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VS真實:什麼算是一首好詩?|一詩一會

2020-12-13 界面新聞

「詩人的眼睛在神奇的狂放的一轉中,便能從天上看到地下,從地下看到天上。想像會把不知名的事物用一種形式呈現出來,詩人的筆再使它們具有如實的形象,空虛的無物也會有了居處和名字。」

威廉·莎士比亞曾如此讚許詩人的創造力,在這句話中,他也無意道出了他判斷一首好詩的標準——豐富的想像力,以及將抽象轉化為具象的語言藝術。但正如莎士比亞另一句名言所說,「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面對同一首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也會拿出不同的標準來檢驗詩歌的好壞。而那些堪稱傑作的詩,往往是經歷了不同時代不同讀者的考驗,一次又一次擊中人們共有的心聲,才得以成為經典,被反覆閱讀。

那麼,怎樣的詩才算是一首好詩呢?是否存在某些普遍適用的標準,讓我們對詩歌的評判有據可依?日前,由三輝圖書推出的《什麼算是一首好詩》一書中,文學學者漢斯-狄特·格爾費特(Hans-Dieter Gelfert)甄選出80首不同類型的詩歌,結合文本細讀與理論闡釋,試圖為讀者鑑賞詩歌打開思路。具體而言,格爾費特將甄別好詩的標準歸納為33個步驟,並一一闡明了他們對讀者的影響,其中,語言的密度、內在的張力、多重的含義、矛盾衝突、真實性與獨創性都佔有一席之地。

經三輝圖書授權,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從書中選取其中一篇,以期與讀者探討甄別好詩的關鍵標準之一:客觀與真實。在這篇文章中,格爾費特指出,儘管讀者會期待一首詩能夠反映出創作者真實的聲音,但這並不意味著詩歌要以絕對私人化的形式呈現;相反,一首「好」詩應該保持在普羅大眾之中的客觀性,才能產生更為廣泛的影響。

從這一角度看,前文中莎士比亞對詩人的評價就不難理解了——假如詩人不能將主觀的想像轉化為公眾所承認的客觀描述,讀者也就無法從中領略詩人感知的奇妙,只會覺得詩中的語句言之無物。詩人能否將私人的經驗有效傳遞給大眾,讓他人感同身受,或許就是其詩藝高低之體現。

《什麼算是一首好詩》[德] 漢斯-狄特·格爾費特 著 徐遲 譯三輝圖書 | 人民日報出版社 2020-02

《客觀與真實》

文 | 漢斯-狄特·格爾費特 譯 | 徐遲

詩歌屬於一種主觀文學。「詩中的自我」這個在詮釋詩歌時特有的概念似乎就證實了這一點。然而在很多詩歌中根本都無法找到此類「自我」的蹤跡。歌謠不會比散文體的短篇更主觀,席勒抒發觀點的詩歌也不比他的理論文本更主觀。一切被說出口、被寫下來的東西都是基於某個主體的,從這點來說它們都是主觀的;不過如果它們是以一種特定的、為公眾所承認的形式被說出或是被寫下來的話,那它們之於聽眾與讀者來說,相對地就成了客體。詩歌的特別之處在於,一方面它要反映出主體真實的聲音,一方面又要保持在普羅大眾之中的客觀性。「真實」是一種很難界定的概念,「真」亦如此。我們期待一首好詩向我們闡釋的,既不是私人自白,也不是純粹直陳的事實,而是來自人類內心那些能夠與其他內心產生共鳴的東西。

如果受歡迎程度也是檢驗品質的標準之一的話,那麼詩是否曾被刊印在冊就已經是一個很大區別了。因為客觀化的程度,是評判一首「好」詩至關重要的標準。下面就要給出一個這樣的比較,這兩首詩要表達的核心內容相仿,而一首幾乎出現在所有的詩選裡,另一首卻鮮有人問津。兩首詩都與詩人的主觀經驗有關,都敘述了人到中年,最好的時光已然逝去,等待著詩人的只剩下坡路。第一首是弗裡德裡希·荷爾德林的《生命之半》,這或許是他最著名的詩,同樣也是最好的詩之一。它於1804年8月末刊載在《1805年口袋書》上,作於1803年年初,荷爾德林33歲的時候。

生命之半黃色的梨懸在枝頭還有大簇的野玫瑰陸地映在湖面上,你們,可愛的天鵝,在親吻中沉醉一頭栽進醒澈的水面唉,若冬天來臨,我去何處賞花,又去何處享受陽光,和大地上的庇蔭?牆垣佇立靜默而寒冷,在風裡旗幟獵獵作響。

德國詩人弗裡德裡希·荷爾德林(1770-1843)

詩中刻畫了晚花盛開、果實豐饒的寧靜秋日風景,緊接著卻是冬日寒冷的牆垣和在風中獵獵作響的風信旗。當看到「生命之半」這個詩題的時候,受過文學教育的人立馬就會想到但丁《神曲》中的第一句:「於我們生命旅途的正中」。但丁在35歲時寫下了這些詩行,荷爾德林也在這個年紀發表了他的第一批詩歌。彼時他正處在自己生命的峰頂,但已感受、預知到了此後的生命只會每況愈下,這種憂慮在第二節的第一行裡便確鑿無疑地顯現了出來。這首詩以其客觀化的景物描寫讓讀者感同身受,而不只是純粹的自怨自艾。正是如此,它才會出現在所有的德語詩選中,而不像下文中亨利·沃茲沃思·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的這首詩,幾乎沒有在英語文選中出現過。和但丁一樣,朗費羅也是在35歲,即1842年的時候寫下這首詩的。4年後它被選入他的詩集《布呂赫鐘樓》中。這首十四行詩的詩題也同樣來自但丁,20年之後朗費羅甚至還翻譯了《神曲》。

吾生半路我生命的一半已經逝去,我讓這些歲月如此流走,卻沒能實現我青春時期的抱負,沒能用巍峨的圍欄築起滿載歌謠的塔樓。不是惰怠、喜悅,也不是無休無止的熱情的躁擾使我靜止,而是悲愁,和幾乎殺死我的擔憂,阻礙了我或許能做成的事情;儘管是在上山的途中,我卻看到往事的聲音與景象躺在我的近旁一座暮色中的城市,黯淡而恢宏,有著正在冒煙的煙囪,柔和的鐘聲與閃亮的燈盞而在上方我聽到了秋日的爆裂,死亡的激流在高遠處轟鳴。

我們從這首形式整飭的十四行詩中讀到的並非自怨自艾,而是人到中年的詩人抒發的真情實感。從這一點看來,這是一首好詩,但它算不上傑作,因為它單單從個人的角度出發,並未達到客觀化的要求。雖然讀者能對此產生共鳴,但這僅限於詩人朗費羅個人的命運,不如荷爾德林豐饒的秋天與嚴寒的冬天之對比更具普適性。

為什麼客觀化如此重要?康德之於美下過一個很著名的定義,即美能夠激起「無利害的愉悅」(interesseloses Wohlgefallen)。他所指的並非麻木不仁,而是非審美情趣的不在場。人在觀摩以靜物繪畫形式出現的桃子時,是以一種審美目光去觀賞它的;而他看到一個真實的桃子時,或許他就會想把它吃掉:此時,他就是帶著利害關係去觀察這隻桃子的。這始終是藝術的審美概念和啟迪性的重中之重。視覺藝術創造的是能夠喚起觀者潛藏心中的期許的作品。康德指的無疑就是這種無利害關係。在音樂和詩歌中也是如此,只不過不同點在於是否與時間維度的藝術有關,它把期許轉化成了愉悅。但這是一種儀式化的、無利害的愉悅,因為它無法使人飽足,卻時刻會被無法避免的欲望再度激起。

康德認為,美能夠激起「無利害的愉悅」。

即便欲望激起的過程是能被潛藏、被儀式化的,它卻必須與某個主體休戚相關。這就意味著,主觀性的客觀化無可避免。對於在這方面完全缺失的詩歌比如教育詩而言,人們或許只會欽嘆它高超的押韻技巧;然而對於那些傑作來說,人們記住的卻是其中原創的思想。這或許又要算是客觀的東西了。所以那些廣泛引起人們共鳴的詩歌成功的原因,無一例外都是將極主觀的東西廣泛地客觀化,讓它不再只被視作私人經驗,而是讓讀者也同樣能夠感同身受到,比如在荷爾德林的詩和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中便是如此。

真實性或許是最難以定義的標準體系,也最難以在詩歌中得到驗證。就算是在上文進行過對比的兩首詩,或許也有一些讀者認為朗費羅的詩更能觸動他們的內心,因為它直抒胸臆,而並非以詩意的方式表述心聲。詩歌永遠就在這兩個維度之間擺蕩:直截了當地抒發內心感受以及把主觀感受轉述為普適的客觀感受。從經驗上來說,第二種方法更能廣為流傳,而第一種則通常更為有效。只要主觀感受的表達不淪為充滿感傷的無病呻吟,它就要遠比只把普通的生活智慧客觀化的詩歌更能觸動讀者。

本文書摘部分選自《什麼算是一首好詩》一書第六章,經三輝圖書授權發布。

相關焦點

  • 如果有人告訴你他們知道如何讀詩,他們已經錯了|一詩一會
    什麼可以算作詩?讀詩、欣賞詩有特定的方法嗎?每當一首詩進入公眾的視野引起討論時,這些問題就會冒出來,重新讓人陷入對詩歌真相的困惑。專業的詩歌研究者傾向從寫作技法上分析這門古老而複雜的藝術,普通讀者則更願意憑藉直覺和本能去判斷一首詩的好壞。
  • 夏季讀一首夏天的詩
    夏日日長,每天中午小憩一會,定使人神清氣爽,睡前讀詩一首,別有情致,不妨堅持。《居洛初夏作》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粗略地讀一遍,這首詩確實很像一首純粹的景物詩。一切都是四五月份該有的樣子,花謝盡了,柳絮飛殘了,幾株向日葵,佔據了作者視線的中心。杜甫說:「葵藿傾太陽」,這也是葵花的本性啊,它本來就是要向著太陽傾斜的啊,又有什麼好懷疑的?又有什麼好深究的?
  • 一首小詩,為什麼那麼值錢?
    2016年1月20日(六)一首小詩,為什麼那麼值錢?  原詩:故鄉真小,小得只盛得下,兩個字。  作者名叫施雲,今年45歲,是雲南省《曲靖日報》的一名記者。  現在為大家推薦一些同樣短小精悍的詩,大家判斷下這些詩如果去參賽該值多少錢!
  • 武則天詩寫得怎麼樣?存詩中很特別的一首,太宗病榻前遇高宗所作
    武則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女皇,人們大多因為喜愛唐朝,由於武則天的篡位而對其多有詬病,這其實是不客觀的。事實上,武則天對於歷史的貢獻還是非常大的,比如推動科舉制度的完善和正規化,她是功不可沒。而其統治時期,也算是社會比袍較清明的,至於任用酷吏也不過是為了強化其權力和統治,與所有歷史上的皇帝相比,則並不過分。武則天不但是一位鐵腕的政治女姓,同時也是一個才女。她自幼智略過人,兼涉文史,頗有詩才。著有《垂拱集》及《金輪集》,今已佚。她尤其酷愛詩詞,而且自己也寫了許多,其詩僅存40餘首,均收錄於《全唐詩》中。
  • 李白最狂的一首詩,李白最難背的一首詩,兩首詩的共同點亮了!
    今天小解就帶大家拜讀兩首太白詩,一首極其狂傲,一首極其難背,而兩首詩的相似之處則是個大亮點!首先,李白最狂的一首詩——《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先將原詩拷至如下: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樑。
  • 詩眼在一首詩中起什麼作用?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問題,什麼是「詩眼」?詩有詩眼,詞有詞眼,文有文眼,這三者是不是一個東西?從定義上來說,詩是韻文。詞就不用說了,實際上是詩的一個分支。那麼從邏輯上來說,詩眼、詞眼、文眼就是一個東西。
  • 推薦一首小詩
    今天我想在推薦小說之前呢,先推薦一首古詩,據說它是現在小學語文裡面要學的一首詩,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曾經學到過嗎?我沒有學過。這是一首託物寓意的小詩,也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蟬是什麼?我相信這兩天,這幾天天每晚入眠的時候,窗外傳來的聲音一定讓你難以忘記,同樣蟬聲也是無數人年幼時的回憶為什麼說這是一首託物寓意的小詩呢?
  • 埃茲拉·龐德:中國詩有鮮明活潑的呈現,不加說教,不加陳述|一詩一會
    龐德一度稱這樣的意象為「客觀的意象」:感受抓住某一景象或行動,完整地帶入心中,而激蕩的漩渦披沙揀金地把不重要的洗滌,把主要支配性的質素留下來,湧現一如原來外物那樣。在這首詩裡,詩人仿佛用水銀燈的照射,讓我們集中在幾個鏡頭上—緩慢的腳步,猶疑不決的晃動(晃動的是身體?
  • 千古帝王詩,一首比一首霸氣,每一個帝王,必有一首傳世霸氣之詩
    項王的詩,正是詩如其人。乍一聽,格局也不小,但聽來聽去,都是滿腹牢騷。一個愛發牢騷的幹部,一定不是一個好幹部。所以說,有沒有帝王之象,詩中略見一斑。反正整天歌詠美人的,必定不是好君王。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故國都不堪回首了,他那還一江春水向東流呢,真一流也。《相見歡》算是李煜的代表作了。
  • 《我在睡前讀一首詩》:餘秀華,讀一首詩,就讓精神出一次軌
    《我在睡前讀一首詩》:餘秀華,讀一首詩,就讓精神出一次軌我們生活,是一日三餐,是衣食住行,那麼,文學作品算什麼?是可有可無的無病呻吟嗎?是傷春悲秋的無聊話題嗎?忙碌的生活,已經不容得我們喘息,文學作品,也漸漸遠離,我們越需要的東西,越要拋棄,於是,越來越疲憊,越來越無奈,再忙碌,也要讀一首詩,看一幅畫,聽一段音樂,這不是浪費時間,這是拓寬生命,這是豐富人生。
  • 把逐客令寫成詩,把借錢寫成詩——沒有什麼事是一首詩解決不了的
    對於唐代詩人來說,一切皆可成詩,想讓客人走,可以寫成詩;想找人借錢,可以寫成詩;喝多了出糗,可以寫成詩;就連做夢,都能寫出來一首千古佳作……總而言之一句話,對於唐代詩人來說,沒有什麼事是一首詩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首。1、將逐客令寫成詩的李白。李白,被稱為「詩仙」。為什麼?
  • 如何閱讀一首抒情詩
    -Lyric Poetry- 如何閱讀抒情詩 接近一首詩 研讀一首詩 並不像你以為的那樣困難
  • 草堂讀詩|朗誦:武強華《夜行或一首詩的誕生》《蘋果的羞愧》
    夜行或一首詩的誕生夜晚,走一條山路汽車像螢火蟲,在天地間費力地搬動著一小塊光亮夜色黑如瀝青,黏稠膠著剛剛聽到的詩歌《夜行或一首詩的誕生》,來自女詩人武強華的同名組詩。今天我們就一起分享武強華的詩。首先來認識一下詩人。武強華,甘肅張掖人。有作品發表於《人民文學》《詩刊》等刊物,併入選多種詩歌選本。出版有詩集《北緯38°》。對於敏感而善感的人來說,詩意幾乎是無處不在的。
  • 什麼是離合詩?唐軍主帥李勣徵高麗,收到加急密報竟是一首詩
    一、一首詩惹惱了唐軍主帥李勣唐高宗乾封二年,李勣被任命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分海陸兩路大軍東徵高麗。在陸軍橫掃遼東所向披靡的時候,海路卻遇到了麻煩,郭待封的運糧船遇到颱風沉沒,登陸的軍隊斷糧了。不久,主帥李勣收到了郭待封的一封加急信,打開一看,竟然是一首莫名其妙的詩。
  • 史上最經典的兩首寫廬山的詩,一首前無古人,一首後無來者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一生好入名山遊的李白兜兜轉轉來到了江西廬山,眼前的美景讓他文思泉湧,飲一口陳年老酒,一首千古名篇橫空出世,直至今天依然響徹華夏大地。這便是《望廬山瀑布二首·其二》: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大涼山有一首動人心弦的詩,名字叫莫西子詩
    莫西子詩《要死就死在你手裡》 (一)提起莫西子詩,耳邊就響起了那首《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裡》,「不是你親手點燃的,那就不能叫做火焰…」「你呀你,終於出現了,我們只是打了個照面,這顆心就稀巴爛,整個世界就整個崩潰」,直抵人心的詞曲,與他積蓄許久的情感宣洩
  • 寫了很多詩,你卻只記得住他一首詩的詩人
    這些詩一度成為家長聚會必點「金曲」,幾家人齊聚一處,誇起孩子聰明伶俐,文理皆通,勢必讓孩子背一首《詠鵝》以證家教優良。史傳駱賓王七歲作《詠鵝》,僅僅寫了18個字。背過這首詩的孩子們成年後重新讀起,也會發現《詠鵝》能流傳至今確有道理,18字短詩中,聲、形、靜、動,盡納其中,一隻俏皮的大白鵝悅然浮於水面的形象躍動在讀者眼前。
  • 小和尚在牆上寫了一首詩,蘇軾也仿寫一首,相比之下,蘇軾敗了
    不管是在何時何地看見非常好的詩詞歌賦,都想要嘗試一下模仿出一首相似的出來。歷史上的很多詩詞,都被蘇軾模仿過,並且成為了傳世經典。同時,蘇軾的模仿還能夠讓這些作品擁有很大的名氣。不過,俗話說得好,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
  • 盛興 | 什麼是詩?什麼是段子?
    什麼是詩?什麼是段子?
  • 如何進入一首詩 (一)
    這是狄金森進入一首詩歌的方式——閱讀體驗給身體帶來的直接、強烈的感官衝擊,除此之外,別無他法。(」Is there any other way?」)如果說大詩人有這種與詩歌身心交匯的體驗本是易如反掌的話,對於我們普通讀者而言,這般體驗則是要在千百次的磕磕絆絆、跌跌撞撞的解謎中積沙成塔,才能換得一次如狄金森一般福至心靈的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