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21日電 日前,廈門市大同小學聯合西瓜視頻舉行了一場特別的家長會。西瓜綜藝《考不好 沒關係?》的父子互換模式被搬到了大同小學的家長會現場。來自廈門大同小學三年級的100位父親和孩子「互換身份」,爸爸們作為考生親自體驗了一把孩子們的期末考試。
主考官及主持人由陳銘擔任,考試分為真題卷及生活卷兩部分,其中真題卷的題目全部來自三年級日常考試的真題。包括7000千克等於多少噸;標註「仿佛」一詞的拼音及豎式計算基礎問題,最終50位參加考試的父親中沒有一位得到滿分,93分是這次家長真題考試的最高分,整體平均分為66.8分。
但更引人深思的是關於生活卷的考試。生活卷邀請父親和孩子背對背同時作答。它的問題更多集中在孩子個人,包括它的的班級、生日以及孩子的朋友、偶像等等。考試結果顯示,有相當一部分父親,並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父親上一次發脾氣的時間這一問題上,很多家長的答案和孩子的答案相去甚遠,有的父親認為自己沒有發脾氣,但孩子印象深刻;有的父親記得自己上一次發脾氣是很久以前,但孩子的感知卻是昨天。
「平時因為工作繁忙,能夠陪伴孩子的時間比較有限。再加上自己也是一個比較嚴肅的人,平時和孩子的交流可能相對也比較少。」現場一位參與考試的父親說。
還有爸爸表示,自己平時工作做的不錯,培養出了不少優秀的下屬。回家就會用對下屬的標準衡量女兒,有時溝通不是很愉快。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田宏傑認為這並非個例,而是共性問題。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表達的方式可能需要調整。孩子的思維方式與家長不同,大人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強,但孩子更偏向具象思維。因此。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單純的講道理或者打罵是不科學的,家長們可以嘗試把期望形象化,引發孩子的情緒共振,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孩子的教育被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多更複雜的問題。父母們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對教育本身的注意力夠了,但彼此間的溝通和交流卻遠遠不夠。
「都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礎。但很多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我們看到過很多家長因為工作繁忙對孩子的理解和陪伴少之又少,也看到過很多家長因為監督孩子寫作業而造成親子關係疏遠等等。但如何處理好這種代際關係,如何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科學有益的溝通,這關乎一代人的成長。」
廈門大同小學副校長陸佳音表示,這次和西瓜視頻合作舉辦這個特殊的家長會,就是希望能夠通過《考不好 沒關係?》中這種親子角色互換的形式加強親子間的理解和交流。
西瓜視頻相關負責人莊軍介紹,《考不好 沒關係?》希望通過身份互換的設置和鏡頭對兩代人在「考試」狀態下的真實展現,把隱藏在家庭教育中的代際關係、溝通障礙、教育缺失等矛盾及問題,從生活推向屏幕,引起更多家庭的關注。
「但我們想要做的不僅僅如此,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模式讓家庭教育中的那些問題,也能從熒幕再走向生活,讓更多的家長通過切身的體驗「觀他觀己省自身」,更多的思考教育中的方式和方法。」
莊軍表示,「廈門市大同小學是一所擁有百年歷史的重點小學,非常榮幸《考不好 沒關係?》的首次「特別家長會」能在大同小學率先落地。未來,西瓜視頻將以此為起點,在全國百餘所中小學逐步開展這樣的「特別家長會」,讓更多家庭能夠去思考父母如何面對孩子考不好,孩子要如何處理自己考不好?以及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才是對孩子最有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