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兩銀子相當現在多少錢?網友:古裝劇導演太不靠譜
古代,最有價值的肯定是金子和銀子了。而銀子十分稀少,顯得價值更高一些。那麼,一兩銀子等於現代多少錢呢?隨著朝廷的變遷,銀子的價值肯定也不一樣。我國一直都是農業大國,以種地為主。可以用大米來衡量銀子的價值,這樣的計算標準還是很不錯的。
在清朝的末年,一兩銀子等於三千文。當時的一斤豬肉只需要二十文,意思就是一兩銀子可以買很多頭豬。在明朝時期,一個普通人,一年只需要一兩半的銀子。而戚繼光給士兵發工資,每個月才只有三分銀子。如果當時擁有上百兩的銀子,肯定就是有錢人了。
明朝時期,一兩銀子可以買將近三百八十斤的大米。現在的大米一斤在三塊錢左右,那就相當於一千一百多塊錢。在明朝的史料中記載,一個七品知縣的工資是將近四千塊錢。再加上其它方面的補助,應該算是還不錯的。
宋朝時期,我國的商業特別發達,對於各種貨物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了。但是在貨物交易過程中,肯定會用到白銀。但是白銀的產量不夠,導致一些混亂出現了。在太平天國時期,一兩銀子相當於今天的一千七百塊錢。當時的七品知縣的工資是三十兩,那就相當於十多萬,太有錢了。
在唐太宗時期,因為是太平盛世,所以物產都特別豐富。大米的價格有所下降,是需要五文錢就能買到一鬥。一兩銀子是一千文,可以換算為今天的一萬一千多塊錢。因為國庫比較充足,所以皇帝對官員們也非常大方,七品縣令一年可以得到各種補貼與工資,加到一起相當於五十七萬左右的收入。
看來,生活在盛世真的非常富足。不僅百姓可以安居樂業,官員們不需要貪腐都能得到幾十萬的收入。再加上當時的物價特別低,五六十萬可以過得特別好了。現在大家對於銀子是不是有了一定的概念呢?要知道,當時的一兩銀子最起碼相當於現在的一千多塊錢,如果哪個人用了一兩銀子買幾個饅頭,肯定是傻子。
有些古裝劇,主角們吃頓飯就需要幾十兩,甚至幾百兩,一點都不符合實際情況。很想知道,他們難道不是在啃銀子嗎?即使是物價飆升的今天,也沒見誰吃頓飯需要幾十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