一道菜每年為美式中餐...
    為何頗似東北名菜「溜肉段」的油炸雞肉會以湘軍領袖左宗棠命名?一則左宗棠乃湖南名將,此乃遵循中國人以名人命名菜的傳統;二則表達了彭長貴師傅及其同袍的濃濃思念故土之情。 1973年彭長貴赴美發展,把彭園餐廳開到了美國曼哈頓。貝聿銘請基辛格在彭園餐廳吃了這道「左宗棠雞」,後者由此愛上了這道菜,由於當時基辛格是美國國務卿,出於安全考慮,每次去彭園餐廳吃左宗棠雞,都需要清場。
  • 全球最愛中餐的西方國家:全國超5萬家中餐館!比本國菜還受歡迎
    不過這其中傳播的最廣的,就要數中餐了。中餐是中華文化的金字招牌,無論你到哪個國家,只要這個國家有中國人,那就一定有中餐館。根據統計,有將近九成的海外華人都選擇在海外開一家屬於自己的中餐廳。這種態勢也讓中餐迅速火遍了全球。大家知道全球最愛吃中餐的西方國家是哪一個嗎?
  • 中國菜在美國發生了什麼 美國人離不開"中餐"了?
    如果你常看美劇,那麼劇中人物常常吃中餐外賣的場景你一定不會陌生。「中餐」已成為美國人的家常便飯。更有人戲稱,如果有一天美國的中餐館全都關門了,美國人就要餓肚子……中餐館在美國真的這麼厲害?美國吃的中餐都是些什麼菜?
  • 全美最火中國菜:左宗棠雞,國內很多人沒聽過,是左宗棠發明的?
    現如今,全球共有30萬多家的中餐館,在世界上遍及了150個國家,「中餐熱」已經成為了一種全球現象。有這麼一道菜,叫做「左宗棠雞」,你聽說過這一道菜嗎?我相信有很多的國人都沒有聽說過,然而,這一道菜在美國特別的火。被稱作是「全美最火的中國菜」,為什麼這樣說?
  • 美式中餐,很不中!
    其實這裡不得不提到【美式中餐】這個詞了,如果你真的在美國吃過些」美式中餐「,你可能會懷疑「我是不是吃了假中餐」?這意味著原先為了華人勞工而開設的中餐館,一下子沒了客人。另一面,如果想要在華人最集中,同時也是反華情緒最嚴重的美國西海岸繼續開店,就變得越來越難。
  • 左宗棠雞、加州牛肉麵、熊貓快餐……美式中餐是怎麼來的
    炒雜碎左宗棠雞:跨越海峽與大洋的湖南菜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宣告結束。兵敗如山倒,大批國民黨官兵及其家眷隨之遷徙於小島一隅。在此過程中,他們也將各地的飲食風俗和習慣帶到了臺灣。不過更重要的是,他發明了「左宗棠雞」。為何頗似東北名菜「溜肉段」的油炸雞肉會以湘軍領袖左宗棠命名?一則左宗棠乃湖南名將,此乃遵循中國人以名人命名菜的傳統;二則表達了彭長貴師傅及其同袍的濃濃思念故土之情。在冷戰格局下,臺灣棲身於資本主義陣營,與美國的經貿聯繫也日益緊密。
  • 我們居然一道都沒吃過
    左宗棠雞大部分小夥伴聽到這道菜,都是一臉懵逼!這是啥???可是,這在美國,可是一道家喻戶曉的「中國菜」!酸甜豬/雞我們中餐,怎麼可能有這麼蠢萌隨意的菜名?無論是造型還是做法,這和餛飩有半毛錢的關係,老闆你是不是在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