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之間最好的相處方式是什麼?《水滸傳》裡的一首詩說出了答案
《水滸傳》中女性角色屈指可數,要說誰最讓人印象深刻,便要屬這母夜叉孫二娘了。雖說這是個女性角色,但在形象樹立上卻處處透露出男兒特徵。這在當時引起了許多爭議,顛覆了傳統女性角色的性格特徵定義,在歷史人物畫廊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傳統社會中男尊女卑是為主流,男強女弱則是理所應當,而孫二娘與丈夫張青的相處模式及關係則是顛覆了這一大主流,在引起爭議的同時也引發了無數思考。所以施耐庵在進行創造時,對孫二娘和張青的關係描寫也是埋下許多伏筆的。且就這夫妻二人相遇結合的故事就很有顛覆性。
張青本身是給寺廟裡種菜的,卻因為一些小事與寺廟和尚發生口角,一時衝動殺了和尚跑了,做起了攔路打劫的行當,本想衝一老人下手,沒想到這老人年輕時也是一強盜。見張青手腳利索就帶他回去教他一些本事,還讓他入贅做了自己的女婿。這裡可以看出張青與孫二娘的結合本身就是不情願的,而且張青是被擄才做了孫二娘的入贅相公,按照當時的社會背景,這無疑是重傷了張青的自尊心。
孫二娘的形象又是怎樣的呢,身穿鮮紅生絹裙,一臉胭脂鉛粉,敞開胸脯,露出桃紅紗主腰,這樣的打扮在當時無疑是大膽的,再看眉橫殺氣,眼露兇光便可知這孫二娘不是一個簡單的角色;而丈夫張青的描寫則就簡略了許多,本在孟州道光明寺種菜,因此喚作「菜園子」。單看這人物描寫便可以看出施耐庵對於這夫妻二人的定位在於「女強男弱」,而且母夜叉跟她丈夫之間的關係是倒過來的。無論武功見識,皆是孫為主張為副。就連酒店接客,拋頭露面的也大多是孫二娘,這個形象與作為,在當時的社會無疑是一種別樣的存在,至於身處於那個時代的張青,也更難接受了。
設想一下:如果張青與孫二娘的兩個人的人物背景交換一下又會發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呢,那可謂是佳人落難,不打不相識,真真可謂是一對歡喜冤家,流傳至今也可算是一段風流佳話。但這世間本就沒有什麼如果,對於這對夫妻,施耐庵也只能大發感慨,寫下如下詩句。
平生作善天加福,若是剛強受禍殃。舌為柔和終不損,齒因堅強必遭傷。
詩意指孫二娘,人生若是不斷做善事,上天也會賜予福澤,女性若是柔弱一生也可以尋得一夫家庇佑,但孫二娘卻性格剛強,不如嬌舌柔和會順從,卻似銀牙剛強易受傷。事件萬物就是這樣,一剛一柔才能相互配合。若孫二娘和張青都是性格剛強堅毅之輩,兩兩結合肯定矛盾迭生。這樣的道理大家都能說出來,但是只有自己設身處地的經歷了才會知曉其中蘊含的無盡奧秘。
男女之間相處就是這樣,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只有願意與不願意,一對兩情相悅的男女,最美好的相處模式便是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思相望幾時休,相守相伴度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