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考有萬種毛病,但卻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種方式。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
——白巖松
每一年的高考放榜季,都備受矚目。
那些拔得頭籌,被高考狀元光環籠罩的孩子,少年得志,一夜之間成為「國民孩子」。
很多父母感嘆天才無可複製,但所謂的神仙孩子,都不是一鳴驚人的奇蹟,他們的成長有跡可循。
高考,成為無數家長驗收成果的同時,也成了大型教育經驗交流現場。
有媒體採訪了全國68個高考狀元,發現這個時代的教育,家庭教育才是上限,學校教育只是底限。
好孩子的因,在家庭。根,在父母。
今年湖北的高考理科狀元很傳奇。
一個叫唐楚玥的姑娘,一躍成為家長朋友圈的明星人物。她高中就讀於湖北最頂尖的中學,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在不久前放榜的2020年高考中,以725分的優秀成績摘得了湖北理科「狀元」。
從任何一科來說,都接近滿分,優秀到無可挑剔。尤其是她語文成績逆天拿到了146分,成為十年難得一遇的語文高分狀元。
如此優秀的孩子,真如同上天送給父母的禮物。
據唐楚玥的父親說,孩子之所以取得佳績,與從小良好的習慣和目標感有關係,教育一定要從娃娃抓起。
其實,早在11年前唐楚玥就立下豪言壯語:「我以後最高可能會考720,最低600分,不,最低590分。」
當時小姑娘才7歲,母親帶著她去武漢大學玩,她問旁邊的媽媽考武漢大學要多少分。
母親告訴她至少要600分的時候,於是她打小立下了這個高分目標。
不過這個flag可不是白立的,從小唐楚玥就一路火花帶閃電,開啟了學霸標配之路。
「歸納整理、發現問題、不懂要問、勞逸結合、保持心態、樹立目標」這24字的學習備考方法,成為唐楚玥的學霸筆記,她一路靠它攻克難關。
而父母,也配合著唐楚玥的目標,精心培養女兒。
唐爸爸是大學教師,他從小注重培養女兒不計得失的心態,不要太計較每次考試的分數。好心態,才能自我調節。
(唐爸爸寫給女兒的家書)
並且,特別注重對孩子邏輯思維的培養。比如,他會帶唐楚玥玩一些自創的邏輯小遊戲,因為思維邏輯才是日後學習的小馬達。
他們十幾年如一日的身體力行,用自己的眼界和格局去有意識地引導著孩子。
所以,這個7歲小女孩的夢想,在11年後的今天,竟然成了真,像劇本一樣。
同樣,同是狀元的另一位重慶女孩謝欣穎,高考理科考入了726分的高分。
被問到學習秘訣的時候,女孩爸爸的答案出乎意料:根本沒有培養過,但和這個「沒有培養」,並不是兩手一攤撒手放養,而是家長從源頭開始未雨綢繆。
為了培養孩子閱讀能力,謝爸爸從女兒一歲時,家裡就訂各種幼兒畫報、繪本。孩子看不懂,家長就給她口述。
女兒因此愛上閱讀,鍛鍊了她高效的閱讀和理解能力。
為了培養孩子專注力,父母5歲起就帶她學鋼琴、樂高,最終鋼琴通過了十級考試。
孩子成為學霸,需要養成的能力是方方面面的,邏輯能力、鑽研能力、認真細緻的習慣...這些都是需要父母,從小抓起的。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不要一開始就去焦慮地給孩子找起跑線,找競跑捷徑,先看看孩子成為好運動員的基本素養訓練好了沒有。
只有小時候定型,後面的路才好走。
如果說,高考狀元身上只能看到個體優異,那北京的這組數據,讓家長們看到群體拔尖的可能性。
天才雖不可複製,但優秀可以。
前幾天,北京教育考試院公布了2020北京高考成績一分一段的排名,整個北京700分以上的考生80人,光海澱區足足57人。
今年的北京市高考狀元王淇穎,裸分722分,就來自海澱名校6小強之首,人大附中。
海澱家長,被稱之為教育圈的「扛把子」,是像符號一樣的存在。同一個城市,不是孩子有什麼差別,而是我們根本做不到像海澱家長那樣的付出。
如果把每個家庭比作一隻船,在教育這片海中,海澱家長是最早明確自己燈塔的那群人。
他們在孩子一出生,就開始思考家庭的教育目標預期、去發掘孩子的特點、分析自己家庭可以投入的各種資源,預想有可能遇到的各種不確定。
隨著狀元王淇穎被曝光,王爸爸曾經家長會的一篇文章《如何做一名人分的家長》也被家長們拿出來。
文章中強調,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中,除了要上心,還要會上心。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計劃,要求對孩子做到「精準」培養。
當很多家長還在美滋滋曬孩子學會的英語單詞,王爸爸早就給孩子規劃好了KET的考試時間;
當很多家長還在糾結割捨哪個興趣班的時候,王爸爸在一開始只選擇孩子能堅持的特長。
王淇穎從小愛好文學和旅遊,王爸爸就組織人文遊覽,陪孩子閱讀各種中外文學作品。
最厲害的是,王爸爸竟然從小給王淇穎做分數量統表,大大小小的考試,用電子圖標畫出來,能夠精準地看到成績的跌漲。
用王爸爸的話說,重視教育不代表一定要提供學區房,而是儘自己家庭的最大努力,去創造符合孩子優勢的教育條件。
同樣,像王淇穎這樣的海澱孩子的英語水平和國際視野絕對名列前茅。他們從小被培養成了有自主學習能力的人,這群孩子無論將來走到哪裡,都具有優秀的習慣和基礎。
所以,海澱家長培養的是優秀的教育領跑者,而不是跟隨者。
他們早就看明白了一點:家長在這一代孩子教育裡能發揮的作用被放大了無數倍,甚至很多家庭付出,成為了孩子被選拔的一個重要標準。
所有的教育都是寂寞的,孩子學習路上要經歷九九81難,做父母的也要修煉72變。
沒幾個家庭能給孩子的未來兜底,在教育中,家長的付出才是起點,拼的不一定是金錢,而是思想、格局和用心栽培。
好的教育,真的要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些。
好學生除了愛學習,我們從大多數狀元孩子身上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們都多才多藝。
和上一個時代的父母相比,超前學習、只注重課業成績、拼奧數比賽,這一屆的父母不一樣的地方是,他們在與時俱進地踐行著新時代的教育:拓寬孩子的認知廣度。
教育的目的,變得越來越無法定義,因為孩子成長中收穫的幸福感是一門藝術,不是科學。分數不能代表一切。
拿湖北狀元唐楚玥來說,她的班主任範老師不吝評價:「這孩子太全面了,綜合素質優秀,心理強大,學習能力強。」
唐楚玥並非只是會學習的「書呆子」,從小學到高中一直都是班級的文體骨幹。她會書法,喜歡文學,甚至學校的話劇社也能看見她的身影。
(唐楚玥,右一,在話劇舞臺中,扮演莊姬)
而同樣,山東省高考狀元孟令昊,喜歡拉大提琴,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學習,早早就拿下了大提琴十級證書。更令人驚訝的是,孟令昊竟然是個藝術生。
高中三年,他在班上都「特立獨行」,每天的晚自習時間他都要回家練琴,雷打不動,基本上每天最少兩個小時,高三的時候甚至每天練三個小時。
很多家長看來,孩子的愛好是「無用功」,陶冶性情還可以,但必須讓位給學習。才藝、學習,看起來是兩件事,但本質上是一氣相通的。
對孟令昊來說,練琴帶給他的不僅是一手才藝,更是日積月累之下的堅持與恆心,是寒冬烈暑之下在琴凳上修煉的自律與從容。
就像心理學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練習》中說:
我們留給孩子最重要的禮物,是幫助他們發展出本來認為自己不可能具備的能力,從而挖掘出自身潛能。
況且,在這個新的時代,未來孩子孩子所面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將遠超我們所能預見。這時候單一的專業能力和線性思維,顯然不再能勝任。
只有那些思維「多元」、「涉獵廣泛」的孩子,才善於趁勢前行,他們甚至能從中找到天賦和熱愛一生的東西。
即便努力了,也不一定能成為狀元。但讀書與不讀書背後,相差的卻是整個人生。
白巖松曾經在他的一個採訪中說,他就是靠高考改變命運的。
「高考是人生中唯一一次不計後果、拼盡全力、最純粹的逐夢之旅。它讓更多普通家庭的孩子,有成為富一代的可能,有改變一個家庭的可能。」
同樣,在今年的高考中,我們看到了很多奇蹟。
安徽的盲人考生昂子喻,用盲文考出了635分的成績,超出安徽理科一本線120分。
另一個安徽19歲的腦癱少年姚俊鵬,高考分數623分,超出理科一本線108分。
據昂爸爸說,昂子喻3歲被診斷眼疾,視力逐漸衰退直至失明。從盲校轉到普通高中,昂子喻的成績排在全年級七八百名,高三後期,躍進了年級前50名。
6點半回家後,昂子喻開始學習,一直到晚上12點後才睡覺,每天如此。
為了提高效率,昂子喻的爸爸會在一旁陪著他,幫他讀題。三年高中下來,爸爸幫他讀過的試卷,摞起來有一米多高。
而為了適應盲文高考,昂子喻把僅有的兩套盲文模擬試卷,摸了不下一百遍。
昂子喻希望以後能成為特殊學校的老師,只有讀書,才能實現他的夢想。
公平從來就是個偽命題,玩命努力才是真命題。
這群孩子生來就比別人不幸,但拼命努力,會讓他們變得幸運一點。
2019年,一張照片流傳網上,被戲稱為「烏鎮局」,網際網路巨頭齊聚於此,讓人不禁感嘆,每個成功人士的背後,一定都有好的學歷在支撐。
還有著名的清華系網際網路圈,他們互相依託,提供幫助,共享資源,成為各個行業的佼佼者,做大做精,直到把這塊蛋糕壟斷。
努力讀書的人,可怕的地方,不僅僅在於將來賺的錢有多少,而是他們擁有比普通人更長遠的目光,看到了未來和發展。
所以,如果有孩子問:「好好讀書,真的重要嗎?」
非常重要。
哪怕不能鯉躍龍門,但用功讀書,最起碼你將來有權利選擇喜歡做的事。
↓↓↓戳下方藍字【了解更多】,和68位高考狀元一樣,用思維領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