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陶瓷這種材料,很多人都有種誤解,覺得它特別不結實,輕易就碎了,碎時的響還特別脆……
但其實陶瓷是一個很大的門類。成分暫且不說,單論實際效果,一摔就碎的杯具是陶瓷,但用來擋槍甚至擋炮的裝甲板很多時候也是陶瓷。
這也是陶瓷
蓋房裝修貼的瓷磚是陶瓷,太空梭上承受上千度高溫和幾倍重力衝擊的隔熱瓦,它也是陶瓷。
而在腕錶領域,陶瓷其實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物。撇開早年間人們做著玩的普通陶瓷表不談,用比較結實的「硬核陶瓷」做表也已經有近60年的歷史了。與石英表情況類似的是,陶瓷表的「萬惡之源」是瑞士;但不同於面對石英普及時的故步自封,瑞士大牌們對陶瓷材料一直青睞有加。他們對陶瓷表的追捧和改良,一直都沒斷過……
世界上第一款衝擊主流市場的陶瓷表,是雷達(Rado)的DiaStar,名字是取自鑽石(diamond)和星星。也正是隨著DiaStar的出現,雷達和陶瓷材料結下了不解之緣——用俗話說就是槓上了。
而DiaStar最大的賣點,就是號稱「永不磨損」。在那個不鏽鋼都不是標配的年代,這種口號可以說十分科幻了。
藉助新型陶瓷材料,雷達得以實現在極度耐磨的同時,還能保持基本的強度——陶瓷表殼的抗刮能力不遜於表鏡的藍寶石,同時韌性也能保證它不至於碰個門框就裂了。可能也正是因為性能超前,雷達給最初版本DiaStar設計的外觀現在看起來有點奇葩,基本就是六七十年代歐美飛碟熱的那個勁兒。
奇葩歸奇葩,DiaStar這個「飛碟」對機械錶業界帶來的影響十分深遠。手錶最主要的性能指標是計時精度,但自從石英危機後機械錶已經不可能拿回精度的高地了。機械錶行業搞奢侈化的同時,為了證明自己、不徹底淪為「首飾」,就要尋找新的技術突破點。而材料的進步,此時成了展示技術力的一大途徑。
所以,差不多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歐米茄、萬國、寶珀、沛納海等大牌紛紛跟進。一時間陶瓷成了這些廠牌的「打卡點」——技術力強的牌子要做突破,研發能力弱一些的則不一定真做出什麼名堂,但起碼要證明一下自己沒落伍。
燒制中的陶瓷表殼
「陶瓷競賽」得以鋪開的一大助力在於,截止九十年代末,老廠大部分都已經整合在了幾個集團之下。比如雅克德羅、格拉蘇蒂原創、歐米茄、寶珀、寶璣、雷達、浪琴——甚至機芯的主要供應商ETA,都歸到了斯沃琪集團;另一大陣營則是萬國、江詩丹頓、沛納海、積家等廠牌所在的歷峰集團。在這些大集團中,陶瓷工藝經常是一家研發之後,再傳給其他牌子應用或改進,雪球也就越滾越大。
和LVMH一樣,歷峰旗下也是一大群
乍一看毫不相干的奢侈品牌
整體氧化鋯陶瓷鑲嵌金屬的歐米茄
它跟寶珀和雷達其實都是「親戚」
即使香奈兒這樣的「業餘」表廠
也積極投入這場狂歡
但在這兩大陣營之外,也有大廠對陶瓷並不很熱衷,其中的代表就是勞力士。
勞力士對陶瓷尤其是全瓷表殼很冷淡的原因,並不是技術——實際上勞力士在這個領域的技術水準,即使不是最前沿也絕對算得上一線。就比如陶瓷的雙色圈,勞力士是和把陶瓷視為立身之本的歐米茄同年推出的,甚至比後者還略早。但似乎是突然之間,勞力士「不玩了」。
「蝙蝠俠圈」和「百事可樂圈」
都曾經是前沿產品
2013年勞力士搶先推出了雙色陶瓷圈的GMT「蝙蝠俠」,但在這之後,勞力士對陶瓷材料的興趣僅限於表圈,甚至對陶瓷表圈的熱情都不大——第一款陶瓷圈的鋼殼迪通拿已經是2016年的事了,這時不僅歐米茄的全瓷表「月之暗面」已經賣了好幾年,「陶瓷競賽」的重點也已經轉向金屬陶瓷等進階領域。
甚至金屬陶瓷都不是最時髦的了
其實,不缺技術的勞力士之所以做出這種選擇,正好體現出人們對「手錶到底算哪類產品」這個老問題迷思。
想想「北鬥」衛星上的原子鐘,看看蘋果手錶和卡西歐GShock,再看機械錶,你可能會說:這算個毛線的科技產品。
「來啊,拼科技啊!」
勞力士很可能也是這麼理解的。勞力士近三十年來的策略就是:如果一個技術沒到極為成熟可靠的程度,那我就不用,我只要做好營銷、控制好價格,剩下的就是看著歐米茄搞新技術步子太大自己扯著蛋。
事實也的確是這樣,勞力士的價格水漲船高,歐米茄不斷想靠技術翻身但實際上是在不斷翻車。1999年,歐米茄率先開始量產同軸擒縱機芯2500,但不成熟的技術帶來的麻煩很可能比創新帶來的優勢更多。時至今日,歐米茄依然在為這種口碑損失埋單。
2500機芯的各種問題
對海馬和超霸口碑的影響是災難性的
包括勞力士在內大部分主流廠商
都選擇繼續使用傳統槓桿擒縱
隨著高端機械錶奢侈品的屬性越來越明確,人們也開始逐漸不再提機械錶的科技屬性。但其實機械錶依然不是徹底的奢侈品——人們並沒有忽視表的性能,也沒多少人會認為機械錶是純粹的首飾。否則市面上應該只有那種重設計和珠寶、不管技術的品牌才對。
即使是經常被批評低技術賣高價設計的宇舶
也並不是只做ETA量產機芯的樣子貨
之所以有這種「科技」和「不科技」的矛盾,根源其實在於機械錶背後的機械科技,是科技更原始的形態。曾幾何時,機械的創新才是科技的主流形式,很多現在稀鬆平常的東西,內部的機械結構都極為巧妙,濃縮了前人智慧的靈光。就比如國內通常「丐版」車才會用的手動變速箱,內部其實是極為精巧高效的。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誠然,在現代電子科技進步的光輝之下,傳統的機械和無機材料顯得進步緩慢,甚至有點迂腐,但它們的成果依然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這些「原始」科技的新成果,其實並未退出歷史。
通常人們所說的「烤瓷假牙」
很多都和陶瓷表殼一樣,採用氧化鋯陶瓷
而機械錶正是提供了一個窗口,讓我們能切身的感受和把玩一些來自原始風格科技的成果。那些本機械和材料的進步,本來只有在工業和醫療領域才能親眼見到。這大概也是機械結構和特種材料魅力的一大源泉。
曾幾何時,「瓷」本身也代表著技術的進步。由半坡陶器、到「終極陶器」唐三彩,再到宋瓷、元明青花,背後都是對材料的探索。現代的陶瓷裝甲、陶瓷義齒也是這種探索的繼續。陶瓷表殼向我們展示的,正是這種新時代人們在舊領域的突破。
何況陶瓷也不是材料突破之路的終點,非晶態金屬(BMG)的出現就昭告世人,現在依然有人在這個科技樹上繼續耕耘。
BMG是另一種迷人的材質,
這裡先不展開
所以,當你抬起手腕,看著「落伍」的機械錶時,不妨開闊一下思路:這機械、這材質,其實依然是這個時代應有的進步。只不過這種進步,是走在不為人了解的老路上。
粉絲群招募
如果你嚮往自由優雅的生活方式,想做有品位的男士。那就掃描下方的二維碼,加鬍子好友,回復暗號「鬍子玩物」,可加入鬍子玩物粉絲群,找同好,搶紅包,發禮物,聊生活,等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