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影視劇裡,但凡戲中角色說點個中餐外賣,下一個鏡頭切過來,往往便是個白色紙盒鏡頭。
這種美式中餐外賣紙盒,美國英語裡把它叫做「Oyster pail」(牡蠣桶)。考據這種紙質「牡蠣桶」的發明過程,像考證漢堡包是何時被發明的一樣缺乏史料。關於「牡蠣桶」的發明時間,有1890年、1894年和1908年三種說法。大意就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美國西海岸採集牡蠣的工人大多來自亞洲地區,他們用東亞傳統的摺紙方式製作「牡蠣桶」,以此收納牡蠣。紙質「牡蠣桶」大小特別適合零售牡蠣,而這種包裝方式很快就傳遍美國街頭,蜂蜜商人也利用「牡蠣桶」零售散裝蜂蜜。
美劇中的「牡蠣桶」屬於哪家美式中餐店?但「牡蠣桶」成為美式中餐外賣的標配,卻要到「二戰」之後微波爐在全美的普及,以及冷凍與半加工食品的興起。華人餐飲業者的努力,外加改造(好難說是改良)後的美式中餐,越來越受到美國其他族裔的喜愛,包裝在「牡蠣桶」裡的美式中餐上了美國千家萬戶的餐桌。
在美劇裡常出現的那個「牡蠣桶」,大多是白色紙盒上寫著「Thank you美味公司」,其實這家感覺像是在好萊塢有大股份的中餐店,叫做「Panda Express」(熊貓快餐)。該集團是北美地區美式中國菜的連鎖店巨鱷。由祖籍揚州、生在臺灣,隻身移民美國的程其昌創立。他在1973年買下了一家中餐廳。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年代,中國政府向美國贈送首對國寶大熊貓,於是便有了最早的一家「熊貓餐館」。該餐館的成功在於,從每道菜的準備過程到食材選用全部像快餐那樣標準化,這樣一來,非華裔也能去打工。這家公司開發了許多適合美國口味的菜餚。
在正式進入主題之前,再說一下「熊貓快餐」的總部所在城市,該城市名有一個官方翻譯,叫做「柔似蜜」(Rosemead)市。另說一點,我介紹的一些美式中餐菜餚,並非只在「熊貓快餐」才能吃到,類似的美式中餐連鎖店還有滿洲鑊(Manchu Wok)、長城餐廳(Great Wall)等。
那些跟中國菜差不多的美式中餐先說一些中國人一聽就能明白的菜。比如「謝耳朵」也吃過的「Kung Pao Chicken」(宮保雞丁)、「Spring Roll」(春卷)、「Orange Chicken」(陳皮雞),這些菜名,要麼十分怪異地一字一對地中譯英,要麼用字母拼讀方式書寫,但只要看到菜單上的中文名,大致知道是什麼東西,而且品嘗之後,也不會覺得味道距離傳統中國菜有多遠。
而「Sweet and Sour Pork」就是酸甜咕咾肉,這道粵菜雖被改造成了配美式BBQ(燒烤)醬,但還算是OK,而由於美國人食用雞肉更多,這道菜又有了姊妹版的「Sweet and Sour Chicken」(酸甜咕咾雞)。
左宗棠雞:美國餐館裡賣的基本都是甜的接下來報出的菜名,各位就要琢磨一下,這是什麼?
「左宗棠雞」(General Tso's Chicken或Governor Tso's Chicken),這道菜在美國十分出名,也常在美劇中出現。
左宗棠雞據說最早源自中國臺灣的臺北彭園餐廳。上世紀70年代初,時任臺灣當局「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前去該餐廳用餐,由於餐廳臨近打烊,店老闆彭長貴將雞腿去骨切丁,又將辣椒去籽切段,先炸熟雞塊瀝乾,然後以辣椒、雞塊、醬油、醋、蒜末、薑末、蔥末拌炒均勻,最後勾芡並淋麻油,即成一道新菜色。
蔣經國吃後詢問菜名,彭長貴便假託左宗棠之名,於是就有了招牌菜「左宗棠雞」。
彭長貴後來把彭園餐廳開到了美國曼哈頓。貝聿銘請基辛格在彭園餐廳吃了這道「左宗棠雞」,後者由此愛上了這道菜,由於當時基辛格是美國國務卿,出於安全考慮,每次去彭園餐廳吃左宗棠雞,都需要清場。這引起了美國媒體的關注,在美國廣播公司(ABC)的報導後,左宗棠雞就此在美國家喻戶曉,結果全美多家中餐館的菜單上都出現了左宗棠雞。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李競(Jennifer Lee)在2008年出版的一本書裡專門提到,她在湖南多地採訪,當地人都說從未聽聞湘菜裡有一道名叫「左宗棠雞」的菜餚。而彭長貴從李競口中得知,目前美國餐館裡賣的左宗棠雞基本都是甜味的,他也感覺不可思議,因為他認為湖南菜不該是甜的。
李鴻章雜碎:在李鴻章訪美之前就存在了「李鴻章雜碎」(Chop Suey)同樣也是一道冒用名人的美式中餐。不過與左宗棠雞不同,它的常見英文名裡並沒有李鴻章(Li Hung-chang)的名字。
美國現存最早的雜碎餐館菜單是一張1879年波士頓宏發樓的菜單,現存紐約美國華人博物館,說明「炒雜碎」在李鴻章訪美之前已經存在,「雜碎」被冠以李鴻章之名,源於1896年李鴻章訪美時,據稱李鴻章在當地受到了盛大的歡迎,一時成為美國上下關注的對象。而先期進入美國的餐館商人便借李鴻章之名,成功進行了一次捆綁式的廣告營銷,從而誕生了著名的「李鴻章雜碎」。
美國版的「李鴻章雜碎」取材肉絲炒菜絲,用牛肉絲、豬肉絲或雞絲等,與綠豆芽、芹菜絲、筍絲、青椒絲、洋蔥絲、大白菜絲或者雪豌豆等混炒而成,1903年梁啓超遊歷美國時,曾品嘗過這道菜,但印象不佳:「然其所謂雜碎者,烹飪殊劣,中國人從無就食者」。(梁啓超《飲冰室合集》第7冊《新大陸遊記》)
美國畫家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1929年作油畫《雜碎》以廣東話拼寫的「Chop Suey」(雜碎)早在20世紀初就進入了美國主流文化。比如美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克萊·劉易斯的1914年小說《我們的雷恩先生》和1922年小說《巴比特》,都提到美國中餐館的雜碎。美國畫家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1929年作油畫《雜碎》。蘋果電腦用戶可能對霍普另外一幅畫更為熟知,1942年創作的《夜遊者》(Nighthawks)是蘋果自帶牆紙之一。
芙蓉蛋:究竟是白色的還是黃色的「芙蓉蛋」(Egg Foo Young)。這道菜,先得問一句,它該是白色的還是黃色的?
相傳,芙蓉蛋是清代翰林朱善祥在雲南任主考時吃到的地方菜,因菜味鮮、甘香、軟滑,神似綻放的白芙蓉,故名「芙蓉蛋」,其回到家鄉浙江桐鄉後,他結合了當地的飲食習慣重新調整口味。照這一說法,芙蓉蛋用的蛋清而非蛋黃,因此應該是白色的。
芙蓉蛋但廣東師傅帶到美國的芙蓉蛋可能從一開始就是黃色的,形制更類似菜脯煎蛋。
反正蛋糊裹肉、蔬菜煎制的菜全世界都有。倒是有些老美可能不清楚「foo young」是人名還是地名。另外有個笑話說,這道菜在美式中餐館叫「芙蓉蛋」,隔壁港式茶餐廳就成了「奄列」(Omelette)。
幸運餅乾:很可能源自日本佔卜文化「幸運餅乾」(fortune cookie)是美劇中最常見到的美式中餐食品。但很顯然中國人自古就沒有這種餐飲風俗。
幸運餅乾有種說法是,「幸運餅乾」源自日本佔卜文化中的「辻佔煎餅」,大致在19世紀末由日本移民帶到美國。「二戰」中,原本由日裔美國人主導的「幸運餅乾」生意,逐漸轉移到華裔手上。
幸運餅乾在美國文化已經成為了一種標誌性符號,並由此產生出許多產品。如幸運餅乾型珠寶、幸運餅乾型神秘預言球、銀盤幸運餅乾等。
美式中餐裡,蔬菜基本就是擺設不妨做個總結。
美劇中常見到的美式中國菜,在口味上突出美國人偏愛的酸、甜、辣口感。而在烹飪方式上,美式中國菜多油炸食品或爆炒菜餚。
中國菜裡蔬菜可謂是調和百味,也能單獨成菜。可美式中國菜裡,蔬菜基本就成為了配菜和伴碟,大多使用西紅柿或胡蘿蔔。即便是廣東菜裡常見的芥藍、菜心等綠葉蔬菜,也多被西蘭花等西餐中常見蔬菜取代。
一般美國中餐館都會準備幾套菜單,中英文或英文菜單面向非華裔顧客。
而許多美國中餐館裡還專門配有一份中文菜單,推介肝臟、雞腳或其他肉類食品等,未必適合美國人口味的美食。或許恰是因為這份「黑暗料理」菜單的存在。使得美劇裡中餐館,往往顯得詭異莫測,譬如地下有個賭場,酒瓶裡泡著老鼠,老闆卷著奇怪的草藥抽了起來。
該怎麼說呢,最早大規模在美國開中餐館的是廣東師傅。在中國本土,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習慣廣東人「包羅萬象」的菜譜,更何況沒有見過多少「世面」的美國人。(絕非地域貼^_^)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