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出手,可以失敗嗎?
娘娘這次選擇的不是一部坑長的女人成長史,而是日劇翻拍的一部非常接地氣的一部電視劇。
這部電視劇叫《安家》。
觀眾朋友們想必差不多把這部電視劇看完了,大多數觀眾的評論還是相當不錯的。
特別是王自健老爺叔的表演特別出彩,一舉一動裡都是很有伸展力的笑點。
但《安家》對於孫儷個人而言,人們紛紛指出娘娘這一次的出演似乎極有欠缺,特別是僵硬的配音總讓人出戲。
豆瓣也只給出了6.2分,不知道這個成績會不會打擊製片方模仿日本原版繼續投拍第二部。
可能是要高仿日本版女主角的緣故,孫儷的表演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編劇對其他角色大力的本土化之餘,顯得孫儷在整個「中介行業」裡特別的格格不入。
其他的演員似乎在演生活劇,唯獨娘娘被拘束在了日系機器人風格。
《安家》的日本原版名字叫《賣房子的女人》。
主演北川景子說不上演技有多好,但勝在編劇把她編成了直線型思維的女主角。
於是女主角美麗卻無表情的臉龐無比的恰如其分。
北川景子每一次出場都會不考慮任何事情,只專注於賣房子,一如蔡明老師。
《賣房子的女人》的故事重點還是在於賣房子的過程,中介們在獲得佣金的同時又留下了很多感人的小故事。
這部電視劇翻拍消息傳來,其實一度來說,觀眾是很擔心的。
大家都知道,日劇鮮有改編成功的例子。
你能想像,在中國,舉止與蔡明阿姨相似的中介踩著機器步去賣房子嗎?
這一切在日劇中十分的正常,甚至可以說有一些感動,一些精緻。
但當這個故事搬到上海,原封不動的演出來一定會覺得像吃了一個蒼蠅那麼難過。
然而,成品出來後我們發現倒真的不像想像中那麼糟。
編劇六六不愧是金牌編劇,非常擅長的寫實題材這一次也沒有失手。
儘管編劇大人在微博上總是發言大膽而引起許多網友的爭論,但要說編劇本行,她這一次應該發揮了最大的小宇宙,用盡了各種梗來盡力本地化這部電視劇。
房店長,徐姑姑完全讓人看不到一點日文版裡面的感覺。
反而讓人覺得是一群上海人在賣房子。
當然,在實際情況中的上海中介們和電視劇裡演的還是差別很大。
日系原版強行催淚的情節也還存在,橋段中能感覺的廣告也時不時的讓人脫戲。
強硬感人的部分是最減分的部分。
有時候會覺得這部戲演員們不賣房子的時候好可愛,特別是在中介店裡鬥嘴更能夠把我們引笑。
此類電視劇為何總是並不那麼的感人呢?
日本原版賣房的故事裡,女主角通宵不睡覺,就為了幫助自己的下家布置明天要看的房子。
房子裡的陳設貼心的考慮了孩子的想法,以確保這個要被帶看的房子很符合這個醫生之家的需求,這個有很大缺陷的坡上之家由此就被北川景子成功售出。
同樣的故事放在上海的話,留下的口碑可能就是「好傻」。
北川景子在電視劇裡有一句金句,「沒有我賣不出的房子」,同樣的句子孫儷就不大好使用出來。
王自健在這次的發揮裡確實非常亮眼,海清姐姐的出場也讓人感到熟悉,不愧是六六編劇的王牌。
演技這東西並不好說,很多時候還要看導演和演員之間的磨合。
我們不能僅根據《安家》這部電視劇判斷孫儷演技僵硬,但希望她在演過三部大女主古裝電視劇後,也能清醒的認識到她是美麗的孫儷,而不是真的甄嬛娘娘。
有時候觀眾看膩了一種套路,那麼不妨想一想為觀眾提供另一種親切的形象。
日本電視劇裡宣揚的這種一生懸命的精神移植到上海的話,嚴重的水土不服。
你真的看到過現實生活中有徹夜不眠拿著鑰匙的中介同志嗎?
總體上說,這部《安家》還是值得表揚的。
孫儷娘娘,海清,王自健這些演員,居然讓我們在這個翻版電視劇裡體察到了上海獨有的海派氣味。
從片子的取景和調色來看,與靳東不久前的《精英律師》以及《我的前半生》有相當大的連貫性。
可能編劇和製片人也想以一樣的套路贏得《我的前半生》一樣的成功吧。
不過這部似乎在講賣房的故事,更多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像是一群上海人坐在國企單位裡嘮嗑。
也許,他們下一次可以考慮下演上海弄堂裡的故事。
聲明:
本文為說書小七原創,謝絕轉載。
本文基於媒體源和書籍信息客觀寫作,對涉及的人物無任何偏頗的惡意,當事人若覺不妥請隨時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