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席捲全球,除了對人類健康的傷害之外,也由於防治疫情的需要,必須暫停許多經濟活動,對世界經濟造成前所未見的衝擊。這些,包括實體交易下降、進出口走跌、失業率攀升等影響,莫不成為全球各地急需處理的重要課題。
即以美國近日爆發非裔男子遭白人警察壓頸致死,引發全美各地群起抗議,多個地方宣布宵禁的事件為例,表面上看來是黑白種族衝突,但若深入分析,不難發覺新冠肺炎的疫情,使得經濟活動停滯、失業人口大增,社會趨於不穩定狀態,單一事件即點燃了火藥桶,加上川普處置失當,弄得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全球各地面對新冠肺炎的情勢,不光是要能有效防治疫情的蔓延與復發,還必須在疫情發展到一段落後,如何提振景氣,促使經濟活動逐漸恢復,解決基層民眾失去工作、中小企業瀕臨倒閉、社會安全亮起紅燈等問題。
民進黨當局對新冠肺炎的疫情,從一開始就是花心思搞政治操作,一方面在臺灣內部拉開臺灣與大陸的距離,營造「反中」、「仇中」的氛圍,另方面則是於國際社會凸顯所謂「臺灣主權」,「口罩援外」也是如此,「以疫謀獨」的意圖非常明顯。
至於臺灣經濟遭受疫情的衝擊,民進黨當局雖有注意到,但好像沒有當一回事情。以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就應分為紓困、振興、轉型三個階段來處理,民進黨當局對紓困的處理,不管是對人或企業,都弄得一團亂,大家抱怨連連。
以振興券來說,國民黨主政時期面臨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由蕭萬長主持的經濟諮詢小組建議發放消費券,馬英九採納後交由行政單位執行,達到一定的振興效果,但民進黨當局不願沿用國民黨的政策,改為發行振興券。
民進黨當局研議的振興券,一下子規劃如酷碰券,也就是購物折扣券,一下子又改為花1,000元(新臺幣,下同)領3,000元價值振興券,使用方法從要綁電子支付到鬆綁,範圍則從限制餐飲、旅宿、百貨急電影院,考慮放寬為電商、超市,變動不居。
振興券何時發放?由于振興券必須舉債多達800多億元,甚至1,000多億元新臺幣,而且還要經過立法機構審議通過才行,民進黨迄今為止尚未做最後決定。根據審議時程,振興券最快也要到7月才能發放,屆時臺灣經濟早已吃緊。
臺勞動部門日前公布,到今年5月31日為止,臺灣實施無薪假的企業達1,330家,實施無薪假人數衝破2.5萬,為26,323人,其中僅華航一家航空公司,就有1,000多人放無薪假,顯示基層勞工的失業情形相當嚴峻。
另外,根據臺經濟部門的統計,今年3月進出口金額雖有增加,出口282.5億美元、進口254.7億美元,但4月進出口卻下滑,出口降至252.4億美元、進口退至229.7億美元,對依賴外貿至深的臺灣經濟,已是值得注意的警訊。
臺灣業者認為,5月份進出口也好不到那裡去,但主政的民進黨卻始終拿不出辦法,負責臺灣經濟的「臺發會」、經濟部門兩個機構,前者被振興券搞得焦頭爛額,後者則忙著處理口罩生產的問題,真不知臺灣經濟的明天究竟在哪裡?(作者司馬正翔,臺灣資深媒體人)
來源:大華網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