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腸科醫生:如果「大便」是這3種顏色,你可能該去醫院了

2020-12-22 騰訊網

在馬桶上眉頭緊鎖、肚子脹卻無計可施、一天跑好幾次廁所……你有過這樣的排便經歷嗎?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一項新研究稱,每天排便1~2次是健康頻率。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國內權威專家,根據國人情況給出每天排便最佳時間和次數的建議。

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 徐志潔

中日友好醫院肛腸科副主任 鄭麗華

本文記者 | 王冰潔

本文編輯 | 鮑捷

排便,一天別超過3次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這項研究發現,多數(54%)英國人每天排便一次;約400萬人(6%)表示,他們往往每周排便一次,甚至一周都沒有排便。

那麼,多久排便一次算正常?英國營養治療師娜塔莉 萊姆指出,每天排便1~2次是健康頻率,飯後排便最佳。

為了解國人排便情況,日前,《生命時報》發起了一項「你通常多久排便一次?」的網絡調查,共2013人參與,其中67%的人表示「一天1次」,19%的人表示「一天2次或2次以上」,15%的人 「兩天1次甚至間隔時間更長」。

徐志潔表示,兩三天排便1次或一天1~3次都算正常範圍。不少人常在飯後排便,這是因為腸胃蠕動加快,產生胃結腸反射,讓人產生便意。

根據臨床觀察,多數中國人都習慣在清晨排便。因為人在早上起床後會產生起立反射,且早餐後胃結腸反射最強,會刺激結腸蠕動,形成排便反射。

這時如廁可排空整晚代謝產生的「廢料」,有助預防肛腸疾病。「我們建議患者起床後去衛生間待一會兒,培養清晨如廁的習慣,但這並不是強制要求。」徐志潔表示。

鄭麗華也認為,每天排便1~2次比較理想,一般一天不超過3次都正常,但這不是衡量胃腸道健康的唯一指標。大便的性狀、顏色,以及人們的自身感受也很重要。

排便兩件煩心事:便秘、腹瀉

2019年4月,《中華流行病學雜誌》發表了「中國成年人排便頻率與結直腸癌發病風險的前瞻性關聯分析」。來自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等機構的多名研究人員調查了我國近50萬人的排便情況,平均隨訪時間達10年。

調查發現,76.5%的人每日排便一次,9.5%的人為隔天一次,4.4%的人每周少於3次,還有9.6%的人每天排便超過一次。研究還發現,每日排便多次者,未來5年內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升高。

臨床上,國人最常見的排便問題是腹瀉和便秘。長期便秘會增加結直腸癌等疾病風險,且用力排便時,心血管疾病患者血壓升高,易引起腦出血等意外。

持續腹瀉可能會導致電解質失衡、營養不良、貧血等。慢性腹瀉可能由感染性疾病、代謝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等引起,建議去醫院就診,排查病因。

便秘、腹瀉通常由以下原因引起:

飲食不當

飲食中膳食纖維或水分不足時,人體內糞便移動速度會減慢,水分會逐漸被身體其他部位吸收,從而使糞便越來越小、移動越來越難,引起便秘。

夏季喝冷飲、吹空調,或進食了牛奶、雞蛋、辣椒等個人不耐受的食物,可能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引起腹脹、腹瀉。

久坐不動

不愛運動、久坐等「懶」習慣,會使腸道蠕動越來越慢。此外,如果忍便不排,糞便在腸道內停留太久,被進一步吸收,體積也會變小,不足以刺激腸道產生便意。

久而久之,直腸對糞便的壓力刺激也會逐漸不敏感,加重便秘。

疾病影響

服用抗抑鬱藥、鈣劑、利尿劑等也會導致便秘;服用洋地黃類藥物,或甲亢、腎功能不全等疾病患者易出現腹瀉症狀。

如有這些情況,患者要及時與醫生溝通,進行藥物或服藥時間的調整,減少胃腸道副作用。

亂吃瀉藥

徐志潔強調,目前便秘人群的最大問題在於「亂吃瀉藥」,市面上的清腸產品眾多,但大多包含蘆薈、大黃等瀉劑成分,長期服用會產生依賴性,導致結腸黑變病,減弱腸蠕動,進一步加重便秘。

結腸黑變病是一種良性病變,只要停服瀉藥,腸道可逐漸恢復正常。如果慢性便秘患者需長期使用瀉藥,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為避免藥物依賴,不少醫生會用藥物調節患者的腸道菌群。但每個人腸內的菌群情況不一,需定製個性化方案,以達到最好療效。

如果患者用藥一段時間後,病情並沒有好轉,應尋求醫生的幫助,及時調整。

細菌感染

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輪狀病毒、諾瓦克病毒感染後都會出現腹瀉、大便次數增多,伴隨噁心、嘔吐、腹脹、腹痛等。

這種腹瀉往往輕重不一,大多可在1~2周內自行恢復,但少數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

簡單兩件事,讓排便更規律

鄭麗華表示,大便如果呈現黑、紅、白3種顏色,一定要警惕。

當腸道內出血量較少且速度慢時,血液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長,排出的大便多為黑色。

如果出血量較多,血液在腸道內停留時間短,排出的糞便為紅色。

「白」即陶土色,可能是肝膽、胰腺疾病導致的膽道梗阻,引起膽汁分泌不暢,從而導致大便顏色變淺發白。

偶然出現大便顏色異常不必太擔心,可以回想近期是否有特殊情況,比如進食了某些食物或藥物,如補血鐵劑、口服活性炭末、蔬菜攝入過多或接受抗生素治療,都可能導致大便顏色的變化。

想排便規律,就要從調整生活方式著手:

培養排便反射

希望排便時間更規律,可在每天清晨或某個固定時間如廁。即使當時沒有便意,身體也會逐漸配合,久而久之,到了固定時間就會自然產生便意。

不過,即使要培養排便反射,如廁時間也不宜太長,最好在5~10分鐘內,否則會增加痔瘡風險。

進行飲食調整

便秘人群每餐應多吃些粗糧、富含膳食纖維的蔬果,比如獼猴桃、火龍果等帶籽的食物,同時要保證足量飲水。

腹瀉患者應少吃或不吃生冷、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細嚼慢咽;對某些食物不耐受的人群,儘量避免食用;急性腹瀉患者可以喝些淡鹽水,補充水分和無機鹽。

如果排便規律突然被打亂,也不必太過驚慌。

第一,可以想想自己近期的情緒、行為習慣是否發生了變化,比如出差、壓力大、食量減少等;

第二,檢查是否有便血情況,如有這種情況,最好去醫院進行1~2次大便常規+潛血檢查,排查器質性病變;

第三,長期便秘者突然排便通暢或長期腹瀉者突然便秘,應儘早去醫院就診,警惕癌症風險。

徐志潔表示,不少人會檢查腫瘤標記物,但通過血液來篩查腸道癌症,不一定準確。

篩查腸道疾病的最有效措施,是大便潛血+結腸內鏡檢查,尤其對有家族性結直腸癌史、多發性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人群十分重要。

此外,40歲以上人群至少去醫院進行一次腸鏡檢查,通過腸道具體情況,確定以後的複查頻率和手段。

本期編輯:王曉晴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相關焦點

  • 寶寶的大便正常顏色是什麼?帶你揭秘大便出現這7種顏色的健康問題
    在平時生活中,父母除了關心寶寶的吃飯和睡覺等問題外,一定也要注意觀察寶寶大便顏色因。因為大便的顏色直接反應了寶寶身體內健康狀況的好壞。下面就來講一講家長該如何來看寶寶的大便顏色吧。墨綠色大便是由胎兒腸道內脫落的膽汁或上皮細胞以及寶寶吞入的羊水所構成的,父母千萬不要被新生兒的第1次大便顏色所嚇到,這是正常的顏色,並且這種大便的顏色會在寶寶進食後的2~3天內逐漸轉化為正常嬰兒的糞便顏色。三、鮮紅色血便鮮紅色血便大多是由於肛裂所引起的,其表現為大便的血色鮮紅,並且不與糞便相混合。
  • 肛腸科醫生的手指,究竟有多厲害?
    但在肛腸科醫生的眼裡,這兩者之間的距離可能無比接近。畢竟,論起見多識廣,可能沒人比得過肛腸科醫生。不去肛腸科,你永遠不會知道人類有多管不住自己。這還是好的,如果你的內痔or外痔or內外混合痔已經不幸脫垂,或者乾脆就是肛瘻,那下一步等著你的,可能就是躺在手術臺上,以羞恥的姿勢向肛腸科醫生張開大腿,並隨著對方的動作發出難以忍受的呻吟。
  • 寶寶的大便正常顏色是什麼?帶你揭秘大便出現這7種顏色的健康問題
    墨綠色大便是由胎兒腸道內脫落的膽汁或上皮細胞以及寶寶吞入的羊水所構成的,父母千萬不要被新生兒的第1次大便顏色所嚇到,這是正常的顏色,並且這種大便的顏色會在寶寶進食後的2~3天內逐漸轉化為正常嬰兒的糞便顏色。 三、鮮紅色血便 鮮紅色血便大多是由於肛裂所引起的,其表現為大便的血色鮮紅,並且不與糞便相混合。
  • 肛腸科醫生:要區分這2種情況
    「醫生,我聽說做了痔瘡手術後,痔瘡還會復發?」 「醫生,你快幫我看看,我的痔瘡是不是又復發了?」 湖南旺旺醫院肛腸科醫師們笑稱「復發與否」是每天面對的靈魂之問。
  • 去肛腸科看病,你需要知道的幾件事!
    如果,在醫院就診時,能與醫生高度配合,必然會提高診療效果。下面幾條就診時的注意事項,希望會對大家有所幫助,提升看病效率。 ●看病應該穿什麼? ● 肛腸科患者多數要進行肛門直腸的局部檢查,所以不要穿難脫的衣褲,比如塑身內衣、特別瘦的褲子、還有最近流行的連身褲……否則,您就得先脫光光,再做檢查了。
  • 武漢漢西博仕肛腸醫院 大便異常警惕這背後是癌變在作祟
    感覺腹部一陣下墜、伴隨緊縮感,你匆匆去往洗手間,一陣洩洪後毫不留情的按下衝水鍵!水流聲響起帶走一團汙穢,而這一過程中,你甚至都沒有回頭看一眼。武漢漢西博仕肛腸醫院表示,大便,與我們而言就是難登大雅之堂的話題,它是身體排出的廢物,對人體來說沒有利用價值。
  • 醫生提醒:出現2種顏色,抽空去趟肛腸科
    核心提示:最近幾個星期,68歲的李阿婆排便總是不通暢,有時候大便還會帶血,肚子有隱隱痛感。家人知道後,不敢大意,趕緊帶李阿婆到了醫院就診。 經過腸鏡檢查,醫生在離李阿婆肛門不到5cm的腸道內發現了腫瘤,確診為中 最近幾個星期,68歲的李阿婆排便總是不通暢,有時候大便還會帶血,肚子有隱隱痛感。
  • 大連陽光肛腸醫院:大便黑色不成形,可能提示這種病
    1、大便黑色不成形是怎麼回事? 大連陽光肛腸醫院專家叮囑,大便的顏色、質地、形狀等是最能反映一個人身體健康狀況的,其中大便黑色,大便乾燥,大便糖稀,大便過細等都是疾病的反映。很多患者認為大便黑色沒什麼好擔心,大多與飲食有關,常常忽視腸道病變的存在,延誤疾病的最佳治療時機。
  • 【肛腸科醫生】寶寶「紅屁屁」莫大意
    【肛腸科醫生】寶寶「紅屁屁」莫大意 2020-07-01 21: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重慶好的肛腸科是哪家醫院
    重慶東大肛腸醫院 食管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結直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胃腸息肉和腺瘤、食管癌、胃癌、大腸癌等 重慶好的肛腸科是哪家醫院?
  • 17歲女高中生檢查痔瘡 被肛腸科醫生多次強姦
    醫生診室三次強姦患者8月3日,家住寧強縣代家壩鎮的寧強某中學17歲的高二女生小蘭(化名)因患痔瘡一人到寧強縣中醫院肛腸科就診,該科室主治醫生李某以給小蘭檢查治療為名,對小蘭進行了強姦。強姦後,李某讓小蘭當場服下避孕藥,但他對小蘭卻謊稱說是治痔瘡用的指定藥。
  • 大便顏色不太對,是有問題嗎?醫生:確實,大便出現這3種顏色,千萬別...
    作者: 李軍(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臨床上常有患者詢問:「醫生,我最近的大便顏色不太對,是有問題嗎?」大便的形態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徵兆,這不是玩笑話。比起排便時間,醫生更關注大便的顏色、形狀,從而發現潛在的問題。
  • 大便顏色可提示疾病信號!這3種顏色的大便,可能是癌,別忽視了
    很多人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我們去醫院就診的時候,常有醫生會先問這樣一句:「最近大便情況如何?顏色怎樣?」這樣的問題看似和我們要看的病不太相關,但實際上對於醫生的正確診斷卻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大便的顏色,常常提示著某些疾病的信號,和我們的健康是息息相關的。
  • 武漢漢西博仕肛腸醫院:教你怎麼判斷自己是否得了痔瘡
    又或者你平時既不痛,也不癢,但上完廁所,在手紙上發現了鮮紅的血跡。你心裡咯噔一下——這莫不是痔瘡?以下信息僅為科普,不應視為診療建議,不能取代醫生對特定患者的個體化判斷。武漢漢西博仕肛腸醫院教你怎麼判斷:如果你已經是一個資深的痔瘡患者,可以跳過這一部分,但如果你第一次經歷上述症狀,不要緊張,可能是下面幾種情況。
  • 肛腸科女醫生的日常:用手摳糞 被濺一身膿血
    據悉,肛腸科有女醫生的醫院有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浙江省人民醫院、杭州市中醫院、杭州市三醫院等。尤其是市三醫院,在肛腸科內成立了女子肛腸組,6位女醫生分別是2名高級職稱、2名中級職稱、2名初級職稱,還於2018年4月開出女子肛腸特色門診。那麼,肛腸科女醫生是只為女患者服務嗎?要是遭遇男患者她們會猶豫嗎?
  • 寶寶拉出這3種便便,趕緊去醫院檢查!
    寶寶拉出這3種便便,趕緊去醫院檢查! 當了父母之後天天都是圍著孩子轉,對寶寶的便便早就免疫,甚至還會拍照對比分析,研究研究,是什麼顏色、什麼性狀健不健康啊。不得不說這是個正確的做法,因為寶寶的便便確實很能反映寶寶當前的健康狀態。 寶寶正常便便是什麼樣的?
  • 大便出現這種顏色的時候 就應該警惕了
    紅網時刻8月7日訊(通訊員 石豔芝)最近小豐發現自己的大便有變紅的現象,原本以為是因為吃火龍果所導致的,不曾想連續幾天都是血便,這可讓小豐著急了,擔心自己年紀輕輕就得了大病。小豐在詢問了朋友後,來到了長沙東大肛腸醫院就診。
  • 肛腸科醫生教你對症治療
    肛腸科醫生教你對症治療 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辛辣油膩的食物吃多了,有些人在排便過程中就能感到明顯的疼痛,有時候還伴有出血,這時候要注意,可能是肛裂找上門了。 肛裂,顧名思義就是肛門上面出現裂口,一般是從齒狀線到肛緣這段最窄的肛管組織表面裂開,形成小潰瘍,導致排便的時候反覆出現疼痛、出血。肛裂疼痛出血怎麼辦?陽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肛腸外科副主任醫師葉金峰教你對症治療。
  • 得了痔瘡會怎麼樣 看看長沙東大肛腸醫院靠譜解答
    很多朋友都和痔瘡打過交道,可能說到這很多小夥伴依然還會感覺菊花隱隱做痛,患上痔瘡真的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有一句話說的非常貼切「痔瘡不是病,疼起來要了命」,雖然痔瘡只是一種良性的肛腸疾病,但是它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和不便真的是不言而喻。那麼,怎麼判斷自己是否患上了痔瘡呢?
  • 贛州華興肛腸醫院:大便出血是怎麼回事?
    便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一種常見的肛腸疾病,便血一般見於下消化道出血,特別是結腸與直腸的出血,但偶爾可見上消化道出血。除消化道疾病,便血也可見於全身性疾病。  大便出血是怎麼回事?  隱血便  凡小量消化道出血不引起大便顏色改變,僅在化驗時大便隱血試驗陽性者,稱為隱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發生隱血便,常見胃潰瘍、胃癌。  便血的救護措施與嘔血基本相同。安靜臥床,減少活動,觀察出血量,適當做一些止血措施,發生暈厥、休克及時送醫院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