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的春天,跟很多懷揣著夢想的年輕人一樣,放棄了很穩定的工作,我背起行囊毅然地選擇了去韓國求學的道路。雖然曾在電視中無數次地看到過這個國度,雖然與中國也是舉步之遙,但這個鄰國的文化和教育卻仍然給了我很多衝擊和碰撞。在不斷地感受著這種變化並逐漸適應的同時,也讓我不斷地在比較著兩國教育制度和觀念的差異,但孰優孰劣,卻很難說得清楚。
韓國從小學到高中的教育體制跟中國基本是一樣的。我沒有機會去接觸他們的這些基礎教育,所以所知甚少。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高中之前課本內容的難度要比中國低很多。但從另一方面,我卻可以看到他們教育的靈活性。剛來韓國不久的時候,有一次跟同學去市裡很大的超市購物。在超市門口的椅子上,坐了幾個應該還是初中學生的小女生。她們不停地在向路過的行人用漢語說著:請問,你是中國人麼?我和同學很驚訝,就停下來跟她們攀談起來。她們知道我們是中國人,非常的興奮,用很不流利的漢語努力地跟我們交談著。原來她們學校開設了漢語課程。而老師留給她們的假期作業是,跟真正的中國人對話。於是她們就想出到鬧市區來碰碰運氣,但沒想到真的遇上了。為了證明跟我們聊過天,最後我們合影留念,我跟同學還籤下了名字。其實老師給剛剛開始學漢語的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題目,顯然有點難為她們。但幾個小女生的想法和勇氣,卻讓我們刮目相看。整個聊天過程,敢說敢秀,沒有害羞和扭捏。她們不停地在笑,有著屬於她們這個年齡的童真,同時也有著屬於她們的自信和真誠。
事後,我每次跟同學聊起這件事,都不禁感概,對於獨生子女滿天下的中國來說,如何教育現在的小孩子去跟陌生人打交道,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對於那些上學人接人送,回家電視作業的孩子來說,課業固然重要,但如果不提早地認知一下這個世界,不提早地了解一下如何去跟人打交道,那他們將來要怎樣去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人畢竟還是群居動物。
我來韓國先是攻讀的碩士學位。很多事物,對於我來說不光是新鮮和陌生,更多的是一種思考,一種教育模式的思考。
沒有系主任
在韓國大學裡,沒有所謂的院主任,系主任。教授們基本都是搞科研的,搞行政的教授也大部分是兼職。每個系只有一個學科長,而這個學科長也是輪流制的,任期一年。所以在這裡就少了很多的勾心鬥角,少了很多的利益競爭。教授之間比的就是科研成果。是一個相對純淨一點的做事的地方。但只要是有人的地方,都會有摩擦,有利益衝突。韓國的教授裡邊,幫派或者小團體也分得很清楚,也會有排擠之說。但正是因為少了行政管理的這個環節,這種小團體之類的,多半也只是人與人的距離遠近。不會造成很大的利益問題。
前輩與後輩
韓國跟日本一樣,等級制度很嚴格,前輩和後輩分的很清楚。因為他們是按著年齡來劃分前後輩,所以說,如果在西方歐美國家,年齡是個忌諱問題,那麼在韓國反倒是個必須弄清楚的問題。也因此,韓國人初次見面最喜歡問得就是年齡問題。對於後輩來說,前輩在的場合,是要處處小心和注意禮儀的。所以偶爾會在學校裡看到一個前輩教訓一大幫後輩的場面。但因人而異,有的前輩就很隨和,有的可能就倚老賣老。有前後輩這種制度的存在,使得很多規章制度的制定和執行,都比較順暢。也使得學校裡的很多活動組織起來比較容易。但韓國人還是比較公平公正的,在公司裡,即使是前輩,犯了錯誤也一樣不會顧惜。
休學制度
在韓國的大學裡,休學是非常普遍和普通的事情。因為韓國男性青年必須要服兵役。所以很多的韓國大學生,都選擇在大學期間休學兩年到三年,然後報名服兵役。另外在韓國,出國留學也很盛行。但大部分的韓國學生出國的目的都是去學習語言,像英語、漢語或者日語。所以我們也稱他們這種叫「遊學」,因為沒有學歷,沒有文憑。在我身邊,很多韓國人都會在大學期間休學半年或一年,出國遊學。每逢寒假暑假,各種遊學的廣告也都紛紛張貼在學校的布告欄上。加拿大,澳大利亞,菲律賓以及馬來西亞是韓國人經常遊學的國家。這種休學制度的健全,也從側面反映出韓國大學教育的一種靈活性和自由性。學生有權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向和學習時間,同時目的性很強。所以在韓國大學裡見到27、8歲的本科生不是稀奇的事情。跟一直在象牙塔裡的中國學生不同的是,韓國學生的社會經驗要多得多。因此,對於韓國學生來說,什麼時候跨入社會不是關鍵,關鍵是自己有沒有足夠的本事進入社會,而且不被社會所淘汰。
研究室
韓國教授的研究室跟中國大學裡的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唯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韓國的本科生是可以申請進入研究室的。很多韓國學生在大二的時候,就選擇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後找到相應的導師,申請進入研究室。這在中國似乎是不可想像的事情。很多中國教授可能會覺得本科生的基礎知識還不牢固,應該更專心在打基礎上面。其實這也是個很矛盾的問題。據韓國留學專家了解,韓國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相對來說很差。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可能都需要教授解釋很長時間。但他們認知新事物的能力卻很強。韓國的研究室的研究方向大部分都跟時代和社會貼的很近。一旦有什麼新的技術或者新的理論出現,他們都會加以研究和學習。所以在研究室裡可以接觸到很多先進的理論和知識。韓國學生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累積經驗和技能。所以相比較而言,中國大部分研究室的理論知識可能很強,但韓國的研究室裡動手能力更突出一些。
知恩圖報
在韓國,學生即使從某大學的研究室裡畢業了,也是要常回來看望導師的。所以很多韓國的畢業生放假後,可能不是先回家,而是一定要回到原來學校的研究室坐坐。這點讓我很欽佩。有很多學生甚至是大老遠開四、五個小時的車過來,只是為了來看看教授,看看後輩。所以像教師節、中秋節以及新年,韓國的學生是一定要回來團聚的。而且韓國的前輩不是只用來尊敬的,他們還有義務要照顧好後輩。所以前輩回來,常常請客吃飯。而且還源源不斷地介紹同一實驗室畢業的後輩,到自己或者其他的公司工作。所以韓國的公司裡邊,同事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韓國人看來,幫後輩介紹工作也算是對導師的一種圖報,對研究室的一點貢獻。在他們看來,研究室的名氣越大,知名度越高,對於他們自己將來的發展也是非常有利的。也因此,很多公司如果有外包的項目,韓國人都會先想到自己以前大學裡的研究室。所以韓國很多研究室的項目,都是畢業後在公司裡的學生介紹和聯繫的。這種人脈關係網在韓國很重要。
以上這些,只是我很多體會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想真正的體會兩國的教育差異,我想,只有親身體驗過,可能才會了解得更清楚。出國這幾年來,一直很想念家鄉。雖然長了見識,學了本領。但深深眷戀的,還是家鄉的那片土地。畢業後,我想我會選擇回國,我希望能給祖國的教育事業出一份力,做一點貢獻。雖然可能微不足道,但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