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已經來了,天氣也越來越悶熱了,最近有遇到很多手上長出小水泡的病人,這種小水泡時不時的冒出來,看起來不起眼,但卻奇癢難忍,而且還會反覆的脫皮,甚至會露出紅紅的嫩肉,讓人忍不住去撓他。
中醫上稱這種小水泡為「汗皰疹」。汗皰疹是夏季常見的季節性皮膚病,在初夏的時會開始長,三伏天后會愈加嚴重,容易反覆發作。
是什麼導致汗皰疹的,目前醫學上尚不明確,可能跟經常出汗、精神緊張、過敏體質等等有關係。多發於手掌、手指,呈米粒大小的水泡,起初是透明皰液,隨著病程變化會出現渾濁,一般的病程在5-7天,皰液會慢慢的吸收,脫屑。
這個過程中會一直伴隨強烈的瘙癢。如果你反覆搔撓,還會加重症狀。
中醫上把這類問題歸結為溼氣過重所致,所以一般中醫診治以健脾祛溼為主。
俗話說「十人九溼」,溼氣可以說人人都有,一般症狀明顯可以不用特意去處理,但是溼氣一旦進入到人體內,很快就會無孔不入,進入到五臟六腑,這時候人就會表現出各種不適的症狀。
1、溼氣入腎:臉色蒼白、面無血色、小便增多、畏寒怕冷、四肢冰涼、腰酸背痛;
2、溼氣入肺:氣虛無力、胸悶氣短、口唇淡白、咳嗽痰多、面色蠟黃無光澤;
3、溼氣入脾:身體虛胖有大肚腩、噁心嘔吐、精神萎靡、 眼袋下垂、食欲不振、便不成形;
4、溼氣入心:心慌氣短、胸中鬱悶、頭暈耳鳴、全身乏力、發胖浮腫、失眠健忘、焦慮煩躁;
5、溼氣入肝:脾氣暴躁愛生悶氣、皮膚油膩滿臉油光、口苦口臭、睏倦嗜睡、頭髮脫落且油膩
除此之外,還可能伴隨這些表現:面部長斑冒痘,舌苔厚重黏膩,舌頭邊緣有齒痕,長期便秘,小便混濁大便不成形;性機能減退,對房事不感興趣女人白帶多,陰部潮溼瘙癢;腳部起水泡甚至潰爛;
以上這些症狀佔得越多,您體內的溼氣越盛,不要不當回事!
中醫推薦健脾祛溼小金方
「脾主運化」,脾虛就造成運化不利,進而溼氣停留在體內無法正常的流轉和出,中醫上主張,祛溼先要健脾,脾胃強健,溼氣自然就沒了。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記載:赤小豆和薏米是祛溼雙雄,可以準備:赤小豆、薏仁、芡實、茯苓、梔子、橘皮、冬瓜、荷葉、甘草,配製成茶包,開水衝泡5分鐘,每天喝上2次,調節內溼,健脾運溼。
做法:
1、梔子、芡實、赤小豆、薏米提前泡3小時
2、把紅豆、薏米下鍋煮到變軟;
3、放梔子、芡實,接著煮10分鐘
4、再放大麥、蕎麥煮10分鐘
5、再放蒲公英煮10分鐘
6、關火,攪拌均勻就可以了
溼氣一走,五臟受益!小水泡也會慢慢改善,整個人神清氣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