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佛說禪論」,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人到中年,不自以為是,不自作多情。
自作多情,往往是由於缺少自知之明,因而自以為是。
自作多情,就是太高估自己,有時候就會自取其辱。
古時候,有一個讀書人,書法很差,卻喜歡到處給人題字。
有一次,他參加「雅集」,就是古代讀書人的聚會。
在人群中,他忽然發現,有一個人正手拿一把打開的扇子,扇面潔白乾淨,而那個人和他很熟。
他大喜,急忙拿起旁邊桌子上的一支筆,跑過去,一下子把扇子搶過來,就要題字。
對方定睛一看,大驚失色,立刻撲通一聲跪下了。
他興高採烈地說:「不過寫幾個字,區區小事,何必行此大禮?」
對方說道:「我不是求你寫,我是求你千萬不要寫!」
人到中年,別太高估自己,多一點自知之明,少一點自作多情。
別拿自己太當回事,有人捧你,你就是杯子;人家放手,你就是玻璃碴子。
拿自己太當回事,別人不見得把你當回事;不拿自己當回事,別人也不至於就把你完全不當回事。
對世界來說,別拿自己太當回事,沒有你地球照樣轉;對親人來說,必須拿自己當回事,要為家人好好活著。
瑣碎小事,真不必當回事;大是大非,還真得當回事。
人到中年,不自誇滄桑,不鋒芒畢露。
自誇滄桑,是一種「過來人」心態,所謂「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
人到中年,或多或少積攢了一些物質、知識、閱歷等方面的資本,如果以此為傲,實在是大可不必,畢竟資歷是用來做事的,不是用來壓人的。
不要用低沉的聲音對年輕人說,「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仿佛是看透了人生的智者;不要抱著「老司機」的姿態自誇,要知道,一個人的經驗和閱歷,並不一定對別人適合。
經驗和閱歷固然重要,但是也會貶值,它會讓人變得保守。
西方有一句諺語說,「無人滿足於自己的財富,人人都滿足於自己的智慧」。
我們看世界,是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認為自己所觀察的一切全面而正確,卻忘了看世界的盲點就是站在中心的自己。
真正的滄桑,是豐富後的沉澱,悸動後的穩重,歷練後的堅強,沉默厚重如同一道歷經風雨洗禮的城牆。
人到中年,不鋒芒畢露。
老子說:「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高人之所以高,不在銳利,在隱藏。
隱藏比顯示更有力量,不說比說更有力量。
大器晚成,之所以晚成,是因為只有經過磨練,才能收斂稜角,隱藏鋒芒,達到成熟。
人到中年,與世界和解,又有所堅持。
人到中年,進退兩難,原地踏步還是絕地反擊,一切都難以兩全。
說到底,我們的困境,看似來自於外部,實際上都不是,一切都來源於內心。
心如果有執念,就必然伴生困境,到頭來,一切都是心之困境。
人生的解脫,就是在自己的內心,自我與世界,過去與未來,夢想與現實,理智與情感,都能獲得一種平衡。
人到中年,在人生的中途,向前看,也要回頭看,因為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八仙」中的張果老,他的經典形象是「倒騎驢」,就是提醒世人要回頭看,「舉世多少人,無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
人到中年,要懂得與世界和解,沒有人能讓你生氣,除非你自己樂意。
人到中年,活一份豁達,享得了福,吃得了苦,平平淡淡,自得其樂。
人到中年,活一份散淡,寒而不微,無欲則剛,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人到中年,活一份硬氣,站著是山,倒下還是山;不悲過往,不戀現在,不懼未來;心意果決,當機立斷。
人到中年,活一份明白,世事漫隨流水,算來浮生一夢,中途或有對錯,到頭哪有輸贏。
人到中年,就該明白:關於愛,沒有誰對不起誰,只有誰不懂得珍惜誰。
人到中年,就該明白:不要因為寂寞了去愛人,會愛錯;更不要因為愛錯人而懊惱,會更加寂寞。
人到中年,就該明白:有個懂你的人,是最大的幸福,沒有懂你的人,就自己懂自己。
人到中年,就該明白:好朋友,是相互欣賞的,而不是相互利用的。
人到中年,就該明白:飯應一口一口吃,事要一點一點做。一口吃不了個胖子,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凡事都有個過程。不要整日疲於奔命,應該活得從容。
人到中年,就該明白:光從容還是不夠的,適當的時候還是要表現一下自己,讓平淡的日子有趣起來。
人到中年,就該明白: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你認為錯的,在別人看來或許是對的。而你竭盡全力追求的的,卻很有可能正是別人擺脫和放棄的。
人到中年,就該明白:生活質量的優劣,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態。珍饈美味、杯晃交錯間如果掩映的是爾虞我詐,則遠不如「三五知己坐,淡茶話家常。」
人到中年,就該明白:親情的疏離是切膚的傷痛。淡一些、諒一些、忍一些,會使我們的心寬一些、和一些、暖一些。
人到中年,就該明白:地位和榮譽只不過是一個杯子,而您的修養和品性才是你杯中的東西。夜光杯中未必盛的就是葡萄美酒,也可能是一杯濁水。粗瓷盞裡未見得就是白開水,很可能悶的是一盞極品龍井。
對自己好一點,因為一輩子不長,對身邊的人好一點,因為下輩子不一定能夠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