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28,沙市日化」,80後兒時的廣告語,你還記得嗎?那時的沙市一度可以比肩武漢,人送外號「小漢口」,可見當年的經濟是多麼的繁華。
沙市是一座十分古老的文化名城,到現在為止,如果它還存在的話,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沙市之所以能這樣的繁榮,主要是因為在中國近代的時候,由於沙市處在長江口上,因此,在近代時期,這裡成為了中國與國外通商口岸,來自列強的商品,如果要想進入到中國腹地省份的話,都會將這裡作為一個中轉站。無數的商品貨物輪流在這裡中轉,這才造就了一個無比繁榮的沙市。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大陸基本上沒有了戰爭,沙市重新回到了發展的軌道之上。為了促進沙市更好的發展,沙市在解放之後,劃歸為了一個省轄市,直接由湖北省領導。不過,沙市由於與當時湖北的另一座重鎮荊州靠得太近,因此在一段時期內曾經被短暫地劃歸到了荊州管轄。然而,由於沙市強大的經濟實力,最終在1976年的時候,湖北省還是將它重新優化成了省轄市。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開始了騰飛,處於中國腹地的湖北省,與其他的中部省份一起在發展速度上有了脫節,發展的程度也就逐漸與東部省份拉開了下來。為了促進湖北省的發展,於是湖北省政府便作出了一系列的操作,重新劃分行政區域便是這些操作中的一個。
1994年,荊州市,沙市市,江陵縣三個地區被當時的湖北省撤銷行政區域,直接劃歸到了一起,設立新的荊沙市。這個地名合併也是簡單地由荊州與沙市各取一字,而忽略了三國典故「大意失荊州」歷史地名的重大意義。
沙市在合併之後,雖然發展程度上沒有退步,總體上而言保持一種平穩的發展速度。然而荊沙市,依然沒能達到理想當中的發展水平,並沒能成為湖北省中部地區的發展支柱。1996年,叫了兩年不到的荊沙市重新更名回荊州市,荊州得以保留,沙市就這樣退居二線。
沙市當時的成功有著天時、地利、人和,沙市的落敗是因為有了更好的平臺,競爭之後沒有優勢,這也是所謂的「打鐵還需自身硬」。如今的沙市已經成了荊州市沙市區,曾經的「活力28」也永遠成了回憶,沙市只是新中國曇花一現的美麗,相比之下,荊州的意義更大更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