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網劇「曝光」他人手機號碼,誰該擔責?法院判了!

2020-10-03 濟南市商河縣人民法院

某網絡熱播劇公開使用了黃某實名購買的手機號碼,導致黃某頻繁遭受陌生電話及微信好友驗證通知的侵擾,黃某以該劇的製作方A公司與B公司侵害其隱私權為由訴至北京網際網路法院。

近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一審宣判,認定涉案手機號碼被涉案網劇不當披露,造成了黃某私人生活安寧被侵擾,超出了合理容忍的限度,對此製作方主觀上存在過錯,構成對黃某隱私權的侵害。

案情回顧

▶ 原告黃某:某網劇擅自公開其手機號碼,侵害其隱私權

黃某訴稱,2019年11月5日開始,其不斷收到騷擾電話和微信好友驗證通知,嚴重擾亂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狀態。經過詢問得知,該網劇二製作方未對涉案網劇中出現的手機號做畫面處理,導致黃某實名認證的手機號出現在涉案網劇的第八集中。黃某認為該網劇二製作方洩露了其實名認證的手機號,以侵害其隱私權為由訴至法院,請求判令該網劇二製作方向黃某支付精神損害賠償金50000元,以及黃某因維權而支出的律師費1000元和因維權而產生的誤工費1000元。

二被告該網劇製作方:網劇使用涉案手機號碼屬於合理使用,且已及時對畫面進行處理,不存在過失。

A公司辯稱,涉案手機號碼系在拍攝期間由劇組授權工作人員購買,並由劇組合法使用。其無侵權事實,更無侵權故意,主觀上無過錯。2019年11月8日,在發現該劇第八集中出現了手機號碼後,公司立即對相關畫面進行了模糊處理,並於2019年11月10日將處理後的視頻資料傳予視頻平臺方,在當日完成替換,主觀上無過失。且黃某提交的證據不能證明網劇中出現手機號碼與其隱私被侵害有關,更不能證明該行為擾亂其正常生活,造成嚴重精神損害後果,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請求法院駁回黃某訴訟請求。

B公司辯稱,其非涉案網劇的承制方,僅是該劇的出品方,未參與製作過程,對視頻內容沒有審查、監督義務。

爭議焦點

被訴行為是否構成侵害黃某隱私權

法院經審理認定,被訴行為構成對黃某隱私權的侵害。根據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條的規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通常認為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另一方面是自然人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將私人生活安寧納入隱私權制度保護,符合目前司法慣例,而且在立法上也得到即將實施的民法典的肯定。私人生活安寧是指自然人維持安穩寧靜的生活狀態、排斥他人不當侵擾的權利。維持安穩寧靜的生活狀態既包括不受他人通過電話、社交應用軟體等進行的侵擾,也包括不必陷於明顯的被侵擾的危險中。就私人生活安寧來說,在判斷是否構成侵害隱私權時,應考量其個人生活狀態是否有因被訴行為介入而產生變化,以及該變化是否對個人生活安寧造成一定程度的侵擾。一般而言,需要依據社會習俗、一般理性人的感受標準等因素進行判斷,同時也要結合案件的具體場景和情形具體分析。

本案中,判斷涉案網劇使用和公開涉案手機號碼是否侵害黃某隱私權,應根據侵權責任構成的一般要件,即須具備加害行為、損害後果、因果關係和主觀過錯四個方面要件具體考察:

1.加害行為

本案中,涉案網劇製作方在黃某不知情的情況下把涉案手機號碼用於劇中角色並公開在網絡上,可能導致廣大網民通過電話、社交應用軟體等方式侵擾黃某,將黃某置於被侵擾的危險中,無論是否有陌生網民實際打擾,已違背了黃某不希望私人生活遭受他人侵擾的意願,會使其陷入被侵擾的恐懼和壓力,構成對其個人生活的侵擾性介入,涉及侵害其私生活領域內應有的安寧狀態。

2.損害後果

根據在案證據,從涉案手機號碼被使用和公開的方式、範圍等不難判斷,黃某的私人生活安寧明顯存在被陌生網民侵害的危險。實際上,黃某在該號碼公開後就接連收到多個陌生來電和微信好友申請,彼時黃某正處於學習、工作相對繁忙的畢業前夕,短期內卻受到多人較高頻次的電話和微信侵擾,對其生活產生巨大負面影響可想而知。另外,製作方處理了授權網站的播出畫面後,黃某仍有收到陌生網民的微信打擾,可見還存在被繼續侵擾的潛在風險。上述侵擾情形,顯然已超出黃某應當容忍的限度,破壞了黃某的安寧狀態。

3.因果關係

本案中,無論是黃某安寧狀態明顯存在被侵擾的風險,還是實際受到的網民侵擾,均是由於涉案網劇公開了涉案手機號碼,且該號碼被設定為劇中角色所有,激發了觀劇網民的好奇心理所致。因此,被訴行為與黃某遭受的損害後果間有著必然聯繫,存在客觀的因果關係。

4.主觀過錯

根據在案證據,第一,製作方在涉案網劇中使用涉案手機號碼,未採取任何風險防範措施。雖然A公司主張拍攝時委託劇組人員購買了涉案手機號碼,屬於有權使用,但並無確實證據證明,黃某亦不予認可,法院對此不予確認。

第二,即便如A公司所言,製作方作為專業的影視劇製作單位,其有能力理解並判斷一部影視劇從製作到播出的正常周期,然而從黃某現持有涉案手機號碼的情況可知,A公司所稱合法使用的期間明顯短於涉案影片製作與播出的正常周期。

第三,現有技術和藝術表達方式均能給製作方提供多種方法和選擇,處理真實信息呈現的問題,以降低侵權風險,結合本案案情,有關處理方式簡單易得,不會因此讓製作方承擔過高的製作成本。基於以上分析,製作方對涉案網劇畫面使用涉案手機號碼,未盡相應的注意義務,對可能存在的侵權風險持放任態度,主觀上存在過錯。

綜上,涉案手機號碼被涉案網劇不當披露,造成了黃某私人生活安寧被侵擾,超出了合理容忍的限度,對此製作方主觀上存在過錯,構成對黃某隱私權的侵害。

一審判決結果:A公司與B公司於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黃某精神損害撫慰金3000元和律師費1000元。

法官提示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隱私權作為一項基本民事權利,在立法導向和法律實施層面均呈現強化保護的趨勢。在此背景下影視劇製作行業有必要強化公民權利保護的法律意識,進一步提高注意義務,遵循安全且必要的原則,避免因為行為不當,造成對他們私人生活安寧的侵擾。

本案被告作為製片方,希望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為觀眾呈現完美的藝術效果是可以理解的,但選擇恰當的藝術表達方式避免對他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才是藝術表達的應有之意。(北京網際網路法院)

相關焦點

  • 熱播網劇曝光真實電話號碼,法院這樣判了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偉倫 通訊員 龔娉 李緒青自己的手機號竟出現在了網絡熱播劇中驚不驚喜意不意外?近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一審宣判,認定涉案手機號碼被涉案網劇不當披露,造成了黃某私人生活安寧被侵擾,超出了合理容忍的限度,對此製作方主觀上存在過錯,構成對黃某隱私權的侵害。
  • 【以案說法】熱播網劇曝光真實電話號碼,法院這樣判了!
    近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一審宣判,認定涉案手機號碼被涉案網劇不當披露,造成了黃某私人生活安寧被侵擾,超出了合理容忍的限度,對此製作方主觀上存在過錯,構成對黃某隱私權的侵害。經過詢問得知,該網劇的相關製作方未對涉案網劇中出現的手機號做畫面處理,導致黃某實名認證的手機號出現在涉案網劇的第八集中。黃某認為該網劇製作方洩露了其實名認證的手機號,以侵害其隱私權為由訴至法院,請求判令該網劇的兩家製作方公司支付其精神損害賠償金5萬元,以及其因維權而支出的律師費1000元和誤工費1000元。
  • 【以案釋法】網劇曝光真實電話號碼!法院這樣判...
    據北京網際網路法院消息,某網絡熱播劇公開使用了黃某實名購買的手機號碼,導致黃某頻繁遭受陌生電話及微信好友驗證通知的侵擾,黃某以該劇的製作方A公司與B公司侵害其隱私權為由訴至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近日,法院一審宣判,認定涉案手機號碼被涉案網劇不當披露,構成對黃某隱私權的侵害。
  • 網劇曝光真實電話號碼!法院這樣判...
    某網絡熱播劇公開使用了黃某實名購買的手機號碼,導致黃某頻繁遭受陌生電話及微信好友驗證通知的侵擾,黃某以該劇的製作方A公司與B公司侵害其隱私權為由訴至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網劇披露他人手機號碼 被號主告上法院經過詢問得知,該網劇二製作方未對涉案網劇中出現的手機號做畫面處理,導致黃某實名認證的手機號出現在涉案網劇的第八集中。
  • 網劇中披露他人手機號碼構成侵權,被判賠四千元
    網劇中披露他人手機號碼構成侵權引起熱議,前不久熱播的電視劇中,有網友發現了劇中某角色的電話號碼,沒想到該號碼的主人就遭到了頻繁騷擾,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微信公眾號消息,某網絡熱播劇公開使用了黃某實名購買的手機號碼
  • 網劇中披露他人手機號碼 法院一審認定構成侵害隱私權
    某網絡熱播劇公開使用了黃某實名購買的手機號碼,導致黃某頻繁遭受陌生電話及微信好友驗證通知的侵擾,黃某以該劇的製作方A公司與B公司侵害其隱私權為由訴至北京網際網路法院。據北京網際網路法院消息,近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一審宣判,認定涉案手機號碼被涉案網劇不當披露,造成了黃某私人生活安寧被侵擾,超出了合理容忍的限度,對此製作方主觀上存在過錯,構成對黃某隱私權的侵害。
  • 網劇中披露他人手機號碼 法院一審認定:構成侵害隱私權
    某網絡熱播劇公開使用了黃某實名購買的手機號碼,導致黃某頻繁遭受陌生電話及微信好友驗證通知的侵擾,黃某以該劇的製作方A公司與B公司侵害其隱私權為由訴至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經過詢問得知,該網劇二製作方未對涉案網劇中出現的手機號做畫面處理,導致黃某實名認證的手機號出現在涉案網劇的第八集中。黃某認為該網劇二製作方洩露了其實名認證的手機號,以侵害其隱私權為由訴至法院,請求判令該網劇二製作方向黃某支付精神損害賠償金50000元,以及黃某因維權而支出的律師費1000元和因維權而產生的誤工費1000元。
  • 網劇中披露他人手機號碼,法院判定:構成侵害隱私權!
    說了一萬次我不是××電話微信還是「叮」不停一問我的手機號居然出現在網劇裡如此「雷同」,該誰負責?黃某認為該網劇製作方洩露了其實名認證的手機號,以侵害其隱私權為由訴至法院,請求判令該網劇製作方向黃某支付精神損害賠償金50000元,以及黃某因維權而支出的律師費1000元和因維權而產生的誤工費1000元。被告網劇製作方則認為:網劇使用涉案手機號碼屬於合理使用,且已及時對畫面進行處理,不存在過失。
  • 熱播劇出現她的手機號,電話被打爆!法院判了
    當電視劇裡出現你的手機號碼,網民們開始頻繁撥打電話,你該怎麼辦?黃女士就遇到了這樣的事情。黃女士起訴了曝光她電話號碼的網絡劇製作方。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近日一審宣判認定,製作方主觀上存在過錯,侵害黃女士的隱私權,需要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3000元。主審法官解釋,即便沒有網民真的撥打騷擾電話,只要手機號碼被不當披露,侵權事實就可能已經構成。
  • 熱播劇出現她的手機號,電話被打爆!法院判了→
    當電視劇裡出現你的手機號碼,網民們開始頻繁撥打電話,你該怎麼辦?黃女士就遇到了這樣的事情。黃女士起訴了曝光她電話號碼的網絡劇製作方。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近日一審宣判認定,製作方主觀上存在過錯,侵害黃女士的隱私權,需要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3000元。
  • 手機號被陌生人騷擾,竟是網劇洩露,法院怎麼判?
    文丨糞提 審丨易桉去年,一部網劇的熱播,讓本來過著平靜生活的黃某苦不堪言。原來,該劇在播出時,沒有對畫面中出現的手機號碼做任何遮擋處理。這導致黃某經常接到陌生電話騷擾,微信也常有人通過手機號碼添加他。一開始黃某也暗自奇怪,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手機號碼突然被這麼多人找到。
  • 手機吉祥號「被」過戶 法院判移動運營商擔責
    法院認為吉祥號屬於原登記人,原登記人的合法權益應予保護,並判被告移動公司擔責。2016年7月,李某在移動公司花10000元購買了一個尾號為999的吉祥號碼,辦理了吉祥號的過戶手續,從此擁有並使用該號碼。後李某將自己名下的吉祥號借給他人使用。
  • 公考熱點 | 網劇披露他人號碼,製作方賠償4000元
    據北京網際網路法院消息,某網絡熱播劇公開使用了黃某實名購買的手機號碼,導致黃某頻繁遭受陌生電話及微信好友驗證通知的侵擾,黃某以該劇的製作方A公司與B公司侵害其隱私權為由訴至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近日,法院一審宣判,認定涉案手機號碼被涉案網劇不當披露,構成對黃某隱私權的侵害。
  • 壹現場丨網劇中公開了我的手機號?法院一審認定:片方侵害隱私權
    某網絡熱播劇公開使用了黃某實名購買的手機號碼,導致黃某頻繁遭受陌生電話及微信好友驗證通知的侵擾,黃某以該劇的製作方A公司與B公司侵害其隱私權為由訴至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北青-北京頭條記者9月27日獲悉,近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一審宣判,認定涉案手機號碼被涉案網劇不當披露,造成了黃某私人生活安寧被侵擾,超出了合理容忍的限度,對此製作方主觀上存在過錯,構成對黃某隱私權的侵害。
  • 卡在手裡卻被盜刷,到底誰該擔責?法院判了!
    當日7點,趙某發現簡訊便立即撥打銀行的客服電話要求掛失該卡,並報警處理。隨後趙某到銀行列印了該卡的交易明細清單,與銀行協商賠償,但銀行拒絕賠償。於是,趙某將銀行訴至嵩明法院,要求賠償存款損失209541. 77元及利息。
  • 誰擔責?法院判了
    誰擔責?法院判了 2020-12-17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電視劇撞車他人手機被告侵權,劇方賠3千慰問金,網友:爆我的
    據「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刊登消息,某網絡熱播劇公開使用了黃某實名購買的手機號碼,導致黃某頻繁遭受陌生電話及微信好友驗證通知的騷擾,黃某以該局的製片方A公司與B公司侵害其隱私為由訴至法院。最終法院判決認定涉案手機號碼被涉案網劇不當披露,造成黃某私人生活安寧被侵擾,超出了合理容忍的限度,對此製片方存在過錯,構成對黃某隱私權的侵害。
  • 瑕疵授權他人使用名人肖像 公眾號運營方被判擔責
    ,被判賠償。,文章同時聲明了原創,他人需經過該公眾號授權方可轉載。誰知該名人夫婦並未授權「某刊」公眾號使用二人照片,「某刊」公眾號自然也無權授權他人使用,「某某風向」公眾號因侵犯他人肖像權被告上法庭。「某某風向」的主辦公司承擔賠償責任後,心有不甘,認為「某刊」公眾號多次發布名人夫婦的照片卻未被起訴,自己轉載了一次就被判擔責,「某刊」公號與名人夫婦有釣魚維權的可能,於是又將「某刊」公眾號主辦公司和名人夫婦訴至法院,要求二者承擔此前原告因被訴肖像權侵權遭受的損失
  • 外賣騎手撞傷他人,誰來擔責?
    閱讀提示由於搶時間送外賣,由外賣騎手引發的交通事故屢見不鮮,而這類案件中誰來擔責也成為一個熱點話題。日前,一名傷者將外賣騎手、服務外包公司、訂餐平臺運營商三方均告上法庭。那麼,外賣騎手在撞傷他人後,由誰來承擔賠償責任呢?在協商私下解決未果後,北京一名被撞傷的女士將外賣騎手、服務外包公司、訂餐平臺運營商三方均告上了法庭。近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在審理此案時指出,由於事發時薛某屬於履行職務行為,因此應由薛某所在的服務外包公司承擔賠償責任。
  • 法院判其自行擔責
    海口市瓊山區法院、海口中院兩審法官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認定儲戶自行擔責。儲戶:20年前的8.6萬元存款被人「冒領」1997年4月26日,梁某在海口某銀行開立存摺存入230000元。此後多次存取款,至1997年5月29日帳戶存款餘額為86000元,梁某自述稱因一直未用錢,存摺始終放於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