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志·教育志》這樣評價伍遠資對廈門初等教育的巨大貢獻:「伍遠資任大同小學校長後,致力於學校建設,在校董會的支持贊助下,並向南洋華僑募捐集資在小學路建校舍…他熱心教育事業,治校嚴謹,辛勤耕耘,使該校成為當時我市聲譽卓然的小學之一。」
一、初出茅廬挑重任
伍遠資1900年12月1日出生於南安石井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早年就讀於南安石井鰲峰小學,師從石井教育先驅鄭叔成。1918年秋,他考進集美師範。在校期間,他利用課餘抄寫、刻臘紙、打雜等,以補充自己的學習費用。1920年12月,時年二十當頭的伍遠資畢業,是集美師範最早的畢業生,畢業後他即應聘金門縣模範村珠山小學任校長,一年後回母校鰲峰小學任教。1924年2月,廈門商密小學校長盧心啟(盧嘉錫先生六叔)邀請伍遠資來廈門工作,他先後在商密、延陵、大同等小學任教。1925年,時任大同小學校長楊景文被聘任為大同中學校長職務,大同小學校長一職空缺,伍遠資便於1926年接任大同小學校長。這一年,伍遠資才年方二十六歲,可謂初出茅廬卻勇挑重任。同年他考入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為在職進修研究生,當時導師有林語堂、魯迅、顧頡剛等大家名流。
二、篤實建設師資隊伍,挑選有「力」的教師
辦好第一流的學校,首當其中就是要有第一流的師資力量。伍遠資作為校長,他認為要辦好一所學校,讓學校有過人之處、令人矚目之處,最主要又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好教師,才能提高辦學水平,學校才能有競爭的本錢。有鑑於此,他親力親為,篤實地建設大同小學的師資隊伍,四處網羅挑選人才,為學校挑選「得力」的教師。
伍遠資任職期間,人才薈萃的大同小學,每一位教師他都親自反覆調查和全面考核,力求挑選受過教育訓練的師範畢業生。音樂教師更是要求會唱、會彈、會舞蹈。
他選拔教師公道正派、任人唯賢。即使親朋好友、上司介紹的教員,考察考核不過關,也不輕易接受;另一方面,只要他聽說某地(不管廈門或內地)有優秀教師,就立刻前往了解核實,確屬優秀的,他便不厭其煩甚至三顧茅廬,高薪予以聘請,根據他們的特長,妥善安排合適的工作。
正是在伍遠資的嚴格把關和精心安排培養下,一大片水平較高的骨幹教師如葉滄溪、徐址安、陳慈才、莊裕嶽、孫力森…脫穎而出。以後他們成為廈門和鼓浪嶼各小學的精幹校長或教師。據曾擔任過中學校長的莊連枝先生回憶,抗戰勝利後,伍遠資續任大同小學校長及校監,期間所聘請的教師中:新中國成立後被市人民政府教育局任命為校長的有藍白丁、洪碧清等5人;提拔到廈門師範學校和市屬各中學教師的有莊連枝、陳兆英、吳序璞等10人;新中國成立後到軍政大學學習,後來成為黨政軍中層幹部的有沈加南、莊明巖等5人。
三、「教、學、做」合一,培育有「力」的學生
伍遠資反對傳統「填鴨式」教學方式。倡導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在大同小學分別開展公民、健康、智能、生產、休閒(文體)等五種教育,實施寓教於生活的教學法。組織學生,開展以「大同社」為主體的自治訓練,讓學生按自己的興趣參加如衛生與救護、巡察團服務、小劇社、音樂舞蹈、田徑球類等活動,寓教於生活,讓學生從中「行為文明,學習到藝」。
在「社會即學校」的教育理論指導下,學校還將社會作為培養學生的最大的教育場所,放手讓學生走向社會,直接培養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注重社會教育效果,讓學生在接受社會教育回到學校後,組織學生辦小醫院、小儲蓄所和小圖書館,展示接受教育後的結果。
四、工於實踐,活化教育,闡述「奮進」校訓
伍遠資認為學校的主要任務是教學。一切為了教學,一切服務教學。在他帶領下,學校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曾經嘗試「設計教學法」,允許成績優異的學生越級升學,縮短學習期限。針對低年級學生好動特點,採取多樣化、形象化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取得預期良好的教學效果。倡導學習和實驗陶行知教育學說,在做中學,學中做,手腦並用,發展學生的智力、體力和在實踐中的創造能力。這些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在當年無疑是超前的,也取得良好的效果。
伍遠資注重「奮進」校訓的闡釋和應用,他曾經反覆強調:「能奮進才是好漢,甘落後等於廢人」,又提出「成毅加奮進,庸人也能成良才」等口號,一是利用晨會、周會,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常規教育;二是要求教師在同一學期不同階段根據不同教學需要設計教學單元,自編靈活新鮮有趣的教材,提高教學效果;三是針對頑皮兒童採取特殊教育方法,呼籲社會教育參與,使學校社會一體發揮教育作用;四是教師密切聯繫家長,密切師生關係,採用共教共學共活動方式,充分發揮家長和家庭教育資源,共同助力學校提高教學質量。
1926年至1936年十年時間,廈門大同小學在伍遠資帶領和全校師生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辦學質量逐年提高,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學生由200多人發展到1200多人,低年級還實行兩部制,一躍成為廈門初等教育名校。
1937年,日本軍艦、飛機經常偷襲廈門,安全形勢十分緊張,伍遠資先把有家室的教師疏散到內地,自己選擇堅守大同小學,直到日軍登陸廈島之際才依依不捨離開他苦心為之服務10多年的學校。在伍遠資《鄉教七年·從頭做起》一文中,他寫道:……五月十日早晨,日敵從廈門泥社登陸,午後四時許,炮聲、槍聲越接近市區……校工張文川倉煌從校門外走進辦公室說:『校長,敵人已竄進蓮坂,你要離開呀!』我仍然默坐在辦公室。這是我的家——大同小學,10多年來,我們同心同德,慘澹經營,凝聚著我們的血汗,哪能讓敵人佔領,我不覺愴然淚下!可是,敵人飛機聲、槍炮聲逐漸迫近,非走不可,我從抽屜拿出校印,藏在衣袋踏出校門,藏居鼓浪嶼。第二天清早,僱小船到東嶼登陸,步行到新安嶺,回望廈門島烽火連天,無限悵惘!」伍遠資的拳拳愛國愛鄉、愛教育愛大同之心躍然紙上,感天動地。
胸次崢嶸滿貯書,十年名字滿江湖。伍遠資先生在廈門大同小學任教的十年間,他含辛茹苦,殫精竭慮,廢寢忘食,為大同小學的發展奉獻了畢生最珍貴的青春韶華,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教育篇章,他的豐功偉績永存。
許建軍,男,籍貫福建南安石井。福建醫科大學臨床專業畢業。出版散文隨筆集《馬江臨風》。作品散見於《泉州晚報》、《東南早報》、《海絲商報》、《石獅日報》、搜狐等報刊雜誌和網站,系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泉州市僑史學會會員,南安市作家協會常務理事。
許建軍往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