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伴們大家好,相信大家都坐過火車,隨著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條件越來越好,綠皮車不再是鐵路出行的唯一選擇,整潔乾淨的高鐵,拉近了各地的距離,臨近年關,返鄉的小夥伴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從奮鬥打拼的城市,返回到自己內心無可替代的溫暖港灣,回家的腳步,從未如此迅速而愜意。那在滾滾的車輪聲中,你是否想過,高鐵為啥要賣一等和二等票,近年來還推出了商務座呢?所有的座位都設置成一樣的,不更方便麼?
我們以往返於我國最大的兩個城市,北京和上海之間的京滬高鐵為例,來看看這個有趣的現象。這是明天的一班車次:
商務座售價1748,一等座售價933,二等座售價553,最高價相對於最低價要翻三番,這究竟是為什麼?當然這班車因為臨近發車,一等和二等票已經賣完,那我如果早早做好出行計劃,早早買票,我可以買500多票,還有什麼理由去買1700那麼貴的,比飛機票還貴的高鐵票呢?
其實這背後的原因和邏輯,是因為大家坐高鐵的目的,並不完全一致。小夥伴去北京玩,很開心,把高鐵當交通工具,可以無所謂嘈雜的環境或者相對擁擠的空間(當然現在高鐵的環境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可別人是去北京開會的,甚至是去見客戶的,那他們為了節省時間,提升效率,就必須把高鐵當會議室使用,那相對安靜的一等座,甚至可以開個小會的商務座,就成了他們的上上之選。
事實上,這也是高鐵在服務上進行的一種嘗試。通過在同樣的一列車上,提供不同種類和等級的服務,以期獲得儘可能多不同類型消費者的青睞。畢竟每多一個旅客選擇高鐵去北京,就會少一個旅客選擇坐飛機去。
推出一等座,二等座,商務座的另一個原因,是經濟學中的「價格歧視」。那什麼是「價格歧視呢」?價格歧視指對於同樣的服務,對於不同的消費者,收取不同的價格。那高鐵為什麼做得到價格歧視呢?因為接受更高價格(一等座和商務座)的那些旅客,他們選擇高鐵的理由必然足夠強烈,強烈到只要價格不跑出他們的接受範圍,他們將不會考慮其他交通工具。例如有些旅客認為飛機不夠安全,或者候機安檢的時間很長,運行中有更大的轟鳴聲,或者家裡去機場不如去高鐵站方便等等。
那麼對於這樣的旅客,即使價格稍稍升高一些,他們也依然會因為以上的原因,選擇高鐵,那就為鐵路總公司提供了利潤空間。那如果再稍稍升高一些價格,我在環境和服務上進一步加強,那麼這些旅客是否也會選擇購買呢?事實證明,是會的。開會見客戶的商務人士,不差錢的大老闆,包括那些第一次乘坐商務座的體驗類的旅客,均是鐵路總公司眼裡的財神爺,需要好好服務的對象。
事實上,從上海出發,去到乾隆皇帝的最愛,多次遊玩的人間天堂—杭州。最便宜的火車票也才24.5元,然而依然有大批乘客選擇73元的高鐵,價格差距也同樣差不多是三倍。依然有大把人願意出貴三倍的價格,背後的原理和邏輯,和我們上面所說的,也是相似的。
價格差這麼大,卻依然有大把人買單。這就是有趣的「價格歧視」,看完之後,是否明白了很多了呢?
戲說身邊的經濟學,我們明天接著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