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辦學理念促內涵發展

2020-12-18 和訊科技

  西安石油大學客座教授、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約翰·戴森霍費爾(Johann Deisenhofer)參觀井下測控重點實驗室

油藏物理實驗

青年幹部和教師社會實踐營

留學生赴實訓基地學習採氣知識

鐵人廣場莊嚴宣誓

學風濃鬱滿校園

  十八大以來,西安石油大學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教育規劃綱要精神要求,全面實施學校「十二五」規劃,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科學研究水平持續提升、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文化傳承創新能力不斷加強,加快了建設高水平大學進程,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標誌性的成果。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堅持把人才培養作為根本任務,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切實加強本科教學工作,著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定期召開全校教學工作會議,研討本科教學質量提升的新思路。以「本科教學工程」項目為抓手,大力實施三級質量工程項目和教改項目建設,紮實推進了教學改革,形成了一批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積極學習和吸收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按照「拓寬專業,加強基礎,提高能力,注重素質,突出特色」的方針,編制並實施了2013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初步形成了大類培養模式、產學研合作培養模式、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訂單式」培養模式、國內外聯合培養模式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叉融合的素質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近年來,該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5個省級教改項目通過驗收,新獲批省級教改項目11項;新立項校級重點教改項目10項、一般教改項目22項。全校目前有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0個省級特色專業;5個專業獲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3個專業獲批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建設項目;5個專業獲批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建設項目。近三年學校立項建設校級精品課程22門,已經建成校級精品課112門,省級精品課程19門。立項建設41門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引進爾雅通識教育課程20門。完成「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16部,獲批國家級「十二五」規劃教材4部,4部教材獲省級優秀教材獎。

  加強學科建設工作

  不斷強化辦學特色

  堅持學科建設的龍頭地位,以提升學科水平和辦學層次為目標,突出特色、優化結構、凝練方向,推動學科水平和科研創新能力持續穩步提升。完善了以一級學科為基礎的學科建設框架,建立健全了覆蓋石油石化行業全過程的特色學科鏈,構建了4個學科群。加強學位點建設,實現了專業學位類別和領域與科學學位點的基本對應,形成了專業學位類別和領域對優勢特色學科的基本覆蓋。加強科研基地內涵建設,推動科研組織形式改革,創新科研人員聘用制度,建立穩定與流動相結合的科研團隊,增強組織和參與重大項目的能力,切實發揮好科研基地支撐科技發展的平臺作用。

  近年來新增省級重點學科6個,省級特色學科1個,9個一級學科通過教育部學科評估。2011年,「石油與天然氣工程領域」獲「全國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領域」榮譽稱號。現有省部級及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個,其中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近三年完成石油行業企業科學研究項目755項,總金額7000.948萬元,為石油生產企業解決了眾多實際難題,攻克了生產現場與理論研究中長期存在的難點。緊緊圍繞國家能源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突出學科特色,形成了「油氣勘探關鍵技術研究應用」、「低滲油田開發新技術應用」、「數位化油田建設技術及應用」、「環保和節能技術及應用」等特色優勢科研領域。

  以特色求創新

  提升科學研究水平

  按照「特色發展、突出優勢、注重前沿、掌握關鍵」的建設目標,積極發揮科研基地在優勢集成、學科交叉、原始創新等方面的組織與平臺作用、在承擔高級別大項目和產出標誌性創新成果等方面的引領與示範作用,緊密結合學科發展總體規劃,凝鍊學科方向,匯聚學科隊伍。不斷優化科研政策,加大工作條件、分配政策向優秀團隊和人才的傾斜力度,發揚學術民主,倡導百家爭鳴,為優秀科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了良好環境。

  依託學校建設的「緻密油氣藏複雜結構井鑽採技術重點實驗室」成為中國石油(601857,股吧)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首批認定的6家重點實驗室。「十二五」以來,形成了「油氣井工程理論與技術」、「非常規油氣地質理論與評價技術」等8個校級科技創新團隊。「石油專用管腐蝕與防護」創新團隊獲得2013年度陝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立項。4名青年教師因科研成績突出被陝西省政府授予「陝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稱號。「十二五」以來,學校爭取到國家級、省部級項目277項,全校科研經費到款數連續3年穩定在1.2億元以上,並呈現逐年增長態勢。學校參與完成的「油氣煤鈾同盆共存富集成藏理論技術創新與多種能源礦產協同勘探」成果榮獲2013年度國家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學校主持完成的「PCP密閉無罐注水管網系統及其應用」項目榮獲教育部2013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這是學校首次主持完成的教育部獎項。除此之外,學校獲得省部級獎項25項(其中一等獎6項),地市級獎項67項。發表論文被SCI、EI、ISTP及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中心收錄950篇;出版學術著作79部;公開、授權發明專利163項,實用新型專利138項。

  堅持引進和培育並重

  穩步推進師資隊伍建設

  大力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根據高水平大學建設要求,拓寬人才引進渠道,通過宣傳走訪、海外招聘、學術訪問等途徑,提供科研啟動費、實驗室建設費、安家費、安排配偶工作等手段,主動服務、放手使用等政策措施,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正確把握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項目等宏觀人才政策機遇,推進高層次人才支持計劃,積極組織高層次人才申報「三秦學者」、「突貢專家」、「教學名師」等各級各類人才工程項目。成立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統籌全校教師教學能力培養和提升工作。鼓勵在崗教師攻讀博士學位,提供科研啟動費和安家費。學校設立專項師資建設資金,每年選拔20名青年教師出國培訓;支持教師赴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開放實驗室做訪問學者;鼓勵青年教師到國內重點大學進修相關課程。

  近三年,學校新增國家千人計劃1名,陝西省三秦學者2名、百人計劃6名;新增全國模範教師1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名,陝西省先進工作者1名,省重點領域頂尖人才1名,省突出貢獻專家1名,省級優秀教師、教學名師8人。2012年,學校海外人才引進工作入選全國教育系統組織人事人才工作百名優秀創新案例。在全校範圍內遴選出10名青年拔尖人才,每年提供10萬元專項經費支持其提高教育教學和學術研究能力;遴選出27名青年骨幹教師,在崗位聘用、職稱評審等方面實施政策傾斜,通過支持其赴國外進修學習、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發表學術論文、科學研究等方式,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培養,全面提升青年骨幹教師的教學水平、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

  強化教育管理和指導服務

  引導大學生全面發展

  大力傳承和弘揚石油行業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以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和延安精神為核心,堅持四年教育不斷線,努力營造濃厚的「為祖國加油,為民族爭氣」的文化氛圍。堅持開展54小時學習制和「三早」、「兩查」、「一巡」的督促和檢查工作,嚴格學習制度,強化學習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成立新校區「大學生學習服務中心」,建設大學生服務中心網站,幫助引導大學生克服困難,學習成長。建立畢業生就業指導與幫扶體系,以畢業生充分就業和高質量就業為落腳點,通過積極推進就業工作長效機制建設,不斷拓展就業領域和渠道,建立就業率周報制度和用人單位檔案,組織開展畢業生就業服務月系列活動和國家基層就業項目宣傳周活動,開通就業指導中心微信、微博等信息發布平臺,加強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

  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良好學風逐漸形成,近年來學生四六級通過率、考研率不斷提高。2013年3月大四學生四級通過率為80.6%,比2010年增長20多個百分點。2010年6月,學校大四學生平均研究生錄取率為7.96%,2013年6月增至9.4%,其中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錄取率連續三年增長,2013年6月錄取率為19.22%,再創新高。近三年,學生在各類學科競賽和科技創新活動中獲省級及以上獎勵370餘項,申報專利42項。學校培養的學生以「為人誠實、基礎紮實、作風樸實、工作踏實」而廣受用人單位歡迎,本科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連續20年保持在90%以上,先後被教育部、陝西省授予「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稱號。學生工作幹部中有3人獲教育部「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提名獎,10餘人被評為校級先進教育工作者,5名輔導員被評為「陝西省優秀輔導員」。

  積極開展留學生教育

  提升學校國際化辦學水平

  立足行業背景和自身特色,通過戰略分析與需求分析,發揮學科、文化、區位三大優勢,確立學校來華留學生教育以石油天然氣工程類專業為重點的發展定位和「面向中亞、發展南亞、拓展中東」的發展方向。確立國際化、複合型、應用型「三要素」為核心的人才培養目標;建立以插班及單獨編班4年、2+2、2+1+1的「三類別」培養學制結構;構建學科基礎、中國文化、國際化、專業方向、實踐教學組成的「五模塊」課程結構;搭建招生和就業「兩平臺」支撐系統—從而創建了以「3352」為架構的來華留學生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對留學生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堅持漢語言教學和中國文化教育四年不斷線,開展多途徑、多方式、多渠道的文化素質拓展活動,以及具有西安歷史文化背景的周、秦、漢、唐及當代西安系列文化實景體驗活動。

  來華留學生數量穩步增長,2010年至2014年留學生分別達到290、350、356、442、446人,規模連續九年居陝西省屬工科院校首位。2012至2013年,學校成為陝西省屬高校第一所獲批「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受院校」資格的工科院校和「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自主招生院校」。2014年,經教育部批准,學校獲批全國「來華留學示範基地」,是全國石油石化類高校、陝西省屬高校中唯一一所入選院校。主持和完成留學生教育教學研究項目5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陝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是在陝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唯一獲得國家級和省級教學獎勵的院校。先後受到《光明日報》、中新社、《中國石油報》《陝西日報》、陝西電視臺、《西安日報》、西安教育電視臺等多家中國省市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專題報導,在行業企業、國外用人企業以及教育領域的同行高校引起廣泛關注。

  大力推進校園建設

  營造良好育人環境

  學校新校區自2009年啟用,近年來建成教學樓群、實驗樓群、圖書館、院系組團樓、學生公寓樓群、學生食堂等校園主體建築及配套設施共36萬平方米,並於2014年9月實現了三個年級的本科生入住新校區學習生活,極大地緩解了校本部辦學空間不足的問題。學校還立足2015年9月本科四個年級學生全部入住新校區的工作部署,進一步優化三校區辦學資源,切實提高資源配置效益。

  在建設新校區的過程中,學校高度重視深化新老校區文化傳承,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學校下發了《西安石油大學文化建設規劃綱要(2012—2020年)》《西安石油大學關於加強新校區文化建設的意見》,並於2013年成立了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學校在新老校區通過「鐵人」塑像、抽油機模型、以石油單位名稱命名新校區各條道路和廣場等,折射石油傳統、石油特色、石油精神,讓學生在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中感受石油行業的光榮傳統。在新校區規劃建設了校史館、全國高校唯一一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通過資料記載和實物展示,生動形象地反映學校艱苦創業的辦學歷程,大力弘揚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石油精神,形成優良的校園主題文化。在新校區總體規劃布局和場館樓群設計中遵循「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唐風建築格局,將圖書館、教學樓、基礎實驗樓等教學主體樓群布局在校園主環道內的中心位置,運用黑、白、灰等淡雅清素的色調,塑造了一個莊嚴、質樸、簡約的現代空間環境,既體現了厚重的漢唐歷史文化風貌,又兼收並蓄了傳統園林和建築的特點,使整個校園富蘊歷史文化氣息,與古都西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諧呼應。

  加強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努力構建和諧校園

  學校黨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堅持「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學校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基層黨組織的政治核心、戰鬥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不斷提升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水平,為學校改革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思想、政治和組織保證。

  學校高度重視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堅持思想道德建設與業務素質提升並重,教育引導青年教師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導航人生,以生動的教育實踐培育英才,以良好的道德情操引領社會,不斷提高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水平。2014年暑假期間,學校組織了60名青年幹部和青年教師,赴江西省井岡山市舉辦了社會實踐營。此次實踐營活動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學員們在五天時間內開展了專題教學、互動教學、現場教學、體驗教學、場景教學、激情教學、野外拓展七大板塊二十一個單元的學習內容。通過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青年幹部、青年教師們全面學習了井岡山時期的革命鬥爭歷史,著重學習了「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的井岡山精神的科學內涵;並在培訓期間開展了「讀一本書、樹一個魂、擔一重任」的「三個一」活動,加強了黨性修養,堅定了理想信念,提高了思想理論認識水平,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

  2013年,學校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活動圍繞為民務實清廉、推動學校科學發展主題,以「反對"四風"、服務群眾、服務學校發展」為重點,精心準備、廣泛調研,深入開展學習活動,全面查擺「四風」問題,廣泛徵集師生對學校發展的意見和建議。經過認真分析和深入剖析,形成了學校領導班子對照檢查材料,並認真開展了學校領導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深入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進一步理清學校發展思路和下一步的整改工作重點。學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認真紮實,效果明顯,受到了省委高教工委和省屬高校第七督導組的好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舉辦了輔導報告會、學習培訓,召開了系列學習座談會,開展了徵文活動和黨章知識問卷答題活動;發揮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全面落實十八大精神「三進」工作;創新教育方式方法,開展形式多樣的大學生形勢教育、法制教育、校史校情教育和「鐵人」精神主題教育活動。堅持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貫穿課堂教學、社會實踐、畢業生就業、困難學生幫扶、心理健康教育等環節,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斷增強。堅持真情服務師生職工,集中精力研究解決貧困生資助、畢業生就業、學生食堂、教職工住房等師生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得到了廣大師生的普遍認可。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走內涵發展之路 提學校辦學品質——橫板小學召開內涵促品質工作會
    為讓學校走內涵發展之路,提學校辦學品質,2月23日上午,橫板小學召開了內涵促品質工作會。會議由校長李太斌主持,校級班子和行政班子成員參加會議。 李太斌校長在充分分析當前學校教育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理性思考推動學校發展的主客觀因素的背景下,從「立足當下內涵發展突破面向未來辦學品質提高」的發展思路,進行了六點解讀與要求:第一,學校要堅持初心不改,匠心品質,持續走內涵發展之路,提升「軟實力」;第二,堅持以人為本為核心,從學生、老師、教學質量、中層以上管理幹部水平、校園環境、特色發展六方面提質
  • 伊斯蘭教經學院要秉持先進的辦學理念走內涵發展之路
    伊斯蘭教經學院要秉持先進的辦學理念走內涵發展之路
  • 踐行辦學理念之路
    原標題:踐行辦學理念之路  辦學理念是引領學校發展的靈魂。科學合理的辦學理念有助於實現學校的特色發展,在踐行中形成學校品牌。   服從於檢驗標準   辦學理念科學合理與否的檢驗標準,可以從辦學理念的價值取向、語言表達、理論基礎及特色實踐等方面加以審視。
  • 文化引領強內涵 精細管理促發展
    學校文化是一種人文氣息、精神體現,是學校內涵發展的魂,行於筆端,見於談吐,存於環境,現於活動。隨著當前基礎教育競爭的日趨激烈,內涵提升成為很多學校的必然選擇。如何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謀求發展,提高學校競爭力,成為各學校面臨的一個緊迫問題。
  • 新時期加快普通高中學校辦學內涵發展的思考
    根據三明市當前實際及今後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我個人以為,普通高中學校在今後一個時期,特別是「十四五」期間,在承繼「強化特色、創新模式、多元發展、提高質量」辦學原則下,各地各學校要增進普高育人的科學定位,鞏固辦學亮點的同時,放眼全省、全國爭創學校辦學特色,對接企業、單位等社會人才需求,加強學生道德思想建設,紮實推進我市高中教育多樣化有內涵發展,增強普高辦學活力,為學生成長
  • 特色辦學顯成效,創新理念促發展——福建中華技師學院樹人之路
    學院綜合辦學能力和教育教學質量在職業教育行業中有極高的品牌影響力和社會競爭力,是中華職教社的重要辦學基地和示範性院校。福建中華技師學院辦學能力和教育教學以及學生就業服務質量取得突出的成就,在於不斷探索創新,研究實踐,走出了一條特色辦學、立德樹人之路。
  • 深化特色建設與內涵發展 全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各學校立足本校、本區域實際,充分挖掘和準確把握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樹立科學的辦學理念,促進學校特色創建和品牌提升,取得了顯著成效。鶴華中學以「以德樹人、教學相長、體藝見長、多元發展」辦學理念為引領,主推體藝特色培尖,為國內各體育藝術院校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體藝見長」「飛行員搖籃」已成為鶴華中學響亮的品牌。
  • 朱虹:學習借鑑國際化辦學理念
    朱虹認真了解了學校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仔細詢問了學校學科建設和管理制度,他指出,中山大學珠海分校、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積極探索、大膽創新,走出了一條全國知名大學與地方政府合作辦學的新路,是我國高等院校異地辦學的成功典範;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致力於人才培養,聚集了一批學識淵博、造詣精湛、經驗豐富的國際化師資隊伍,成為澳門具有公允口碑的尖端學府。
  • 辦學理念的"做」與「作」:為什麼說,好的辦學理念能「點石成金」?
    《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的「專業理解與認知」版塊,明確校長的專業職責包括「注重學校發展的戰略規劃,凝聚師生智慧,建立學校發展共同目標,形成學校發展合力。尊重學校傳統和學校實際,提煉學校辦學理念,辦出學校特色。」2017年《中小學校領導人員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提出校長任職條件和資格:善於規劃學校發展、營造育人文化、領導課程教學、引領教師成長、優化內部管理、調適外部環境。
  • 高起點 有特色 重品質 促優質——金水區集團化辦學助推實現優質均衡的美好教育
    隨著金水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框架的不斷拉大,轄區人口大幅增加,發展更加公平和有質量的優質均衡教育,滿足轄區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是金水教育追求美好教育的重要內涵。自2016年起,金水區按照「優質學校+分校區」「優質學校+薄弱學校」的組建方式,實行「一個校長、不同校區」的管理模式,在文化理念、管理機制、師資隊伍、課程體系等方面深入融合,發展創新,提升集團各學校辦學質量,推進區域教育的整體發展。
  • 「世界壽鄉 教育名片」 蕉嶺縣桂嶺學校:為高雅人生奠基,以特色促發展,樹品牌強內涵
    鈴聲一響,學生們從教室裡奔向各特色課程授課點,跟著老師學編織,練武術,製作紙藝花卉......這不是假日,而是桂嶺學校的「無書包課堂」。特色發展是學校的生命線。該校結合學生發展需求,立足學校優勢,充分運用縣青少年宮、學校、教師、外聘專業技術教師等各種資源,開發了涉及體育藝術類、學科延伸類、生活技能類等特色課程,並打破年段界限和班級次序,實行選課、走課制,讓每一位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意願和學習狀況選修一門特色課程。
  • 踐行「辦學理念」校園文化的幾個必要條件
    二、學校的辦學理念有特定的精神內涵辦學理念的核心即學校特色理念,體現在育人取向上,它可以通過校訓等形式表達出來,並加以時代的解讀,形成共識。教育思想在學校發展的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的辦學思想,但一個時期內,學校辦學思想確定後,就要靠行政管理手段加以落實。將先進的辦學理念、辦學思想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把辦學思想滲透到學校日常管理中,貫穿於教職員工的育人活動之中,使辦學思想真正成為學校校園文化的核心,成為一個學校獨具特色的、可操作的個性發展特徵,指導全體師生工作和學習。
  • 蕭縣實驗小學:彰顯辦學特色 注重內涵發展
    蕭縣實驗小學:彰顯辦學特色 注重內涵發展 2018-09-08 19:31:25   來源:安青網
  • 高起點 有特色 重品質 促優質 ——鄭州市金水區集團化辦學助推實現優質均衡的美好教育
    鄭州市金水區走出集團化辦學新路徑。自2016年起,鄭州市金水區按照「優質學校+分校區」「優質學校+薄弱學校」的組建方式,實行「一個校長、不同校區」的管理模式,在文化理念、管理機制、師資隊伍、課程體系等方面深入融合,發展創新,提升集團各學校辦學質量,推進區域教育的整體發展,讓教育愈來愈美好。
  • 你不得不知的全國十強小學先進辦學理念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小學辦學自主權不斷增加,在賦予小學校長自主辦學更多權力的同時,也要求小學校長要有自己的辦學理念,因此對學校的辦學理論和發展策劃就成了小學校長的重要職責。那麼,如何把學校辦出特色,辦成品牌呢?不妨縱覽全國十強小學先進辦學理念的構建思路,以活躍思維,找到出路。
  • 福田小學:特色教育先行示範,內涵發展「乘風破浪」
    ,如何在「普及」、「提高」兩方面實現內涵式發展?紙藝所蘊涵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不僅讓孩子們找到了童年的快樂更讓美育走進了每一個學生事實上,紙藝僅僅是福田小學推進特色教育實現內涵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學校在「養正揚長、各美其美」理念引領下,五育並舉,積極開展課程改革和管理創新,構建了涵蓋「立品、培慧、健體、養雅、揚創」五大板塊的「老榕樹」課程體系,張揚個性,發展優長,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打造了福田小學6張「名片」:公民教育輻射全國;創意紙藝蜚聲海外;器樂合唱佳音頻傳
  • 青島二中校長孫先亮:學校特色發展,理念比行動更重要
    ,必須真正釐清特色建設發展的理念與思想,才能為學校注入持續發展的動力,提升學校發展品質。但是,許多學校在特色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理念不清、內涵混亂、做法偏頗等問題,不僅誤導家長、學生和社會,也誤導很多做教育的人,把一個本來具有品質和內涵的教育發展追求,庸俗地變成膚淺又功利的教育噱頭。
  • 厚街 以素質育人促內涵發展
    厚街鎮充分發揮優勢,打造本土特色教育品牌,堅持走內涵發展之路,紮實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校辦學特色得以進一步彰顯,地方教育品牌初步形成。溪頭小學成為東莞首個「全國寫字教育實驗學校」,中心小學被評為「廣東省規範漢字書寫教育特色學校」,前進小學被評為「廣東省書法教育名校」,湖景中學、聖賢學校、福民學校被評為「廣東省寫字教育名校」等。如今,書法教育在厚街鎮得到了廣泛普及,已形成濃厚的習書氛圍,書法教育成為厚街教育的一大品牌,成為了當地文化事業發展的一大亮點。
  • ...辦學強內涵|長春新區開展中小學「規範+自主」發展性督導評估及...
    12月4日—23日,為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不斷構建「五育並重」的「悅教育」育人體系,逐步形成「標準引領、管理規範、內涵發展、富有特色」的良好辦學局面,整體提升學校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深入推進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長春新區教育局組成督導評估組,對長春新區
  • 「科學+」理念的理論構建與內涵解讀
    「科學+」是學校基於自身獨特的辦學背景提煉出來的具有「科學」特質的特色辦學理念。「科學+」的中心詞是「科學」,既包括科學知識、科學工具和科學方法,也包括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還涉及各領域的科學人才、資源和成果等;符號「+」,既代表著添加和指導,也意味著融合和創新。「科學+」一詞,既代表了一種理念與態度,也意味著一套思維與方法,更是一個「科學」與基礎教育深度融合的過程與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