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2日-28日,由香港家庭醫學學院和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全科醫學專業委員會聯合舉辦的「全科醫學骨幹(師資)培訓」在香港舉行,本次培訓由香港家庭醫學學院的著名培訓專家執教,以理論為基礎,以分組討論為特點,採用多種情景教學模式,拓寬了學員的全科臨床新思維。培訓內容涵蓋:家庭醫生與專科醫生的區別、預防醫學、SOAP/RICE的運用、醫患溝通、家庭醫生技能訓練、家庭醫生診療模式和教育培訓模式等多方面。來自10個省市的33名學員參加了此次培訓,其中杭州的5位學員:來自杭州醫學院的王靜教授、我科的任菁菁與劉娟娟醫師、江幹區凱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趙向陽與閻以彬老師,從高校、醫院到社區基地,有機銜接全科醫師培訓各階段,將合力深入開展全科醫師培訓。
自1995年開始,香港實施6年的家庭醫生專業培訓制度,其中包括4年基礎培訓和2年高級培訓。基礎培訓包括2年醫院培訓和2年社區培訓,保證培訓者有廣泛的醫學知識並具備紮實的臨床技能。完成初級培訓後,獲得家庭醫學高級資格,可報讀高級培訓,完成2年高級培訓後可有資格報考最終級別的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考試,通過者會授予香港家庭醫學專科學院認可的家庭醫生科專科醫生(FHKAM)。家庭醫學培訓應用LAP(LeicesterAssessment Package)工具,從問診/病史採集技巧、體格檢查、病人的疾病管理、鑑別診斷和解決問題、行為/和病人的關係、預防保健、病歷記錄七方面,有系統,有根據,客觀,全面的去評估。
香港的醫療服務體系構架屬於英式模式,推廣家庭醫生首診制,明確各級醫院出入院標準,實行分級醫療、就近轉診和無縫式管理的雙向轉診機制,為患者提供全面公平合理的醫療照顧,並控制醫療費用,有效利用資源。在港期間,先後參觀了觀塘社區健康中心和養和醫院,兩家醫院分別介紹了醫院的科室構成、醫療服務內容、家庭醫生培訓及醫院特色等,通過對兩家醫院的實地參觀,深入了解了香港的家庭醫學新理念、家庭醫生首診制度及雙向轉診機制。
香港家庭醫生需具備「WONCA樹」的六種核心能力,即基層保健管理能力、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能力、解決具體臨床問題的技能、綜合性服務能力、社區為導向的服務能力及全面提供整體服務能力。香港家庭醫學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重要性,提出「病人也是專家」、「助患者自助」等新理念,並交流了促進醫患溝通的措施,此外,RICE問診模式、SOAP病程記錄模式、RAPRIOP治療與管理模式的情景學習,更好的鍛鍊了大家的全科臨床思維模式。
RICE問診模式—明確病人來就診的原因、想法、關注和期望
R(Reason)—原因:患者今天為什麼來?
I(Ideas)—想法:患者自己認為是出了什麼問題?
C(Concerns)—關注:病人憂慮什麼?
E(Expectations)—期望:患者認為醫生可以幫助他做些什麼?
強調持續探索和詢問的重要性!
RAPRIOP治療與管理模式
R:安慰與解釋(reassurance and explanation)
A:告誡或建議(advice)
P:藥物處方(prescription)
R:轉診(referral)
I:輔助檢查(investigation)
O:觀察(observation)或隨訪(follow up)
P:預防(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通過參加本次培訓,了解了香港家庭醫學的發展理念、教育培訓、全科臨床思維模式、醫患溝通等內容,開闊眼界、拓展思路,提高了全科臨床思維能力,並為我科開展全科規培、優化培訓模式及教學能力建設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對完善全科規培基地建設,培養高質量全科醫師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