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米聊」當年輸給「微信」是因為名字?
說起聊天軟體大家都不陌生,像我們平時用的就有微信、QQ,當然還有些什麼陌陌、探探、facebok等等一大堆的軟體。但是如今國內的社交軟體最大眾化的就是騰訊系的微信和QQ,這兩大軟體的出現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少的方便,可是這裡也有不少人就奇怪了,為什麼兩者都是騰訊的產品呢?難道是因為最早出現的原因嗎?其實不是這樣的,很多人都忽略了這樣的一款社交產品-米聊,可是米聊為什麼最終輸給了微信呢?
很多人都不知道,米聊是小米公司開發出來的產品,其實早在2010年12月就有米聊的出現。那時候的社交軟體市場是這樣的,QQ是國內社交軟體的最大巨頭,因為QQ早在1999就被開發出來,隨著十多年的發展QQ已經非常的成熟,那時候的手機QQ也是風靡一時,當時見面都流行要QQ號,QQ是一款偏向年輕化的產品,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這款軟體不能滿足大多數中年人的需求,於是米聊就這樣誕生了,相比於QQ米聊更加的簡潔化,沒有了這麼多功能的米聊恰好符合中年人的使用需求,當時米聊的用戶也是呈現了爆發式的增長。
好景不長,小米的如此動作吸引了騰訊的注意,僅僅一個多月後的2011年1月就有了微信的出現。可是微信是靠什麼彎道超車呢?其實不能說是彎道超車,因為微信是直接碾壓著米聊過去的,可別忘了微信是騰訊的軟體,騰訊當時已經擁有了龐大的QQ用戶群體,直接導流到微信,可以說米聊是絲毫沒有反抗之力的。有人說米聊之所以未能成功就是因為米聊的這個「米」字,筆者個人覺得不是這樣的,成王敗寇,無論是商場和戰場,若今天是米聊勝出,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微」這個字不好聽了。看看今天的三星,很多人一聽三星就覺得是高端品牌,可是「三星」這兩個字有什麼特別呢?和「四星」又有什麼區別?還有「蘋果」和「橘子」,個人覺得品牌形象是後期建立起來的。
今天說個假設,當年若真的是米聊勝出了,現在的網際網路格局會是什麼樣呢?首先個人覺得米聊不可能完勝,因為QQ的用戶基數在那裡,即使是騰訊節奏再慢,最終也只會形成類似今天「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局面,今天小米入局行動支付市場也會更加的簡單,而且手機硬體也不再是小米發展的基本條件,小米會更加強大。其實有一款軟體在當時是比米聊更有威脅性的,那就是飛信,飛信是中國移動製作的社交軟體,但是飛信沒有瞅準社交軟體這塊巨大的市場,而拘泥於當時一毛錢一條的簡訊費用,飛信是基於手機號碼的社交軟體,當時還有誰的用戶基數比運營商更大?
各位小夥伴你們對「米聊」和「微信」以及「飛信」怎麼看呢?歡迎下方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