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百年物理難題,開創物理新領域,24歲曹原再次連發2篇論文

2020-12-27 胖福的小木屋

2018年,22歲的曹原轟動了全球科學界,他在超導效應上取得了新的突破,1911年,昂內斯利用液氮將汞冷卻到零下40℃,使汞凝固成線狀;然後利用液氦將溫度降低至4.2K附近,並在汞線兩端施加電壓;當溫度稍低於4.2K時(相當於-269℃時,將開氏溫度轉變為攝氏度的公式就是開氏溫度-273,因為絕對零度是-273度),汞的電阻突然消失,後來他又發現許多金屬和合金都具有與上述汞相類似的低溫下失去電阻的特性,由於它的特殊導電性能,林·昂內斯稱之為超導態。

氦氣製冷的氫液化系統

超導材料的應用主要有:①利用材料的超導電性可製作磁體,應用於電機、高能粒子加速器、磁懸浮運輸、受控熱核反應、儲能等;可製作電力電纜,用於大容量輸電(功率可達10000MVA);可製作通信電纜和天線,其性能優於常規材料。②利用材料的完全抗磁性可製作無摩擦陀螺儀和軸承。③利用約瑟夫森效應可製作一系列精密測量儀表以及輻射探測器、微波發生器、邏輯元件等。利用約瑟夫森結作計算機的邏輯和存儲元件,其運算速度比高性能集成電路的快10~20倍,功耗只有四分之一。

然而超導效應只能在低溫下實現,1987年,物理學家吳茂昆和朱經武在釔鋇銅氧系材料上把臨界超導溫度提高到90K以上,突破了液氮的「溫度壁壘」(77K),科學界因此把臨界溫度高於77K稱之為「高溫超導」,它是指一些具有較其他超導物質相對較高的臨界溫度的物質在液態氮的環境下產生的超導現象,並不是真的高溫。

然而科學家發現的一系列超導材料,如銅氧化物——釔鋇銅氧、鉈-鋇-鈣-銅-氧系材料,除了銅氧化物超導體還有氫基超導體、鐵基超導體、金屬低溫超導體等,由於微觀結構非常複雜,結構往往難以調整,很難進行微觀尺度的研究,所以難以發現其超導機制;而超高壓類的超導體,研究起來更難,也無法實現實際應用。

而曹原團隊發現,只要將兩層石墨烯片疊加起來,兩層的晶格取向互相旋轉一個角度。當角度剛好是1.1°時。雙層石墨烯材料具有了超導特性。

也就是說,當兩層石墨烯以一個「魔角」扭曲在一起時,只做了簡單的角度旋轉,就能在零電阻下導電。讓雙層石墨烯實現從絕緣體到超導體的轉變,這個研究為超導研究開拓出一個新的子領域——"轉角電子學"(twistronicic),極有望推動超導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最近,由中國、美國和日本科學家們共同完成的一項研究表明,"魔角"雙層石墨烯的超導性可以通過一個很小的電壓變化來開啟或關閉,這增加了其超導性在電子設備中的用途。

當然,我們必須要指出一點,曹原的研究離實現常溫超導還有很大的距離,該系統仍然需要被冷卻至1.7K,它只是發現了一種從絕緣體向超導體輕鬆轉變的方法。但由於石墨烯結構簡單,製作的器件比銅氧化物更適合研究,如果能在石墨烯這樣結構簡單的材料中實現高溫超導,其應用價值和研究價值都非同一般。

這項研究成果的含金量究竟有多高呢?他的兩篇關於石墨烯超導的研究論文直接在一天之內以連刊的方式登上了《自然》雜誌,這也是《自然》創建149年以來達到如此成就的最年輕的中國科學家,而且英國《自然》周刊發布的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曹原位居榜首。

在2年之後,2020年5月,曹原再次在《自然》一天連續發表了兩篇論文,這次除了第一作者的身份,它還成為了共同通訊作者,這表示曹原已經成為了該項研究工作的主導者之一。

在第一篇 Nature 論文中,曹原團隊致力於通過對扭轉角的控制,將魔角特性推廣到其他二維研究體系,以調諧和控制電子-電子相互作用的強度,實現相似的物理行為。他們採用了一種全新的魔角石墨烯體系:基於小角度扭曲的雙層-雙層石墨烯(TBBG)。這是一種新的扭曲石墨烯結構,其石墨烯不是兩層,而是四層。研究觀察到,與兩層前身相比,新的四層「魔角」結構對某些電場和磁場更敏感。就像由兩層石墨烯製成的「魔角」結構一樣,這種新的四層石墨烯結構顯示出一種奇異的絕緣行為。

TBBG的結構和輸運特性表徵

在論文中,曹原團隊介紹了一種基於TBBG的高度可調諧關聯繫統。研究人員發現TBBG具有豐富的相圖性質以及對扭曲角和電位移場(displacement field)高度敏感的可調關聯絕緣態。

進一步地說,關聯絕緣態能夠根據電位移場的開/關狀態進行轉變。而關聯態對磁場的響應則表明自旋極化基態的存在,這與魔角扭曲雙層石墨烯完全不同。不僅如此,在更低的扭曲角範圍內,TBBG在電中性區附近展現了多系列的平帶(flat band),導致了多種關聯態的出現,並且均能被電位移場所調控。研究認為,這些結果為在扭曲超晶格中探索扭曲角/電場可控的關聯相提供了機會。

TBBG中位移場可調的關聯絕緣態

曹原說:這個系統是高度可調諧的,這意味著我們有很大的「控制力」,這將能讓我們研究用單層「魔角」石墨烯無法理解的東西。現在還處於該領域的早期階段,就目前而言,物理界仍對其現象著迷。

在第二篇 Nature 論文中,曹原團隊首次對整個扭曲石墨烯結構進行了成像和繪製,展示了魔角扭曲雙層石墨烯(magic-angle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 MATBG)的研究。

他們與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一種被稱為「掃描納米SQUID」的掃描技術,SQUID代表超導量子幹涉裝置,這是一項令人驚嘆的技術,可以捕捉到距離1.1度不到0.002度的微小角度變化,空間解析度也為幾個莫爾周期。

利用納米級針尖掃描超導量子幹涉裝置(SQUID-on-tip)獲得量子霍爾態下朗道能級的斷層圖像,並繪製六方氮化硼(hBN)封裝的 MATBG 器件的局部 θ 變化圖,相對精度達到 0.002 度。

最後,研究者確立了 θ 無序作為非傳統無序類型的重要性,從而可以將扭曲角梯度用於能帶結構工程,以及器件應用的門可調諧內置平面電場

這兩項研究成果展現了曹原在石墨烯雙向電子學方面最新突破和進展。出生於1996年的曹原在11歲時曾用短短三年的時間,先後讀完小學六年級、初中和高中的課程,並且精通中英日三國語言。在2010年,才14歲的曹原就以669的高考成績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進入了「嚴濟慈物理英才班」,18歲的曹原進入了麻省理工攻讀博士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研究,22歲就已經成為了開宗立派的科學新星。

曹原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天才,他他很喜歡滑雪,也特別喜歡仰望星空。喜歡彈鋼琴,還會畫動漫插畫…他曾說「畢竟我也是用四年時間讀完大學本科,只是曾經跳過了中學裡一些無趣的部分。」

相關焦點

  • 14歲進中科大、19歲到麻省理工讀博,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論文
    曹原2018年因發表了2篇關於石墨烯材料的重磅論文一舉成名,轟動了國際學術界,為人類的超導研究帶來了新思路,同時也為全新電學性能的探索和工程化提供了理論依據,還為凝聚態物理學的開闢了一塊新領域,引起無數科學家展開這方面的探索研究,這一重大發現帶來的影響力不言而喻,曹原也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天才少年」。
  • 天才少年曹原再上熱搜,25歲,3年5篇Nature一作論文
    為什麼曹原的石墨烯能發Nature石墨烯自2004年被發現以來一直是科研的熱點,也是論文多發地帶。為什麼有人靠摻雜石墨烯發水刊被調侃,而曹原的石墨烯能連發5篇Nature呢?曹原本科時期的導師曾長淦教授給出了專業的解釋,他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曹原的確開創了一個領域,尤其2018年的兩篇論文是「從零到一」的創新,後面的工作是在此之上的推進。曾長淦教授說的「從零到一」的創新,就是曹原2018年登上Nature的那篇論文。
  • 95後中國少年榮登10大科學家之首,破解全球百年難題,竟是因為初中一堂物理課...
    圖片中數字「10」中的「0」被設計成正六邊形,代表了曹原實驗中石墨烯的碳環結構,同時數字呈現兩層紅藍網格疊加的重影,這正是曹原實驗中的「魔法角度」。科學家們表示,曹原轟動國際學界的新發現,直接開闢了凝聚態物理的一塊新領域,一舉解決了困擾世界107年的難題。
  • 90後天才科學家:14歲高考669分進中科大,24歲發表4篇科研論文
    曾攻克物理科學界100多年世界難題的天才曹原,24歲的MIT博士,以4篇一作Nature論文傍身。天賦、名師、努力,或許他的經歷,只能用傳奇來形容,也有人評價道: 曹原,是離諾貝爾物理學獎最近的中國人。
  • 科學專欄:「石墨烯天才」曹原,21歲有望當選院士,不是後浪是巨浪
    可能很多人不了解Nature,更不知道將自己的論文刊登在Nature上有多麼困難,用一個形象的例子告訴你,整個2018年武漢大學也只發出了一篇nature。這樣應該很多人就可以了解Nature的權威性了。很多學者以在這個雜誌上面刊登過文章為傲,但是年僅24歲的曹原卻是Nature的「常客」。曹原曾在這個雜誌上連發兩篇作品,成為中國學術界的楷模。
  • 95後「天才少年」解決全球百年物理難題,曾在麻省理工被嘲笑
    彼時,在麻省理工中,作為一個天才型的華人,曹原在異國他鄉註定是飽受關注的,這樣一個不到20歲的天才,於周圍人來說仿佛是一個異類,使得他受到了無數的質疑和冷嘲熱諷。 但再多的質疑終究無法將他打倒,質疑聲所形成的巨大壓力讓他產生了更大的動力,開啟了屬於他的物理成就。
  • 物理「天才少年」曹原,放棄美國籍回國,卻遭中科大教授質疑炒作
    兩年前,一位來自中國名叫曹原的天才少年,攻克了一個困擾學術界百年的難題---石墨烯超導效應。這一年,出國留學年僅22歲的曹原發現:當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特定的角度時,就會產生超導效應。這一發現不僅解決了困擾物理學領域整整107年的難題,也讓曹原這位來自中國的22歲少年一躍成名,成為登上世界頂尖學術雜誌《Nature》,年齡最小的中國學者。曹原 發現開闢了「凝聚態物理」新領域,目前國內外許多物理方面的專家學者都在試圖拓展他的研究,而這樣一位天才少年,也引起了世界各地高校的注意。
  • 14歲考入中科大,21歲破解物理百年難題,他如今怎麼樣了?
    在2018年的3月,一個人闖入了我們大眾的視野,一名叫曹原的中國人,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科學期刊上發表了兩篇關於石墨烯的論文。我們知道《自然》期刊一般上人是很難在上面發表自己的論文的,而年僅21歲的曹原卻憑藉著這篇論文成功入選該刊2018年十大科學家的榜首,而且還是登上該刊最年輕的中國人。曹原1996年出生在四川成都,在成都生活不久就隨著自己的父親進入到了當時正在飛速發展的深圳。來到深圳後,曹原也是非常的好學,從小學習成績也是非常的優秀,並且在小的時候就對機械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
  • 天才曹原:一路「拆」到麻省理工
    撰文:聶輝輝                                      編輯:沈佳音「我在高中讀《China Daily》的時候,人家曹原在發《nature(自然)》,我上了大學放假在家當鹹魚的時候,人家又一天連發兩篇《自然》」 ……2月1日,當看到1996年出生的曹原在《自然》發表第5篇論文的新聞時
  • 曹原:22歲打破停滯107年的世界物理難題,毅然拒絕美國綠卡
    22歲突破了物理領域中停滯107年的世界難題,在科研上取得重大成果的時候,美國立馬拋出橄欖枝,希望以優厚待遇以及綠卡的方式留住這個天才,然而他果斷拒絕,立馬回到母校和導師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成果——他就是2年前轟動世界的曹原!
  • 天才少年14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4歲發表4篇自然,曾拒美國綠卡
    「天才少年」14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4歲已發表4篇自然,曾拒美國綠卡!24歲中國天才曹原歷史上,天才並不罕見,但是像曹原這樣的超級天才,可能就不多了。那麼,超級天才曹原到底有多強呢?時隔兩年後,2020年5月6日,24歲的曹原,又在《自然》雜誌上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兩篇論文。而這兩篇論文的發出,也讓中國天才曹原又一次震驚了世界。因為曹原這次發表的2篇論文,又是關於石墨烯研究的,且又將人類對石墨烯的探索往前推進了一大步。因此,曹原又被一些人成為了「中國天才」。
  • 中國少年曹原,有望成最世界最年輕的諾貝爾獲獎的得主?破解科學界300年難題
    而解決這個百年大難題的人是中國的一名中學生——曹原當前,世界幾百名頂級科學家正試圖讓他的科研成果更加成熟,以走上市場,進入人們的生活,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曹原是2018年度十大科學家之首、全球頂級科學雜誌《自然》最年輕的論文發表者:他年僅23歲!曹原是一名90後出生在成都。當時,西南地區普遍貧窮,成都雖然是省會城市,但與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的教育條件還是相差很遠的。
  • 24歲麻省理工中國博士,破解物理界百年難題,震驚世界火遍全網!
    中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5後」博士生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最新一期Nature連發兩篇論文。這則消息一布公,便引起熱議。網友們紛紛表態:後生可畏……實在是太優秀了……請收下我的膝蓋……等等。不禁讓人感嘆這才是真正的後浪!
  • 中國天才曹原:22歲破百年難題放棄美籍,有望成下一任諾獎得主
    說到曹原很多人可能對這名字並不是太熟悉,但是在科學界曹原可是世界公認的天才,只用兩年的時間便讀完了高中,14歲時就以669的高分考入了中科大的少年班,18歲便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這似乎就是我們口中常說的「別人家孩子」。
  • 他14歲考上中科大,21歲破解物理界107年難題,轟動世界
    自古少年現英才,出生於四川成都的曹原完美的詮釋了這點。接下來讓我們翻開他讓所有人都驚掉大牙的硬核履歷。
  • 24歲物理天才,婉拒美國邀請,「我是中國人,學成後要回國的」
    而18歲的曹原,已經被中科大推薦到麻省理工深造了。2014年在MIT團隊的研究,為曹原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曹原的研究項目,與石墨烯相關。提到石墨烯,上一次熱度高企的時候,大約還是在6年前。但是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在商界,有關石墨烯的前景,大多都是概念大於實際的噱頭。
  • 拒絕美國綠卡,登上科學雜誌,24歲少年曹原正向世界展現中國奇蹟
    但有一位來自中國的24歲少年卻在度過屬於他自己的非同一般的人生,24歲的他讓我們看到了什麼叫做「自古天才出少年。」曹原,1996年在成都出生,2007年,就讀於深圳的耀華實驗小學,由於過人的天賦,他在學校的超常班讀書。
  • 2年讀完初高中,669分上中科大,22歲天才拒絕美國說:我是中國人
    2018年,有這樣一位赴美留學生,因為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頂級期刊《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引起了全世界頂尖高校的「哄搶」,然而他面對優越條件,卻選擇了拒絕。這個人就是曹原,一個剛滿24歲的四川小夥。耀華中學把曹原分到了只有3個人的「天才班」,安排老師輪流授課,曹原在這種環境下,只用了1個月就讀完了初一課程,3個月讀完了初二,6個月讀完初三。2年以後,同齡人才剛上初中,曹原已經念完了高中課程。
  • 2年讀完初高中,669分上中科大,22歲天才拒絕美國說:我是中國人
    2018年,有這樣一位赴美留學生,因為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頂級期刊《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引起了全世界頂尖高校的「哄搶」,然而他面對優越條件,卻選擇了拒絕。這個人就是曹原,一個剛滿24歲的四川小夥。2年以後,同齡人才剛上初中,曹原已經念完了高中課程。2010年,年僅14歲的曹原參加了高考,輕鬆考了669分,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作為以「學霸聚集地」著稱的少年班,歷來人才輩出,而曹原卻在這些人裡拔了頭籌。
  • 96後天才少年,18歲獲中科大郭沫若獎學金,破解世界百年難題
    22歲破解了世界百年難題,位居於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榜首,可謂是人生一路開掛。他的學習能力也讓許多教授對他讚嘆不已,就連不怎麼誇獎人的丁澤軍教授,也稱曹原非常的聰明。曹原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而是在努力了6個月之後他確定了石墨烯傳導的理論,從而也解決了難住物理學家近百年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