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元宵節到了,沈城處處洋溢著喜慶、和諧的節日氛圍,大紅燈籠也已懸掛在大街小巷、家家戶戶。
元宵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節日之一,「正月十五鬧元宵」有著悠久的歷史。幾十年前的中山公園、南湖公園、北陵公園元宵燈會仍是老瀋陽們抹不掉的美好記憶。
著名民俗學家齊守成先生對歷史上瀋陽人如何熱熱鬧鬧過元宵節有著深入的研究,2月3日,他與記者嘮起歷史上的元宵節盛況時,引用了清都察院左都御史、著名詩人姚元之的一首記述盛京(今瀋陽)四平街(今中街)燈市景象的詩來形容:「三官臺起大街中,簫鼓清歌落半空。正是早春殘雪裡,珠花紅樹報年豐。」在他看來,元宵節可稱為瀋陽歷史上的「狂歡節」。
清代時,盛京的習俗是在每年燈節的前三天,開始在四平街上搭起高臺。高臺上設有三官的「神像」:天官、地官、水官。民間傳說天官(堯)賜福,地官(舜)赦罪,水官(禹)解厄,因而張燈結彩,表示慶賀。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簫鼓笙歌,爭相吹打,琴聲悠揚。大街上橫掛彩繩,上貼五色紙,沿街各店鋪門前都設燈聯匾額,光如白晝。
正月十五,也稱為元宵節、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唐代大詩人盧照鄰在他的《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景:「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宋代,元宵節也很受重視,燈的樣式十分豐富,賞燈活動更加熱鬧。明代,元宵節要連續賞燈10天,這可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了。到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可是活動的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這種情景,在盛京更是如此。
滿族婦女的特殊習俗:「走百病」
齊守成先生介紹說:在清代康熙、雍正年間,要過春節時,各官府衙門於農曆十二月十九至二十二的四天內封印,到第二年正月十九至二十一的三天之內,開印正常辦事。封印期間,要臨時設置燈官,又稱燈政司,開印後撤銷。有意思的是,燈官要裝扮成府衙的官員,頭上戴纓帽,身穿長馬褂,騎在木扁擔上,由兩人肩抬而行。還有一人扮成燈官娘子,倒騎在驢背上跟隨在燈官之後。在幾個衙役和丫環數人的前呼後擁下,挨門挨戶去查燈,哪家如果沒有張燈或燈數不足,都要罰以一定數量的元宵。如今,入選省級非遺保護名錄的錫伯族燈官秧歌,就是從那時傳承下來的民俗。
歷史上的瀋陽燈節,全城除了要在鬧市張燈3天。還要開展龍燈、獅子、高蹺、秧歌、旱船等民間娛樂活動。
齊守成先生說:瀋陽民間過元宵節都要吃元宵,元宵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這些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也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同漢族過元宵節一樣,生活在盛京的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到了正月十六日的當晚,滿族婦女三五成群,結伴遠行,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這叫做「走百病」,是滿族婦女的一種特殊習俗。
扭秧歌,在清代也是過元宵節的一景。繆潤紱,字東霖(1851—1939),瀋陽人,光緒18年(1892)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俗謂「點翰林」),在他的著作《瀋陽百詠》中有這樣的記載:「新春又說唱秧歌,妞妮爭誇江老婆。誰是主人誰是客,團團聽打鳳陽鑼。」元宵節時,商賈等雜扮男女裝束演唱鳳陽歌,扭秧歌。沿街圍觀的人特別多,一時間街巷為之堵塞。
正是因為當時的娛樂活動太少,所以一到了元宵節,有熱鬧看,有燈謎猜,連平日足不出戶的女子都會出來逛街,甚至連皇帝也要走出宮門來。因此,這一天被形容為瀋陽人的「狂歡節」並不為過。
真正的「情人節」在元宵節
齊守成對記者說:「正月十五也可以說是中國的『情人節』,因為到了這一天,平時從不出門的女孩子都可以到鬧市中觀燈、看熱鬧,與自己的情人相會,送上定情之物。大人也會借這個機會,領著孩子們去相親。另外,也為更多的青年男女創造了相識的機會。」
正月十五也叫元夕、元夜,因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稱上元節。古人稱夜為「宵」,後來便稱為元宵節。元宵節也稱燈節,自漢朝起,大街小巷、家家戶戶,懸掛燈籠,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徹夜賞燈狂歡。到了明、清代燈市經久不衰。清代詩人姚元之《詠元宵節》詩云:「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描述的就是當時元宵節期間觀燈遊玩的熱鬧景象。
在封建社會裡,中國的女人平時很少出門,元宵節期間,成為她們難得的一次露面機會。清褚人獲《堅瓠補集卷之四》記載,(宋代)京師舊俗,婦女多以元宵夜出遊,名走橋。明代,元宵節期間,「婦人著白綾衫隊而宵行」(《帝城景物略》),「勳戚內眷登樓玩看,了不畏人」(《酌中志》卷二十)。婦女們打扮得花枝招展,成群結隊,招搖過市,自由自在。清人王初桐的《奩史》卷五十八《事為門二歲節》記載:「司馬溫公在洛陽閒居,時上元節,夫人慾出看燈,公曰:家中點燈,何必出看?夫人曰:兼欲看遊人。」可見婦女們出門,不僅是為了觀燈,還要看人,這在封建社會是很難得的機會。
古時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大好機會。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詞云:「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元宵燈會狂歡之夜,情人急於約會的有趣場面。
因為,中國各朝代平時都實行宵禁制度,但到了元宵節期間,宵禁能取消幾天。於是人們(尤其是女孩子)便抓緊這個機會徹夜狂歡。
沈城商店家家門前張燈結彩
從正月初六這天起,盛京城中各商家就開始置辦元宵燈會,商家都盡其所能,花樣翻新地設計著燈籠的式樣。這不僅是財力比拼,更是招攬人氣的大好時機。元宵節前的正月十三這天,稱為「上燈」,十四至十六為燈節的高潮,十七則稱為「殘燈」。在十三日黃昏時分,瀋陽各大街上的各家店鋪開始競相掛燈,紗燈、宮燈、走馬燈和各式燈籠,燈籠有大小、長短、高矮、方圓等樣式,材質有玻璃、紗布、羊角之別,其繪畫內容包括古今人物、名山勝水、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等,色彩鮮豔,神態逼真,引人悅目。
人們在賞燈的活動中,「猜燈謎」是一項最吸引人,深受社會各階層歡迎和參與的內容。各家店鋪預先將謎面寫在彩紙條上,而後再粘貼到彩燈下,任遊人猜,對猜中的人以果品食物、巾扇香囊、筆墨紙硯圖書等為贈品。一些商號在元宵之夜,為了招待主顧,還邀請官紳等名流攜家眷來店共慶佳節。夜深後,店主把這些主顧請出觀賞「盒子燈」、「焰火」和「秧歌」等文娛節目。時近午夜,請他們吃元宵等果品,然後盡歡而散,送客歸家。
元宵節,盛京的各店門口一掛出謎語,便會吸引許多老百姓來猜。猜燈謎的時候,來者只要大聲說出來即可,如果店裡面有人敲一聲鑼,就表明猜對了,猜對的人可以進去領獎品。如果裡面敲了一聲鼓,說明沒有猜對。傳說,有一年元宵節,乾隆皇帝帶著一群文武大臣,興致勃勃前去觀看燈會。左看各種燈籠五顏六色,美不勝收;右瞧各種燈籠別致風趣,耐人尋味。高興之時,乾隆皇帝讓大臣也出了一謎聯,讓大家猜。隨同的紀曉嵐稍思片刻,揮筆在宮燈上寫了一副對聯: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不是,詞不是,論語也不是。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冥思苦想也沒有想出來,文武大臣也一個個猜不出來,最後還是紀曉嵐自己揭了謎底:猜謎。
齊守成說:「在清代,瀋陽熱鬧的景象不都集中在城內的四平街,在城外也有一些商業繁華的地方。如大南門邊門城牆下的蔬菜市場,小南門外碧霞宮前,大西門外、小北門外的柴草市,福勝門外、地載門外的缸市,內治門外小津橋,福勝門外橫街的車行,以及小河沿等,這些地方在過元宵節時也很熱鬧。」
四平街上人山人海
歷史上,瀋陽過元宵節最熱鬧的地方當屬四平街燈市。在清光緒末年和宣統年間,四平街成為瀋陽最興旺發達的商業街,每年都在這條街上舉辦大型燈市。每逢燈市開展,整條四平街上都是姿態各異的花燈,觀燈者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清末《盛京詩詠》中這樣描述了當時的盛況:「四平觀走馬,三日萬巷空」。晚清名士繆潤紱在《瀋陽百詠》中就曾寫道:「懸燈結彩供三官,鐘鼓樓頭起壯觀。絕似東洋開蜃市,雲霞出海散春寒。」詩中描繪的也是元宵節時四平街花燈璀璨的盛景。因此,「四平燈市」也曾被譽為「盛京八景」之一。
清初天命十年(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將原來的明朝所築磚城進行改造和擴建,把「十」字形兩條大街改為「井」字形四條大街,也就是今天的瀋陽路、中街路、朝陽街、正陽街。當時中街路被稱為四平街,取「四季平安」「四海昇平」之意,建有鐘樓和鼓樓。四平街東起鐘樓(即中街路與朝陽街交叉路口),西至鼓樓(中街路與正陽街交叉路口),全長580米,寬12米。1636年,皇太極廣施「天恩」,為四平街舉行了盛大的開街儀式。
四平街比鄰皇宮,周圍到處都是王公貴胄和達官顯要們居住的地方,也有普通人群聚居在這裡。
當年「四平燈市」上的燈繩,可以說是景中奇觀。每年的正月初六商家開市,街路南北兩邊的近百家店鋪,都在屋簷下懸掛起燈繩,繩上懸掛尺把長的彩紙,上面寫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吉祥文字,整條四平街的紅旗和彩紙隨風飄動,喜慶的氣氛非常濃烈。
商家店鋪從正月初六開始扎制,每家至少要扎5至10盞燈。燈由兩層薄紗作燈面,上繪人物、山水、花鳥等,商家還利用冰雪堆製成樓、塔、亭、榭等景物和老叟、少婦、童男、童女等人物冰燈。還有魚燈、羊燈、荷花燈、走馬燈等,十分精緻,讓整個四平街匯成了一條燈河。元宵之夜,四平街上彩燈遍張,爭奇鬥豔,令人們嘆為觀止。而四平燈市的高潮的到來,是絲房、金店在正月十五月明之夜,燃放「盒子燈」和色彩絢麗的火花。
據《瀋陽百詠》載:「幾家銅板(版)印模糊,猶許丹青仗手摹。爭上四平街上看,可曾添畫北風圖。」當時,瀋陽從每年臘月初一起,還沿四平街搭起一座座畫棚。在每座畫棚的四壁上,懸掛各式各樣的年畫。這些民間繪畫,都有特定的模式,有魚戲蓮、魚鑽蓮、蓮生子等畫面。
清代初,每年正月十五,四平街上的城隍老爺出巡也是十分熱鬧的一大景觀。當年在四平街中段路北有座城隍廟。該廟始建於元代,明代多次重修。清崇德年間重修後升為都城隍廟,以後康熙、乾隆、道光、光緒年間均重修。《盛京通志》中所繪製的《都城隍廟圖》載:都城隍廟坐北朝南,殿內供城隍「神像」。過去,人們認為城隍是保佑人民安寧幸福之「神」。城隍「神像」在每年的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等都要出巡。屆時,人們要抬著城隍「神像」遊街。出巡時,隍沿著四平街等全城主要街道遊走,直到盛京城地載門(小北門)外的厲壇,盛京將軍、奉天府尹、承德(瀋陽)縣知縣等官員,在這裡祭祀,以「禳祓」災疫,保佑全城百姓平安。每當城隍出巡時,百姓傾城出動,前呼後擁,熙熙攘攘,看熱鬧的人山人海。
瀋陽當年燈會的規模可與北京燈會相媲美。齊守成先生認為,這種民俗盛況,是瀋陽悠久傳統文化的一個亮點。在結束採訪之時,齊守成先生提出一個建議:元宵節期間各個社區也可以開展自己做彩燈、猜燈謎的活動,以促進社會和諧,加強鄰裡之間的溝通。本報記者 陳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