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決戰(十二)
都宜忻遊擊隊光耀桂西北之二
武裝鬥爭從秘密走向公開
地下黨首先在加馬地區安營紮寨,並摸索出「山歌傳唱革命」等群眾工作經驗,喚醒在黑夜中掙扎的貧苦百姓。1947年底,馬泗、加仁兩地區的革命同盟小組、秘密農會就發展到45個,成員700餘人,參加婦女、兒童組織的約300人。他們迅速掀起反「三徵」鬥爭高潮,為黨組織進一步壯大及人民武裝的組建打下堅實基礎。
按照上忻工委指示,群眾工作經驗由加馬地區推廣到各地,逐漸掀起了群眾運動高潮,不斷開闢出新的根據地,桂西北人民武裝鬥爭積聚成澎湃之勢。
經過一段時間籌備,1947年9月16日,上林北區武工隊舉行起義,宣布成立「上林人民自衛軍八二支隊」及「古思人民聯合辦事處」,發動群眾,擴大武裝。沒多久,武工隊遭國民黨「圍剿」,遊擊隊化整為零,分散隱蔽。上忻工委決定派莫江白、覃寶龍分別進入馬泗和夷江地區農村,加強開闢遊擊區的領導。周甲堅、樊茂春、盧昌雄等地下黨員分別在拉烈、九渡、加貴發展「農民革命同盟」,建立「革命委員會」等革命群眾組織。
就在此時,上林地區的組織領導發生變動,桂柳區工委指示上忻工委轉移到宜山,以都安、宜山、忻城為中心開展工作。吳師光即率領工作人員到宜山城郊龍塘堡(以後遷到對河的葉園)建立工作據點,指導都宜忻地區的革命鬥爭,但仍與上林地區取得聯繫。1948年3月,上忻工委在宜山召開會議,進一步明確農村武裝鬥爭的方向,決定加強馬泗遊擊根據地工作,開闢宜(山)羅(城)天(河)邊區,打通與柳北遊擊區聯繫走廊。雖然之後接桂柳區工委通知,吳師光、周廷揚等全部撤回,集中力量經營都宜忻,但領導骨幹仍留在各地積極發展群眾運動,隊伍力量得到快速發展。
3月下旬,在馬泗建立了黨支部,支部書記為莫江白,委員陳竹林、何文。支部建立後,群眾工作更加深入展開,各村屯的農會組織不斷擴大,會員人數日益增多。黨支部在發動群眾過程中,積極培養建黨對象,吸收一批農民骨幹入黨,使黨與群眾的聯繫更為密切,反「三徵」的群眾運動更為高漲,適齡青年紛紛參加「逃兵會」組織,獻槍買槍,武裝自衛,加速籌組武工隊和遊擊區的建設。
在此基礎上,5月中旬,加(仁)馬(泗)武工隊組成。隊長梧裕茂,副隊長何文,指導員莫江白,隊員共11人,吳師光部署分幾條路線開展武工活動。緊接著,武工隊規模繼續擴大,成立了鳳凰山革命鬥爭委員會,主任兼組織委員莫江白,宣傳兼統戰委員周甲堅,軍事委員梧裕茂,青年委員張作材,婦女委員羅素仙,聯絡委員覃德新,經濟委員孫炳剛。這為以後建立革命政權打下基礎。武工隊還作出除特肅奸、建立情報網以及把革命同盟小組改名為農會小組的決定,智取龍拱一地主的輕機一挺,聲勢更為壯大。
與此同時,群眾運動在黨的領導下迅猛開展。忻城中學黨小組領導進步學生進行罷課鬥爭,抗議軍訓隊長打罵學生,清算學校當局貪汙學生夥食費等。忻城縣長周次抱嚇得趕緊率武裝警察包圍進駐學校,恐嚇罷課學生,監視學生活動。宜山扶輪中學學生在進步學生組織發動下,向湘桂黔鐵路當局請願,揭露校長任用親信及貪汙行為,迫使鐵路當局把校長撤職調走,等等。
隨著群眾基礎的擴張,桂西北地區的黨組織和人民武裝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在中心城市宜山,1948年6月間,成立了中共宜山縣城支部,支部書記吳師光。「由於這個黨支部是在敵人的『心臟地區』建立起來的,因此活動方式十分隱蔽,工作內容與加馬、夷江地區也有所不同。」河池市宜州區黨史研究室主任李會華介紹,宜山縣城支部主要任務是開展學生、工人運動,搞好上層統戰工作,收集情報,輸送幹部,支援遊擊根據地鬥爭,加強政治宣傳,組織城郊武裝等,有力地支援農村遊擊戰爭,起到了城鄉互相配合的作用。
李會華說,宜山縣城支部在開展學生運動的同時,還結合開展工人運動,向鐵路當局開展鬥爭,組建130人的工人赤衛隊,維持治安、保護設備、迎接解放。此外,情報工作和宣傳工作也十分出色,先後在縣城內外建立了七個情報交通站,還抽調了郭敬先、關宗球、謝玉琴(女)三人分別打入國民黨第十專署、高等法院、縣警察局任職,及時搜集敵方情報,掌握敵方人員、武器、裝備等情況,繪製了宜山城防地圖送交遊擊隊。
7月初,中共夷江支部隨之成立。支部書記覃寶龍,副支書盧昌雄,委員樊茂春。夷江黨支部活動的地區主要是都安東部的內甲、中和、拉烈、伍仁、大成以及宜山縣西部的九渡、加貴、拉仁(現均屬都安)、北牙等鄉。2019年5月間,尋訪組來到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中和、拉烈等多個鄉鎮,了解到夷江支部活動區域處於都安、宜山、忻城、隆山(現為馬山縣)幾縣交界,境內高山大嶺,道阻且險,以前只有小河刁江可通行舟船,革命活動極為艱難。儘管如此,「黨支部建立後把革命活動推向新高潮,於10月成立加泵武工隊,20多人槍,以覃樹京為隊長,盧昌雄為指導員,農民賣田買槍,反抗國民黨都安縣府下鄉徵兵點驗活動,全面激發農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勇氣,使夷江地區的革命形勢越來越好。」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韋雪菲說。
9月下旬,馬泗支部擴大為加馬支部,支書梧裕茂,組委周廷揚,宣委樊大。年底,加馬黨支部在馬泗龍丁 舉辦黨員、骨幹學習班,剛從香港學習回來的莫江白,傳達黨中央及香港分局「關於開展農村遊擊戰爭」「關於廣泛開展武裝鬥爭與群眾鬥爭相結合」的指示,進一步明確鬥爭方向及工作方法。為了掩人耳目及解決生活費用,在莫江白的帶動下,學習班成員邊砍柴燒炭,邊學習討論,生活十分艱苦,但大家情緒高昂,以苦為樂,愉快地度過了一個不尋常的春節。加馬地區往後又發展了加仁黨支部、清潭黨支部、永定(屬宜山)黨支部、三岔黨支部、大塘黨支部,黨支部總數增至6個。
而到1949年春,都宜忻地區加馬、中和、內甲、拉烈、九渡、加仁、永定等地普遍建立了武工隊、武工小組或基幹隊。
對於中共地下黨的頻繁活動,國民黨省、縣當局開始有所察覺,並暗中採取措施,敵我鬥爭隨時可能觸發。
據史料記載,廣西省保安司令部在1949年1月3日發出代電稱:「據忻城縣府具報:忻宜都三縣邊境確有奸匪組織活動,與上林奸匪既有聯絡且活動範圍甚廣,上至柳城羅城以及宜山縣屬懷遠、三岔、理苗、歐洞、馬泗、柳江縣屬水源、土博等處,分子複雜,內有中大學生、鄉村街長、小學教師、地方紳士、規避兵等,意欲於局勢惡化時,全面暴動。我縣此次奉令提徵年度新兵,縣屬加仁鄉大部分規避兵均為該偽組織吸收,並查該股匪現有人槍約100,集散無常,於忻宜都三縣邊境出沒不定,現職縣已派幹員前往密查,相機剿滅外,特電呈察。」
「針對夷江地區的革命活動,國民黨都安縣長方繼麟則在內甲鄉那燕村駐紮了一個30多人槍的民團自衛中隊(也稱特編隊)。」韋雪菲介紹,1949年3月,都安縣府決定將內甲鄉琳琅糧庫的30多萬斤公糧全部調運縣城。地下黨內線獲悉情報後,立即轉告夷江武工隊負責人潘雁宣,當時夷江支部書記覃寶龍正在宜山匯報工作,潘雁宣立即召集骨幹研究,大家認為時間緊迫,機不可失,必須截取這批糧食,既防止敵人拿糧食去打內戰,又可以拿來解決貧苦農民的缺糧度荒問題。
3月5日,潘雁宣等便帶領武工隊,來到風坳口截攔運糧的民夫,號召農民把糧食挑回家去度荒月,此舉大得人心。6日凌晨,武工隊正式發動起義,在借得一挺輕機後立即襲擊中和鄉公所。「武工隊繳獲一批武器,切斷電話,直奔那燕村拉路屯,用計俘獲特編隊隊長,迫使特編隊投降,繳獲步槍30多支。」當天下午,武工隊又挺進百旺、拉烈,鄉長出逃,宣告中和、內甲、拉烈三個鄉獲得解放。這時群眾自動加入起義隊伍,人數猛增,夷江黨支部宣布成立「桂西北人民求生隊三六支隊」(三六指武裝起義的日子)。
3月10日,覃寶龍回到夷江,整編三六支隊,公開宣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覃寶龍任支隊長兼政委,盧昌雄任副政委,潘雁宣、韋祖成、李武雄任副支隊長,下分6個中隊,共150人。3月下旬,方繼麟率領保安隊、自衛隊400多人,分三路進犯夷江遊擊區,三六支隊日夜襲擊騷擾,在八甫、河納等處布陣伏擊,斃傷敵軍10多人。方繼麟連夜抄小路逃回縣城。三六支隊乘勢匯合拉烈武工隊,解放五仁、大成兩個鄉,在大成就地處決作惡多端的督練官,大快民心。
方繼麟逃回縣城後,三六支隊發動群眾破倉分糧,很快就把琳琅糧庫的糧食全部挑光。5月1日,三六支隊和九渡武工隊又解放加泵等部分村屯。韋雪菲表示,在短短的一個多月時間裡,「三六」起義席捲了整個夷江、九渡地區,摧毀了6個國民黨鄉政權,使都宜忻地區的武裝鬥爭從秘密走向公開。(未完待續)
以史鑑今 資政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