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小萬家族的@鬼腳七電影唯一的作用是讓生活變得比電影更有趣
每一個喜歡港片的人都不可能不知道他的名字;
每一個動作片愛好者都不可能不知道他的名字;
甚至每一個華人都不可能不知道他的名字。
他是李小龍。
今年是李小龍的80周年誕辰。
當然,說起李小龍,他身上有無數個標籤,各種各樣的身份,以及他短暫但是堪稱傳奇的一生。
在今年這個我們又將繼續回想起李小龍的時候,有一個看似「不成問題的問題」——
李小龍為什麼會有如此高的地位?
因為他是一個優秀的武術家?古今中外有無數的武術家,為何獨此一人走上神壇?
因為他同時是一個電影巨星,影響力巨大?那如今的動作明星票房更爆炸,影響範圍更廣,卻也達不到他的成就。
或者,李小龍是作為「華人之光」而受人尊敬,那為什麼西方社會也有大量他的擁簇?
要聊這個,我們先要說說,李小龍究竟是誰。
作為截拳道的創始人,李小龍是一個武術家;作為70年代最成功的動作明星,李小龍是一個電影人;作為遊走在東西方之間,將自己的武術思想融入日常的思考著,李小龍是一個哲學家。
這三個身份,才是李小龍作為公眾人物的全部面貌。
那麼,作為武術家,李小龍是世界級的嗎?是的。
身為中國傳統武術的繼承人,李小龍並沒有局限在某一種武術的門派觀念當中,而是兼收並蓄,博採眾長,將東方傳統武術與西方的現代格鬥技能結合在一起,更進一步創立了自己的流派。
沒有門第之見,也沒固定套路和花哨的動作,講求實用和簡單,李小龍當年在美國展示的這種新的武術與大多數人心目中神秘封閉的東方功夫完全不同。
李小龍的好友和學生當中包括來自不同文化、人種和國家的武術和體育愛好者,足以可見他對於不同流派和文化的包容性。
在當時空手道、柔道等日本武術在西方已經廣為人知的情況下,李小龍所帶來的中國武術熱潮和新的武術種類的發展,對於武術界的影響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
當然,這種巨大的影響,也少不了電影發揮的作用。
作為一位動作明星,李小龍最重要的作品是我們所熟悉的「四部半」。
從最初的《唐山大兄》到此後李小龍自己擔任製片的《猛龍過江》和《龍爭虎鬥》,李小龍經歷了一個單純的通過武術表達民族情緒,到進一步在影片中傳達更深刻的武德和人生哲學的變化過程。
無論是打鬥時候的嘯叫,還是熟練的舞動雙節棍,亦或是經典的黃黑連體衣,在短短幾部作品裡就確立起如此鮮明的個人形象,並且在後世被無數演員和作品模仿和致敬。
李小龍並不僅僅是作為一個電影明星,同時也是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和電影風格而留下痕跡。
在李小龍之後,我們也很難找到一個演員,能夠以如此簡單純粹的方式來改寫一種電影類型的歷史。
但是,如果僅僅是這樣,李小龍只不過是一個功夫明星的話,他或許只能像歷史上無數個曾經顯赫一時、但隨著電影史的發展而逐漸影響力消退的演員一樣,成為史書上的人物。
真正讓李小龍超越時代而存在的,是他在武術和動作中所貫徹的哲學。
今年EPSN(著名體育頻道)推出了一部紀念李小龍的紀錄片,名叫《若水》(Be Water),闡釋的正是李小龍的武術哲學和人生哲學。
李小龍的父親是粵劇名伶李海泉,自小受傳統文化影響,此後又被送往美國自謀生路的李小龍在少年時代就切身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矛盾和衝突。
李小龍在他的武術和電影生涯中,自始至終都在探尋同一個問題,「我究竟是誰」。
他出生在美國,成長在香港;童年接受傳統文化教育,青年時代又在西方念書;他在美國是一個外來者,回到香港又被稱為「假洋鬼子」;他能說流利的英語,但是他展現著中國功夫;他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也娶了一個外國太太。
所有的這些複雜和矛盾的特性都在李小龍的身上集中起來,他要如何面對自己、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國家。這不是一個武術和電影能夠解決的問題。
在一次採訪中,李小龍講到他自己的哲學——
清空你的思想,無形無態,像水一樣,當你把水倒入杯中,水便成杯,水入瓶中,水便成瓶,水被倒入壺中,水便成壺。水能奔流,能緩行,能滴濺,也能衝擊,像水一樣吧,我的朋友。
我們如今更多地將李小龍看做民族的驕傲和英雄,這無可厚非,但是李小龍的真正價值並不止於此,他在自己短暫但是輝煌的一生當中,所奮力實踐的東西,是一個「人」應該如何與自己相處。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學習如何使用我的身體的過程中,如何才能更加理解自己。
武術也好,電影也好,都只不過是理解和認識自我的途徑,而他也確實是將哲學思考和生活實踐完美統一,做到「知行合一」的人。
也正是在這種探究人生價值和本質的哲學思考中,李小龍的價值才遠遠大於一個武術家和電影人,進而對無數的後來者產生啟發和影響。
所以回到我們一開始的問題,李小龍真的值得如今那麼高的評價嗎?
當然,這不僅僅是國人出於民族情感對他的溢美之詞,也不是因為他英年早逝換來的傳奇光環,而是因為他在他的武術事業和電影事業中,用一種最簡潔和單純的方式,在做著人類歷史上每一個偉大的思考者都在思考的艱難問題。
在那副牢不可破的皮囊之下,還有一顆敏捷而執著的靈魂。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絡,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