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為了使一個帝國變得更加的強盛會不斷的創新、變革,無論變革的結局是好還是壞都會被寫入史冊。只要一有改革就會出現反對的勢力,兩個勢力互相爭持不下,最終就會演化為朝廷內部的對抗。雙方爭鬥一定會分一個輸贏,失敗的一方會付出慘痛的代價,運氣好一點的官員只是被貶職,嚴重的話會被賜死,這樣的事例真的屢見不鮮。隋唐時期,大多數被貶的人都被流放到了海南一帶,在朝中擔任官職越大的被流放的更遠。在唐朝的時候被貶到這裡的人有十多位。順宗皇帝在被迫無奈把皇位傳授給憲宗以後,發生了「二王十司馬」這件事情,宰相韋執誼是整個事件中的核心人物。
韋執誼是唐朝時期西安人,韋氏是當時長安城最有名望的家族,在這個家族中一共出現過十四位宰相。韋執誼從小就非常的聰明,在德宗年間考取了進士,在殿試中取得第一名,被授官為右拾遺。德宗非常賞識他的才華,允許他自由的出入禁中。順宗繼位以後,因為中風而無法親臨政事,再加上當時王叔文專權,所以皇帝就提拔他做了宰相,從此他也開始了跌宕的一生。
韋執誼一生的政事都與永貞改革有很大一部分關係。順宗在德宗在位的時候,做了長達二十年的太子,最後成為了啞巴,德宗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打擊而離世了。順宗李誦拖著生病的身體登上了皇位,他無法處理朝廷中的事務,就讓宦官李忠言和他的妃子牛昭容共同幫他打理。對外他把重要的事情都交給了翰林學士王叔文、王伾,歷史上將這兩人合稱為「二王」,他們發起改革,重用劉禹錫、柳宗元、韋執誼等人,編排了一套高效的行政方案。這些人大多是官職較低的新勢力,有進取心,希望可以通過改革來拯救衰落的國家。他們的主要目的是要打擊宦官的勢力,削弱藩鎮割據的力量,對朝廷中不做實事的官員進行裁減。
這次的改革雖然得到很多人的擁護,可是由於改革領袖自身存在很大的問題,所以使得這場改革以失敗告終了,只要是參與了這一次改革的人都遭到驅逐,韋執誼也受到了牽連,他雖然貴為宰相,可是卻整日卻過的提心弔膽的,直到被貶職以後他懸著的心才放下。
據《唐書》的記載,韋執誼因為他嶽父的緣故,他的懲罰被延遲了,可是得到的處罰卻是最嚴重的,他被貶到了最遠的崖州地區擔任司戶參軍。杜黃裳本來是朝中的名將,可是由於他與裴延齡兩人互相看不順眼,所以他被留置在了臺閣地區,等到他的女婿韋執誼當上了宰相以後,他才被請回來輔助太子。
韋執誼雖然被貶,可是他卻得到了地方官員的賞識,當時在崖州當刺史的李甲專門寫信給地方的官員讓他們重用韋執誼。這在歷史上是非常少見的,只要是被貶的官員朝中的其他臣子恨不得和他們馬上脫離關係,以免讓自己受到連累。韋執誼也算是敬業,他盡心的管理崖州的事務,將這裡治理的很好,興建水利工程、教這裡的百姓開墾荒地,傳播中原地區的文化,七年以後,韋執誼在這裡因病去世了。他一生當過一年的宰相,過了七年的流放生涯,去世的時候僅僅只有四十八歲,當地的百姓為了紀念他,稱他為「韋崖州」。
他在離世以後,他的子孫後代在瓊山落腳,他被人們尊敬地稱為「海瓊公」。他本來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可是造化弄人,遭受到被貶的生涯,不禁讓人感嘆命運真是不可預測的。雖然和他處於對立面的韓愈一直對他有貶義,可是單純的看他做的公德,這個人還是值得被後人肯定的。在清代以後,人們對永貞革新的評價越來越高了。
韋執誼他們的改革雖然在當時得不到認可,可是在後世的時候還是有和他心心相惜的人出現了,在韋執誼被貶四十年以後,出現了一個也是被貶到海南的宰相,他叫李德裕,他和韋執誼有著同樣的遭遇,面對李德裕的墓地,李德裕心中百感交集,他對韋執誼充滿敬佩,也懂他在被貶以後苦悶的心情。連宋代的王安石都讚揚韋執誼是一個「天下奇才」,大家對韋執誼這個人有什麼評價呢,快來留言和我們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