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上半身明明不胖
然而看腿,瞬間長了20斤
為什麼有的人瘋狂減肥
腿還是沒什麼太大變化
難道真的是頑固型脂肪囤積嗎
當然不是啦
這時候應該先來看看體態
是不是有以下這些問題
錯誤走姿
日本TBS電視臺一項測試發現,腿細的人在走路過程中,腳趾是接觸地面的,而腿粗的人,腳趾沒有完全接觸到地面。
腳趾翹起來走路需要更大的力氣,小腿和大腿會過度用力,自然長出更多肌肉,脂肪同時也會增加。在不運動的情況下,這些脂肪就無法被消耗掉,讓腿變得越來越粗,所以走路姿勢會影響到腿型。
為了完成身體向前推進的過程,腹部肌群、臀部肌群、大腿肌群(股四頭肌、膕繩肌、內收肌等)在不同時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出現異常走姿多半是因為只是用腳去走,而肌肉並沒有啟動。
【正確走姿有助於塑造健康腿型】
下巴突出、抬高頭,兩肩自然向後拉,使肺部吸入更多空氣。上身稍前傾,蹬後腿,大腿帶動小腿,重心放在後腳大拇指趾根附近,並非腳跟。腳踏地要穩,一側足跟先著地,然後是足外側,再到腳尖,最後全腳掌撐地。腳尖指向正前方,保持直式邁步,不邁八字步。雙手自然下垂,甩手時帶動手臂。
膝超伸
如果站立時大小腿之間的角度超過了180,呈「C」形,小腿腹相對於腳跟的位置遠遠靠後,那麼就是膝超伸了。
對於不常運動的人,大腿前側肌肉(股四頭肌)發達緊張,對應的大腿後側肌肉(膕繩肌)力量薄弱,失去平衡就會導致過度伸膝從而造成膝超伸。
當踝關節穩定不足時,比目魚肌不足以維持踝關節矢狀面穩定,那麼腓腸肌就會收縮參與維持穩定,腓腸肌會在收縮時把脛骨向前拉、股骨向後拉,從而形成膝超伸。
股四頭肌無力也會引起膝關節超伸,臀大肌無力為了維持穩定會出現骨盆前移而出現膝超伸。
此外,核心肌群薄弱、不良站姿、足底或小腿後側筋膜過緊也都會造成膝超伸。
【日常鍛鍊調整超伸腿】
大腿前側放鬆:泡沫軸放置於大腿前側,在膝與髖之間來回滾動,滾動1分鐘。
小腿後側放鬆:泡沫軸放置於小腿後側,雙手支撐,腹部收緊,在膝與踝之間來回滾動,滾動1分鐘。
臀肌、髂腰肌、股四頭肌拉伸:後側小腿完全貼合地面,髖關節朝向正前方,軀幹垂直於地面,重心前移,找到胯下拉伸感,保持15秒。
股四頭肌拉伸:前腳掌與後腿單膝支撐,髖關節朝向正前方,軀幹垂直於地面,讓後側小腿靠近臀部,拉伸後側大腿前側,保持15秒。
腓腸肌拉伸:弓步站立,一腿在後,一腿在前,腳尖朝前,前側腿屈膝,拉伸後側側小腿,直到小腿後部有明顯拉伸感。保持30s,重複3次,換方向。注意後側腿和軀幹始終保持伸直。
比目魚肌拉伸:雙手扶牆,一腿在後、一腿在前站立,雙腿同時屈膝,拉伸後側小腿,直到小腿後部有明顯的拉伸感。保持30s,換方向,重複3次。
不完全仰臥起坐:取仰臥位,屈膝,雙腳著地,吸氣準備,呼氣起身至一半位置,再吸氣回歸。
仰臥抬腿:俯臥位,將靠墊或枕頭至於胸下,雙腿放鬆伸直。將單側腿的膝關節屈曲,利用臀大肌的力量將大腿抬起。抬起角度無需太大,感受到臀大肌的發力感即可。
無負荷靠牆靜蹲:並腿靠牆蹲,逐漸感受雙側大腿及膝關節繃緊感,逐漸下降至膝關節彎曲75°,堅持15-30秒,2組。
扁平足
扁平足(又稱平足症)是一種常見的足部畸形,指足部正常的內側縱弓消失。
觀察足部後側跟腱的走向,一般扁平足的人走路外八字狀,足跟呈外翻狀,腳趾朝外,腳跟很容易受傷,鞋跟外側與鞋底內側容易磨損。
長期的錯誤走姿,長久穿不合適的鞋子,都可以導致足弓塌陷,失去緩衝彈性,引起疼痛、酸脹等症狀。因為不良習慣造成的扁平足是可以通過康復訓練得到改善的。
【日常鍛鍊調整扁平足】
激活放鬆:利用彈力帶和網球進行足底肌肉的激活以及筋膜放鬆。
抗阻運動:利用彈力帶進行勾腳抗阻和內翻抗阻,每組 15-20 次,2-3組。
提踵訓練:自然站立,雙腳與肩同寬,進行腳尖提踵,增強小腿肌肉和足底肌肉的力量,每組15-20次,3組。
縮足運動:足部貼平地面,試著用肌肉控制足部,努力形成足弓。過程中保持腳跟中立位置,腳踝沒有很大的內翻動作,腳趾頭沒有用力屈曲或伸展。維持10秒。
造成腿粗的原因有很多
有時真不是因為胖
很可能是生活習慣造成的
提示大家在瘋狂瘦腿前
不妨先觀察一下
是否有前面提到的這些問題
【本文參考文獻】
生命時報:《恕我直言:腿粗,可能怪你的走路姿勢錯了》
許貽林, 曲峰, 馬森. 肌肉對行走過程中身體支撐和向前推進作用研究進展:基於正向動力學步態模擬研究[C]//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生物力學學術交流大會(CABS2012)論文摘要彙編. 2012.
徐華洋. 改善膝關節超伸[J]. 光彩, 2017(7).
編輯:石亞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