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胎教一詞,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
那時胎教的基本意思是:孕婦必須遵守的道德和行為規範,孕媽需要有良好的心態和端正的行為去孕育肚子裡的寶寶
當寶寶還在孕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準媽媽們為胎兒營造一個健康良好的孕育環境,準媽媽們有愉悅的心情,爸媽一起給寶寶進行胎教,爸爸給胎兒讀故事書,媽媽給胎兒聽音樂,胎兒在媽媽的肚子裡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薰陶。孕媽給胎兒提供健康合理的飲食,也有利於寶寶未來的成長。
有時寶寶胎動的時候也是和媽媽互動。當時24周去醫院做大排畸檢查,聽到有些孕媽說寶寶不配合很難檢查的很具體,有的孕媽在醫院呆一天,寶寶依舊不配合,有的孕媽為了大排畸醫院跑了幾天才順利檢查完。當我要做大排畸的時候,我摸著肚子跟寶寶說:一定要好好配合哦,寶寶知道媽媽辛苦,所以那時大排畸檢查就一個上午就順利完成了。
當寶寶被媽媽抱在手上,躺在媽媽懷裡喝奶,這個時候就是建立寶寶的安全感,讓寶寶感知媽媽的味道。寶寶大運動發育過程中的趴,抬頭、翻身、坐、爬、站、走,這些都需要爸爸媽媽一起來幫助寶寶完成,這些大運動都是在給寶寶做早教!
當時寶寶42天去醫院體檢,行為發育和神經發育檢查,寶寶都順利過關了,我記得當時醫生要看寶寶抬頭,眼睛轉動,查聽力。這是我第一次見醫生用紅色小球在寶寶眼前移動來鍛鍊目光追物的能力,回到家後我也用了紅色的東西在寶寶面前移動,寶寶眼睛會跟著物體移動,這也是跟媽媽的互動早教。
每次寶寶洗完澡後,媽媽要給寶寶做撫觸操,我記得我一邊給寶寶撫觸操,一邊給寶寶練順口溜:
這個順口溜我都不知道說了多少次了,寶寶聽著也開心,增加媽媽和寶寶的情感。
在寶寶再大一點,爸爸媽媽每天臨睡前的親子互動,爸爸給寶寶念故事書,這也都是早教、我們在家裡就可以進行的早教。早教爸爸媽媽每天都在做著,有時自己並沒有意識到。
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年是媽媽最難熬的一年,寶寶的每一步成長都需要爸媽的陪伴和引導,寶寶的精細運動和大運動發育也都在進行著。媽媽給寶寶的玩具搖鈴,撥浪鼓,牙膠這也都是早教,讓寶寶學會用手拿物體,觀察大拇指的位置。讓寶寶撕紙,用大拇指和食指拿小東西,鍛鍊手部精細動作。
當時我家寶寶有拇指內扣、所以自己非常焦慮,我查過很多資料,最糟糕的也就是去醫院做康復訓練,但是醫院時間畢竟有限,還是需要父母回到家陪寶寶鍛鍊,幫助寶寶慢慢把大拇指拿出來。所以那時因為疫情,也不敢去醫院,在家幫寶寶大拇指按摩和幫助寶寶抓握,用了5個月時間,寶寶的大拇指終於拿出來了。
嬰兒時期是寶寶腦神經發育最快的時刻,也是各種潛能開發最為關鍵的時期,所以對寶寶進行早期教育(早教)非常重要,1歲以下的寶寶大運動訓練、手部精細動作訓練,語言學習,親子互動,這都是需要爸爸媽媽一起陪寶寶完成的早教內容。寶寶在這過程中也能感受爸爸媽媽滿滿的愛,對寶寶的情商培養也起一定作用。
早教,不僅僅在外面的培訓班,更好的是爸爸媽媽一起陪伴寶寶一起學習一起進步一起成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關注我 我們一起學習育兒知識,分享育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