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媽媽在網上分享了自家老公帶娃時發生的令人啼笑皆非的事:這位媽媽的孩子剛滿三個月,平時除了媽媽帶孩子,孩子爸爸也跟著忙得團團轉,洗衣做飯換尿布樣樣精通,可謂是個滿分奶爸。有一次她看到爸爸和寶寶挨在一起睡覺的畫面很溫馨,就想拍張照片留個紀念。
剛要拍的時候爸爸突然驚醒,然後手腳並用地爬到寶寶身邊探寶寶的鼻息,確認寶寶還有呼吸就繼續睡了。這個畫面太滑稽了,網友笑稱道:娃還活著呢,寶爸別慌。
其實這樣的事情在新手爸媽中間屢見不鮮,寶媽照料寶寶熟能生巧,寶爸就顯得生澀了很多,遠沒有媽媽那樣嫻熟。但對於孩子而言,父親的陪伴與教育不可或缺——爸爸會教會孩子勇敢與堅強,給予他們來自於父親的、特有的安全感。
兒童心理學界的先驅Erik Erikson說過:「愛與母愛有很大的不同。爸爸的愛『更具危險性』,他們的愛相比媽媽的愛『更有期待和幫助」。
但為什么爸爸帶孩子就這麼難呢?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這樣的差異呢?
1、責任心的匱乏
男生的性格會比較晚熟,性格也比較幼稚一些,玩心重,甚至會把寶寶當作「玩具」一樣,覺得只要和他們在一起玩就夠了。他們的責任感淡漠,也沒有明白是要照顧一個寶寶不僅要逗他開心,還要照顧他們的日常起居、衣食住行,要面面俱到。
甚至有些爸爸會在照顧孩子的時候打遊戲、沉迷於自己的事,對寶寶疏於管理,這樣很容易釀成大禍。
2、「喪偶式」的育兒觀念
在傳統觀念中,「男主外女主內」的教條極大地影響了各位男士,很多男性會認為帶孩子就是女人的分內事,他們沒必要插手。因此孩子出生之後,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照顧寶寶是女人的責任,而自己卻鮮少參與。
這不光會破壞家庭關係,影響夫妻感情,讓妻子認為丈夫對自己和家庭漠不關心;更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遠,造成孩子心理方面的某種缺失與不足。更容易導致孩子長大後與父親關係的不融洽、安全感和自信感的匱乏。
3、爸爸的脾氣相對不夠溫和從容
爸爸有時候脾氣會比較媽媽浮躁,耐心也相對少一些。在面對年齡比較小的孩子時,寶寶的哭聲、哭鬧都可能會引起他們心裡的怒火和焦躁,不利於情緒穩定的育兒。此外,男性多於細節的把控、情緒的轉換拿捏可能沒有媽媽那樣準確到位,對於寶寶而言也是一種不太良好的感情體驗。
爸爸帶娃有什麼好處呢?爸爸帶大的孩子更願意承擔責任、更有主見,心態更寬容和開放,思維方式更加理性而有邏輯,獨立性也會更強。爸爸帶娃會更利於孩子的性格培養、增強性別意識,尤其是對於男孩來說。
但對於整體環境而言,最大的好處就是對穩定家庭關係,並且對於安撫媽媽的情緒也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在家庭教育中,父親作為傳統的一家之主,起到了榜樣和示範的作用。唯有不缺位的愛,才會讓家庭穩固,讓孩子度過一個快樂而完整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