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正三品官,都是宰相級別的大佬,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2020-12-16 一品鏟史官

這事裡面的門道有點深,簡單來說,皇帝為了永葆權力讓正三品成為實權宰相,而把一品二品官員供起來成為無實權的虛職。

然而,官員們也不傻,於是一個更有意思的現象出現了。

一、為啥三品官成了宰相?

先說說,為什么正三品官成了宰相。

從兩漢開始,皇帝們就發現,宰相們擁有的權力太大了,嚴重影響到了皇帝的權威。於是漢武帝設置了中朝以分權,讓大將軍大司馬成為實際的決策者;到了東漢,光武帝將實際政務權力改到尚書臺,而將三公設置成為虛銜。

所以,皇權削弱相權的方式就是,高位者虛職化,而低階官職實權化。這樣,擁有實權的官職因為其地位威望不夠,不得不更加聽從皇帝的指令,不敢造次;而位高者雖然有與皇帝抗衡的資本,卻無實際參政決策的權力。

事實上,唐朝之所以讓正三品的官員們成為了宰相,也是相同的操作,其根本目的,就是避免相權影響到了皇權。

不僅如此,唐朝皇帝們還有個獨特的發明-集體宰相制度。

怎麼做到的呢?

隋唐時,三省六部製成形,而三省就是中央決策機構,中書省提想法,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也就是說,得三省長官都通過的事,才能夠施行。而唐朝皇帝們還保留了一點良心,門下省是可以封駁的,簡單說就是門下省如果不同意皇帝的意見,可以審核不通過。

如此,三省長官也就成了實際上的宰相,而唐朝皇帝們也就完成了集體宰相制的轉變。而三省本身也不是單獨領導的:

中書省最高長官中書令2人,正三品;(代宗時升為正二品)

門下省最高長官侍中2人,正三品;(代宗大力年間升為正二品)

尚書省最高長官尚書左右僕射各1人,正三品或從二品(還有個尚書令,稍後說道);

這就是唐朝的宰相班子,大家平時看到的狄仁傑(內史)、房玄齡(尚書右僕射)等人,看似牛逼哄哄的,其實其職官也就是三品或從二品而已。

那麼,為了能夠讓一些沒有掛這些官職的官員能夠加入決策層,皇帝還經常臨時任命「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等官職加入宰相的群體。到了中後期,不管什麼官職,沒有同中書門下的官銜都不算是宰相了。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正三品官職決策了政務,正一品和正二品的都是些啥官,他們在幹啥?

二、正一品正二品都是啥官?

根據職官表記載,唐朝的官階大約有30個品級,其中高於正三品的共有四個品級:

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還有親王爵位也是納入一品之中的;

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驃騎大將軍;還有爵位中的嗣王、郡王、國公;

正二品:特進、輔國大將軍、開國郡公、上柱國,尚書令;

從二品: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太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府牧、河南府牧、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光祿大夫、鎮軍大將軍、開國縣公、柱國;

似乎都很陌生是吧?的確,因為這些官職分為這樣幾類:

第一類,爵位和勳官。這一類官職很好理解,那就是一般人都撈不到,必須要在開國時期或者跟皇家沾親帶故,有特殊貢獻的這幾種人才能撈得到。比如上面的各種王、各種公,柱國上柱國都屬於這一類。

第二類,散官。唐朝發明了職官和散官,其區別就是職官管事,散官不管事。也就是說散官屬於只享受響應品級的待遇和地位,但是不參與相關的政務。比如上面的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光祿大夫等都屬於文散官;上面掛大將軍名號的都是武散官。

第三類,一般死人才能撈得到。部分對國家有過特殊貢獻的官員去世後,為了以示尊崇,皇帝都會追封一個比較高的官職,一般就從上面的官職中選擇了。

第四類,有實權,但沒人做。主要是天策上將和尚書令(尚書省長官),這兩個官職在唐朝基本只屬於一個人-李世民。因此他做了皇帝以後,便下令不再設這兩個官職了,天策府解散,尚書省以尚書令的下屬左右僕射為長官。有唐一朝,後來僅有郭子儀象徵性的做了一段時間的尚書令。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了,一品和二品官都在幹啥了:享受津貼、養老、或者已經仙逝,總之就是,基本不管事,也不能管事。

一品和二品都不管事了,那自然就輪到三品宰相們管事了。

三、掛羊頭的宰相們

當然了,地位和權力一般是對等的,等到三品宰相們拿到了權力之後,自然也會想要相應的地位,而皇帝也需要賞賜一些官職給那些忠心幹事、有特殊貢獻的。

但是,我們剛剛提到,從制度上來說,這些一品二品大官都是不管事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那怎麼辦呢?

好辦!加官!

既然一個不管事,一個沒地位,那麼同時擁有兩個官職,不就齊活了嗎?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

實際上,在大部分時間裡,唐朝的那些宰相們除了擔任三省長官或者同中書門下的官職以外,一般都還掛著一品二品的官職。

比如太宗朝長期擔任尚書左僕射的房玄齡,就加正一品司徒;而長孫無忌,後來加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也變成了正一品。

唐玄宗時楊國忠,尚書左丞相,加司徒銜,正一品;唐代宗時中書令李輔國,加司徒,正一品;唐德宗時中書令李晟,加太尉,正一品;唐憲宗時同平章事杜佑,加司徒,正一品。

這樣的例子很多,也就是說,唐朝的政事堂之上,很多時候也不是一群正三品的官員在吆五喝六,而是一群掛著一品二品加官的三品宰相們,在實際主宰者大唐帝國的政務。

文/子彧

相關焦點

  • 唐朝的宰相大多都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又是何方神聖呢
    說唐朝事前,我們先看一下清朝的官員等級設置,清朝是個特例,一品二品官非常多,相比其他朝代,清朝的一品官二品官比例嚴重超編,甚至到了不值錢的地步。從事實上來看,從漢代以來,皇帝對下面的人的使用是非常謹慎的,一般情況下,幹事的人品級都比較低,而那些功勞很高的人如果被封一品二品,那麼也就說明他已經離開權力中心了,回家拿著豐厚的俸祿抱孫子去吧。
  • 唐朝的正三品官,屬於絕頂級大佬,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可以說唐朝的正三品,確實是國家的頂級大佬,因為這些人掌控著國家政務以及軍隊的最高領導權,除了我們熟悉的宰相群體,也就是尚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的最高長官,以及「同中書門下三品」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都是事實上的宰相,當然在唐朝的時候,中央實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也就是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因為李世民政事堂的設置,導致宰相群體被無限擴大,而且唐朝並不是只有宰相才是正三品的官職,其實很多官職都是正三品的,而且很多都是位高權重的職位
  •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員,那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員,那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在古代的時候,那些沒有背景靠自己實力當上官的,那簡直就是整個家族的榮耀,如果他足夠幸運的話,能夠當個大官,比如丞相,那這個家族也跟著飛黃騰達了。宰相可以算是朝廷除了皇上最大的官了。
  • 唐朝的三品官,已屬於絕頂級大佬,那麼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職?
    唐代的品級有別於清代,它沒有泛濫的那麼厲害。借用《康熙王朝》中孝莊太后給欲晉升吳六一為二品九門提督的康熙時所說的一句話:「三品官,多如牛毛,在這個京城你扔塊石頭,都能砸中個紅頂子」,在清代,三品官在京城都不算是高官,試想連順天府尹這一知府之職都是正三品官,三品算高嗎?
  • 唐朝宰相才三品官職?那麼一品二品是什麼官職?
    我們知道宰相通常指朝廷裡面的最高行政長官,在朝廷裡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按著這個思維去看唐代的官職,宰相才是區區三品官,那麼一品二品官職是什麼呢?今天芒果菌就來細說一下唐代宰相為什麼才三品我們所熟知的狄仁傑在曾經擔任唐朝宰相,但他是個三品官,那麼一品官、二品官都是什麼人呢?
  • 唐朝宰相只是三品官職,那麼一品、二品是誰呢?
    因為宰相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呢,所以問題來了,唐朝宰相只是三品官職,那麼誰是一品、二品呢?一首先,在唐朝這一歷史階段,官職品級依正、從、上、下分為九品三十級,就九品官職來說,自然是最小的官職的,而一品大員,則官職品級上力壓眾人。
  • 為什麼唐朝的宰相只是這個級別的?比宰相更高級別的官是什麼官?
    歡迎來到小天講古今,有人問,唐朝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麼官?唐朝的朝廷實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和六部都是官位的合稱。三省就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中書省和門下省本來是宮裡的職位,隋朝時期,中書省和門下省開始由官職轉為和尚書一樣的行政職務,成了朝官。
  • 唐朝宰相才是三品官職,一品、二品都有誰呢?
    唐朝宰相才是三品官職,一品、二品都有誰呢?徐克導演的《狄仁傑之四大天王》可謂是叫好又叫座,大家對狄仁傑這位仁兄也產生了無限的好奇心。話說狄仁傑簡直就是中國版的福爾摩斯啊!以狄仁傑這個角色為原版改編和創作的小說、電影、電視劇等都有很好的觀眾基礎。狄仁傑在唐代武則天在任時期,是唐朝的宰相,大家一定以為在一項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職,但是按照唐代的規矩來看,只是一個三品的官,那既然宰相都是三品的官職,那一品官職和二品官職都是什麼職位呢?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探究唐代官職的分類。小編先是給大家做一個科普。
  • 唐代宰相為正三品,那麼一品、二品又是什麼官?
    《神探狄仁傑》是一部較為優秀的影視作品,劇中狄仁傑的官職是「同鳳臺鸞閣三品平章事」,按照唐代的官制,同鳳臺鸞閣三品平章事為正三品,也就是實際上的宰相。宰相統率百官,按說應是正一品大員,為何狄仁傑只是個正三品呢?如果連宰相都是正三品,那麼以上的一品、二品官又都是什麼呢?
  • 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麼官?
    歷史上或者民間會把一些給皇上處理重要事務,掌握最高實際權力的官員叫做宰相。實際上歷朝歷代都沒有這個官職,只是把有這樣類似官職的人稱呼為宰相而已,像戰國時候的相、相邦、相國,以及後來的丞相、司空、司馬、司徒等,在當時都是丞相的指代。漢朝時的丞相即宰相,朝廷中的大小事務,丞相都負責處理,只遇到十分重大的事情時,才需要向皇帝匯報。這就造成丞相的權力過重。
  •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何唐朝宰相才是三品?一品二品又是什麼官?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何唐朝宰相才是三品?一品二品又是什麼官?如果說到宰相大家會不會想到「一人之上萬人之下」這句話呢?其實這句話就說出了丞相在一國之中的權力,那一定是皇帝的好幫手,而且宰相也是在歷史上逐漸發展成這樣。
  •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什麼唐朝宰相才三品.一品二品又為何官職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什麼唐朝宰相才三品.一品二品又為何官職.   文/古今議史 在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裡面,每個「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的別稱,並且六個部的部長也都是「二級宰相」的別稱。所以說在唐朝,宰相併沒有前朝的宰相的權力和地位高。比如說我們都曾經略有耳聞的大唐神探狄仁傑,只是一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但是狄仁傑也是被稱作當時的宰相的,雖然品階不高,但是和其他品階相同的官員相比,權力還是比較大的。
  • 《長安十二時辰》揭秘:唐朝宰相實際上只有正三品?
    所謂一人之上,萬人之下,他們官職這麼低,又是如何統御百官的呢?那些正一品、正二品的官員不會不服管嗎?一、宰相其實並不被喜歡實際上,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存在過一個官職叫做「宰相」。實際上為宰相的官職-丞相-所存在的時間也並不長,但是每朝每代都存在著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的官員,而宰相就是這些人的統稱。
  • 唐代宰相是三品官,一品、二品是什麼官?明清時期就沒有一品官?
    唐朝官制,中書省為決策機構,起草皇帝的詔令,門下省為審核機構,審核詔令,皇帝的詔令必須蓋有這兩個機構的印信才正式有效。其長官為中書令與侍中,行宰相職。尚書省統領六部,為執行機構,不屬於宰相。唐朝的宰相職務的一般都是二品,一品的都給予功勞很大,地位很高的大臣,但他們的職位都已經有職無權了。
  • 狄仁傑身為宰相,為什麼只是一個三品官?那誰又是一品、二品?
    在唐朝,內史令乃是中書省的最高長官,《新唐書.百官志》載「中書令……掌佐天子執大政,而總判省事」,內史令的職責就是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機要、發布皇帝詔書、中央政令。所以說按理狄仁傑作為當朝宰相,他的品級再不濟也不該是正三品。其實很多人認為狄仁傑的品級很低,大多應該是深受清朝品級的影響。
  • 清朝三品官多如牛毛,唐朝宰相卻只有三品,一二品都是些啥官?
    不過,正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由於清朝中後期日益腐敗,官職都成為了明碼標價之物,使科舉考試喪失了意義,也令堂堂三品大員都不再是高官。據相關記載,乾隆三十九年的八品縣丞售價980兩,七品知縣及六品主事均為4620兩,五品同知的價格則在6820兩。此外,從四品官員起始,價格更是飛漲上萬,如四品道員的價格便在1.6萬兩白銀,而三品官的價格更是一個恐怖數字。
  • 在清朝,「從一品」和「正一品」、「正二品」有多大差別?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中國古代的官員等級一般來說分為九品十八級,每一品分為正從兩個品級,五品以後又分為上中下三等。在隋唐時期,一般而言是不設一品官的,尤其是正一品的官員。很多人的都是死後被加銜,才能夠到正一品。而隋唐的宰相也就是正三品,因此才有了一個官職叫做同中書門下三品。
  • 那誰是一品二品?
    於是不禁要發問區區三品已經是宰相,那前面一品二品不是官高權重的嚇死人?!其實,官高倒是事實,權重倒是不一定。其實,唐朝的官制還是頗有特色的,從上到下倒和清朝一樣有九個品級,分為職、勳、爵三類官職。
  • 唐朝宰相狄仁傑,為什麼只是一個三品官
    狄仁傑是唐朝時期非常著名的宰相。通過電視劇的演繹,大家都覺得狄仁傑是斷案高手,深得皇帝的器重,所以才當上了宰相。但是狄仁傑的宰相職位嗎,其實是個三品官。這是為什麼呢?
  • 正二品的總督和從一品的總督有什麼區別?
    清朝的時候,總督作為同時掌管幾個省份軍政大權的封疆大吏,屬於清朝最高級別的官員。正因為總督位置重要,所以清朝對於總督,曾設立多個不同官階,讓他們行使不同職權,處理不同事務。清朝官職中,總督規定官階為正二品。這是清朝授予總督的基本官階。清朝官職分為九品,每一品有正、從兩個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