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說一個在南京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你第一反應是哪裡?
夫子廟?中山陵?玄武湖?
或者,是自己家...
來自臺灣的大學生們
在今年暑假來寧交流時
用手機和相機記錄下了他們眼中的南京
今年以來,我省相繼舉辦了「臺灣大學生江蘇實習就業特訓營」、「青春鄉約創未來」、「 兩岸名校大學生沿江騎行」、「創視野333 江蘇未來築夢之旅」等蘇臺青少年情感交流活動和以「江蘇風 ·文化根·兩岸情」為主題的「我眼中的江蘇」隨手拍攝影比賽。
截止到8月底,共收到300多臺灣同學的上千幅作品。經過評審, 共評出一等獎作品3個、二等獎作品6個,三等獎作品10個,優秀獎作品30個,最佳組織獎3個 。一起來看看!臺城尋蹤 吳又萱(臺灣致理科技大學).
國家 社會 公民 張惟婷(臺灣東吳大學)中山碼頭 張碧筠(臺灣聯合大學)結伴同行 羅韶奇(臺灣清華大學)
這是一組臺灣大學生暑期在江蘇的攝影作品,或者更形象地說是他們用鏡頭寫下的「回鄉筆記」。在江蘇的實習就業特訓營、沿江騎行交流體驗營活動中,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和真切感受,用鏡頭記錄下了故鄉的山水、故鄉的名勝、故鄉的蓬勃發展以及陶醉在故鄉裡的自己的笑顔。
鏡頭下的這些照片,是他們心中「故鄉的雲」:站在臺城古城牆俯瞰玄武湖的煙波浩渺和秀美景色,在崑曲的發源地拍攝年輕女演員在後臺對鏡上妝,探訪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拜謁中山陵尋訪孫中山「天下為公」的墨跡,在西津渡觀賞長江與大運河交匯的奇麗景色,遠眺南京新地標南京眼的壯觀與優美,明城牆旁、秦淮河邊、中山碼頭,他們尋訪歷史,地鐵車廂、青奧體育公園、南京圖書館,他們感受現代化的江蘇,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他們觸摸那一份屬於沉甸甸的歷史……
這就是他們鏡頭裡的江蘇——是他們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故鄉,用真實的心情體會到的大陸。他們用鏡頭記錄江蘇,也記錄自己;記錄美景,也記錄心情;記錄江蘇悠久的歷史文化,更記錄這個魚米之鄉現代時尚、充滿蓬勃生機的當下。
這些獲獎照片視角獨特,構圖有新意,作品帶有強烈的個人審美風格和中華文化共有的審美特性,拍攝者在創作這些作品時,將自己的驚訝、熱愛、沉醉等情感完全融入到作品之中,當人們在欣賞這些作品時,便會產生強烈的共情效應。而作品中兩岸青年的多張自拍照,鏡頭中的一張張青春的臉龐和洋溢著的笑臉,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親情與友誼,兩岸同根同源的民族文化認同。
(薛穎旦,新華日報文體部主任,高級編輯,江蘇省文化記者協會副主席。)
————————————兩岸文化交流的視覺紐帶
魅力江蘇,以人傑地靈、兼收並蓄、開放包容為地域文化特色,這得益於豐厚歷史文化與鮮活時代特色的共同滋養。近年來,兩岸民間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大量臺灣青年學子前來江蘇遊學實習,在緊張的學習之餘,秀美吳韻和壯闊漢風也成為他們用鏡頭捕捉的對象。江蘇省臺辦舉辦的「我眼中的江蘇」隨手拍影賽,集中展示了臺灣學子眼中的江蘇形象,這是他們青春記憶中的絢麗色彩,也加強了兩岸文化的情感聯結。
攝影的視覺性打破了巴別塔構築的文化壁壘,成為全人類共通的語言。從獲獎作品的形式來看,臺灣學子的藝術審美趨向精緻、現代、活潑,全景式拍攝手法,前景的修飾運用,色彩的靈活搭配,對稱式的構圖、動與靜的結合均在獲獎作品中有所體現,這說明參賽者具有很強的攝影藝術造型能力。而綜觀近年來大陸青年學生的攝影藝術審美傾向,不難發現兩岸青年在攝影領域的審美共性,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展示了兩岸文化的共同基因。
獲獎作品的題材覆蓋範圍廣泛,江蘇的秀麗風光、文化歷史、都市風情,以及青年學生的集體活動和情感交流均有所呈現。抓拍在拍攝手法中佔主導性,獲獎作品在展現臺灣學子生活情趣和審美發現力的同時,也真實展示了江蘇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領域的發展狀況。玄武湖、秦淮河、中山陵、雞鳴寺、頤和路、南京眼等南京地標消遣了臺灣學子的業餘時光,更加引人矚目的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中山碼頭、明城牆等題材的出現,體現了參賽者對國家歷史的關注與回溯。
兩岸同胞血脈相連,但對臺灣學子而言,江蘇的風景、文化畢竟有較強的陌生化效應,視覺的新奇感物化為獲獎作品的特殊視角。這些特殊視角也給江蘇觀眾重新審視、欣賞江蘇地域文化和社會經濟發展成果提供了一扇新的窗口。
凝江蘇美景於須臾,貯學子友情於方寸。兩岸持續穩定的合作交流,離不開青年群體的積極參與和擔當。我們欣喜地看到,此次攝影比賽的成功舉辦,為兩岸青年文化交流和情感聯結提供了新的視覺路徑,也為推動江蘇形象的再傳播提供了新的戰略思維。
(湯天明: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攝影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蘇省青年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攝影家協會理論委員會秘書長。)
你鏡頭裡的南京什麼樣?
歡迎投稿告訴我們!
素材來源 | 美篇作者大漠
責任編輯 | 張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