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平水稻博物館 稻作傳萬年 稻香飄海外

2021-01-09 網易

  

  俯瞰隆平水稻博物館 王志偉攝

  

  距今5300年-4000年的炭化稻穀 何 勇攝

  

  超級稻示範推廣品種種子牆,通過圓形桌面互動裝置可查詢品種信息 隆平水稻博物館供圖

  

  袁隆平在安江農校的實驗室場景還原 何 勇攝

  無人機飛上湖南長沙上空,鏡頭掃向芙蓉區瀏陽河東岸,一組建築如幾顆飽滿的稻粒,在陽光下閃耀著金色光澤。

  這便是隆平水稻博物館。

  作為世界首個大型水稻博物館,隆平水稻博物館以「傳播稻作知識,弘揚農耕文化」為宗旨,2016年5月試開館,2019年9月正式開館。博物館總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展陳面積約6000平方米,設有中國水稻歷史文化、水稻科技、袁隆平與雜交水稻3個基本展廳和1個臨時展廳,通過1200多件文物展品和豐富的多媒體設備,集中展示與水稻相關的文化、知識以及袁隆平研製雜交水稻的故事。

  一株稻的歷史

  「百穀自生,冬夏播琴」,這是《山海經》中對稻的最早記載。稻,是人類最早馴化和栽培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日常口糧。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種植並食用稻米。稻作農業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稻米文化深深融入中華文明的血液。中國的水稻種植史,不僅僅是栽培一種農作物的歷史,更是一部中華民族不斷開拓、墾殖、成長、進步的史詩。

  走進水稻歷史展廳,首先看到的是遠古時代先民們採集、狩獵的場景。先民們所採集的食物中,就有野生稻。在長期勞作中,人們逐漸掌握了野生稻的習性,將它們馴化成栽培稻。2004年,湖南永州道縣玉蟾巖遺址出土了幾粒炭化稻米。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標本,將人類栽培水稻的歷史推進到1.2萬年前。

  萬餘年前的稻穀雖在此無緣得見,但博物館展示了一盒距今5300年-4000年的炭化稻穀。它們出土於浙江餘杭莫角山,正是良渚文明所在地。與這些稻穀差不多同時期的石犁,來自浙江嘉興,是一種大型犁田工具。石犁為扁薄的銳角等腰三角形,由頁巖琢磨而成,兩腰磨出單面刃,可以增強石塊的犁地能力。

  在原始農業時期,農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為主。到了夏商周時期,隨著青銅冶鑄業發展,金屬農具開始出現,常見的有钁、鏟、銅耒套、犁鏵、鋤、斧、鐮等。到了西周晚期,人們開始冶煉鐵,春秋以後鐵製農具的使用逐漸普及。

  牛耕的出現,更是加快了農業文明發展的步伐。一塊漢代牛耕畫像磚,描繪了「二牛抬槓」的耕作方式。東漢末年,北方戰亂,人口南移,將較為先進的農業技術引入江南。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南方人口增加和農田水利開發,水稻產量不斷增長。

  唐宋時期是耕犁、風車等傳統農具發展的巔峰時代。展廳裡的曲轅犁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工具。曲轅犁最早出現於唐代江東地區,又稱江東犁。它將傳統的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轅頭裝有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還增加了犁評和犁建,輕便靈活,可以適應深耕或淺耕的不同要求。曲轅犁的出現在農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後歷代耕犁的結構沒有明顯變化。

  從火耕水耨到精耕細作,從一年一熟到一年多熟,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農業技術和耕作制度不斷發展,以滿足一代代人不斷增加的糧食需求。近現代以來,中國稻作農業朝科學化發展。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水稻科技不斷進步,在育種、栽培、生理遺傳、品種改良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

  一個人的追夢

  「袁隆平院士一生有兩個夢想:一是『禾下乘涼夢』,二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在袁隆平與雜交水稻展廳,我們跟隨講解員的介紹,走近袁隆平的追夢人生。

  展廳裡第一件展品,便是袁隆平的出生證明。1929年8月,袁隆平出生於北平(現北京)協和醫院,父親便為其取名「隆平」。童年和少年時期,他跟隨父母從北到南輾轉多地。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畢業。他放棄了留在城市從事科研的機會,服從分配,來到偏遠的湖南安江農校任教。袁隆平在安江農校工作了18年,潛心研究、用心育人,雜交水稻研究正是在此啟航。

  「這是一處場景復原,再現了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安江農校實驗田裡發現一株形態特優水稻的情景。」講解員介紹,這株水稻一穗達到230粒,籽粒飽滿,在稻田裡仿佛鶴立雞群。通過第二年的試種,袁隆平發現這是一株天然雜交稻。它證明水稻存在雜種優勢,為袁隆平日後從事水稻雄性不育試驗帶來啟發。

  1964年和1965年的夏天,袁隆平冒著酷暑,在稻田裡尋找天然雄性不育株。仔細檢查1.4萬餘個稻穗後,共找到6株雄性不育株。展廳裡還原了袁隆平在安江農校實驗室做花粉染色試驗的場景。簡樸的書櫃和桌椅,被使用多次的顯微鏡、乾燥皿、玻璃試管等實驗器具,把人們的思緒帶到那段不平凡的歲月。

  展櫃裡陳列著一份珍貴的手稿,這是袁隆平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66年2月,這篇論文刊發在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科學通報》上,引起國家科委九局局長趙石英的重視。在有關部門支持下,袁隆平專心從事雜交水稻研究。1974年,袁隆平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強優勢雜交組合「南優2號」,並在第二年制種成功。1976年起,雜交水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水稻產量大幅提高。

  經過多年努力探索,中國的雜交水稻已從三系雜交稻、兩系雜交稻發展到超級雜交稻。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步步成真。展廳裡一面展示108種超級稻示範推廣品種的大型「種子牆」,正是近年來中國水稻育種成果的生動寫照。

  雜交水稻不僅為中國糧食增產做出重要貢獻,還走出國門、惠及世界。自1979年起,袁隆平等中國農業科學家多次奔赴海外,通過開設國際培訓班、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國外試種等多種形式,將雜交水稻傳播到世界各地。

  展廳尾聲部分有一個「雜交水稻世界」聯動裝置,通過裝置感應正在種植或研究雜交水稻的國家和地區,可以看到世界地圖上4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點亮。

  一座館的精彩

  「自開館以來,我館就是備受歡迎的『網紅打卡地』,也是小朋友們喜歡學知識的地方。」隆平水稻博物館館長張瓔說。

  科技感強、互動體驗豐富是隆平水稻博物館的特色。館內布置了近百個多媒體設備,包括環幕影院、幻影成景、360度全息投影等,讓觀眾與場景內容進行交互,擁有沉浸式體驗。

  在「稻米之路」體驗空間,兩側十餘塊全息屏幕垂直而立,通過投影展示亞洲不同國家、民族的稻作文化。繽紛的光影在前後兩端鏡面的反射下,延伸出一條光彩奪目的「稻米之路」。

  在水稻科技展廳,觀眾可以體會「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意趣。大屏幕動畫讓人仿佛置身於小女孩的夢境,與「米博士」一起踏上奇異旅程,探尋水稻從種子變成大米的奧秘。展廳設立了46個多媒體設備,有不少是互動體驗項目,讓觀眾在趣味遊戲中學到知識。其中一款遊戲跟隨可愛的「稻穀」奔跑,特別受孩子們歡迎。

  開館不到一年,隆平水稻博物館已獲得「中國對外援助培訓實訓基地」「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社會實踐與文化體驗基地」兩塊「國字號」招牌。一批批海外觀眾來到這裡,感受中國悠久的稻作文化和當代農業發展成果。(何 勇 李芳森)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4月28日 第 07 版)

  責編:葉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隆平水稻博物館:稻作傳萬年 稻香飄海外
    這便是隆平水稻博物館。 作為世界首個大型水稻博物館,隆平水稻博物館以「傳播稻作知識,弘揚農耕文化」為宗旨,2016年5月試開館,2019年9月正式開館。近現代以來,中國稻作農業朝科學化發展。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水稻科技不斷進步,在育種、栽培、生理遺傳、品種改良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 一個人的追夢 「袁隆平院士一生有兩個夢想:一是『禾下乘涼夢』,二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在袁隆平與雜交水稻展廳,我們跟隨講解員的介紹,走近袁隆平的追夢人生。 展廳裡第一件展品,便是袁隆平的出生證明。
  • 長沙隆平水稻博物館:稻作傳萬年,稻香飄海外
    這便是隆平水稻博物館。作為世界首個大型水稻博物館,隆平水稻博物館以「傳播稻作知識,弘揚農耕文化」為宗旨,2016年5月試開館,2019年9月正式開館。博物館總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展陳面積約6000平方米,設有中國水稻歷史文化、水稻科技、袁隆平與雜交水稻3個基本展廳和1個臨時展廳,通過1200多件文物展品和豐富的多媒體設備,集中展示與水稻相關的文化、知識以及袁隆平研製雜交水稻的故事。△俯瞰隆平水稻博物館。王志偉 攝一株稻的歷史「百穀自生,冬夏播琴」,這是《山海經》中對稻的最早記載。
  • 「尋源知味,感悟平生」 隆平水稻博物館文化之旅收穫滿滿
    8月15日,圭塘街道辦事處、圭塘街道計生協和長沙市雨花區溫心家園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隆平水稻博物館開展此次文化之旅活動。為豐富轄區內計生特殊家庭的精神文化生活,了解水稻發展史以及研發過程中的不易,8月15日,長沙圭塘街道辦事處、圭塘街道計生協和長沙市雨花區溫心家園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溫心家園」)在隆平水稻博物館開展此次文化之旅活動。伴著早晨清爽的縷縷涼風,社工陪同服務對象乘車前往隆平水稻博物館,開啟這趟文化之旅。
  • 湘繡、水稻、陶瓷、茶葉……長沙這些博物館值得一遊
    湖南湘繡博物館、 隆平水稻博物館、湖南省茶葉博物館、中國紅瓷器(館)正開放懷抱等你。湖南湘繡博物館湘繡在清末民初被列入中國四大名繡之一。位於長沙芙蓉區車站北路的湖南湘繡博物館內,千餘件刺繡藏品帶你追溯楚漢刺繡之源,穿越民國繡行商海,探賞嘆為觀止的女紅技藝,領略湖湘針尖之下的大美乾坤。
  • 中國栽培水稻起源於一萬年前
    科技日報江西萬年11月9日電 (記者寇勇)在今天舉行的「第54期中國科技論壇——中國稻作起源地學術研討會」上,科學家們發出中國稻作起源的學術建議書,一致認為,中國栽培水稻起源於一萬年前,以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為中心區域的長江中下遊及以南地區,應為教科書、歷史論著、對內宣傳、對外交流等所共同認知和採用。
  • 全國唯一水稻博物館在湖南長沙正式開館
    新京報訊(記者 張一川)9月27日,長沙市芙蓉區隆平水稻博物館在3年的試運行之後,正式開館。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出席開館儀式並致辭。全國唯一水稻博物館。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袁隆平在致辭中說:「湖南素有『九州糧倉』、『魚米之鄉』的美譽,有著悠久的水稻栽培歷史。道縣玉蟾巖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炭化稻穀,城頭山、八十檔等一系列的稻作農業考古發現改寫了歷史,奠定了長江中下遊地區是世界稻作農業起源地的國際地位。同時,雜交水稻首先在湖南研究成功,在芙蓉區建一個大型的水稻博物館可謂實至名歸。」
  • 中華稻香 ,萬年前從金華這裡飄起→
    大河,稻香,我的祖國。大河奔流,不舍日夜,而稻花飄香,又從何而來?最新的考古發現證明,稻香的源頭已可上溯到一萬年前,一條大河的岸邊。它就是位於浙江省中部,主要分布在錢塘江上遊流域,以浦江縣上山遺址為代表的上山文化。這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源頭。
  • 中華稻香,萬年前飄起一條大河邊
    大河,稻香,我的祖國。  大河奔流,不舍日夜,而稻花飄香,又從何而來?最新的考古發現證明,稻香的源頭已可上溯到一萬年前,一條大河的岸邊。  它就是位於浙江省中部,主要分布在錢塘江上遊流域,以浦江縣上山遺址為代表的上山文化。這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源頭。
  • 隆平高科播種「一帶一路」
    5月11日,由隆平高科承辦的「2017年發展中國家雜交水稻綜合技術培訓班」與「2017年發展中國家雜交玉米綜合技術培訓班」在長沙同時開班,來自孟加拉、汶萊、衣索比亞、賴比瑞亞等15個發展中國家的115名學員在此接受培訓。近年來,通過援外培訓,隆平高科擦亮了雜交水稻這張名片,加快國際市場開發步伐,將湖南雜交水稻種子,播撒到「一帶一路」沿線的耕地上。
  • 播撒合作共贏的種子——隆平高科「出海記」
    1 從援外培訓到雜交水稻外交    早在隆平高科1999年成立前,隆平高科的發起方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及袁隆平院士就已在海外推廣雜交水稻10多年。隆平高科幾乎從公司成立時,就邁出了「走出去」的步伐。
  • 湖南的種子如何改變世界 隆平高科「出海記」
    從援外培訓到雜交水稻外交   早在隆平高科1999年成立前,隆平高科的發起方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及袁隆平院士就已在海外推廣雜交水稻10多年。因此,隆平高科幾乎從公司成立時,就邁出了「走出去」的步伐。
  • 隆平高科185個新品種(水稻、玉米、棉花)通過國家審定
    原標題:隆平高科185個新品種(水稻、玉米、棉花)通過國家審定   12月4日,隆平高科
  • 隆平高科:水稻、玉米及棉花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的自願性信息披露公告
    隆平高科:水稻、玉米及棉花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的自願性信息披露公告 時間:2020年12月03日 19:10:54&nbsp中財網 原標題:隆平高科:關於水稻、玉米及棉花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的自願性信息披露公告
  • 隆平高科副總裁、水稻首席專家楊遠柱被聘為南京農業大學兼職教授
    紅網時刻7月17日訊(通訊員 安志平)近日,隆平高科副總裁、水稻首席專家楊遠柱被聘為南京農業大學兼職教授。聘任期間,楊遠柱主要指導南京農業大學水稻所開展綠色優質廣適高產秈型雜交稻、秈粳雜交稻新品種的選育工作,進一步提高南京農業大學雜交水稻育種水平,推進南京農業大學與隆平高科的深度合作,加快學校水稻科研成果的產業化,為促進民族種業發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
  • 隆平高科:水稻種子增速顯著 推薦
    評論:積極因素:雜交水稻收入利潤大幅增長。雜交水稻種子實現營業收入3.98億元,同比增長65.85%;營業成本2.3億元,同比增長49.98%,小於收入增幅;雜交稻毛利率水平從去年同期的36.05%提高到42.16%,增長6.12個百分點;1-6月雜交稻營業利潤1.68億元,同比增長94.01%。玉米種子毛利率大幅增加。
  • 隆平高科助力洪澇災區農戶恢復生產 緊急調撥13.5萬公斤水稻種子
    華聲在線7月22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黃利飛)7月20日,隨著最新一批5萬公斤應急水稻種子運抵江西省鄱陽縣,隆平高科緊急分批調撥的應急水稻種子已累計達13.5萬公斤,先後運抵江西、湖南、安徽等多個遭受洪澇災害的省份。
  • 漳州圓山腳下的水稻,金黃盡染,稻香散發,稻浪不等人
    ▲圓山腳下水稻田全景天公作美,一排排穿透雲層的耶穌光和落日餘暉,把稻田裝扮得如夢似幻,天光雲影,異常美麗。本次漳州之行只為稻香,坐標為圓山腳下水仙花海,是為花樣漳州打造的五湖四海的其中一海,與新建的三館隔路對望。
  • 隆平院士港落戶長洲島!將打造農科「黃埔軍校」!
    袁隆平院士再次牽手黃埔隆平院士港落戶長洲島黃埔區再添「國字號」高端科技創新平臺!昨天(5月7日),黃埔區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在湖南長沙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選址長洲島建設隆平院士港,共同打造現代農業科技「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