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很多文化瑰寶,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
漢語成語的「誠心實意」,是本自孔孟思想的一個人生核心價值觀和方法論,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價值。
這一成語的表面意思是,形容一個人的心地十分真摯、誠懇。現在說的一個人心性「實誠」,就是形容人的心意真實、真誠和敦樸、厚實。
在古代的經典文獻中,「誠」與「實」二字意義相通,「心」與「意」二者內涵相近。「誠心實意」,也可說「誠意實心」。
從人生價值觀上言,「誠心實意」,就是不自欺欺人。自欺者,意不誠;欺人者,心不正。意誠心正,就是修身之自得。不自欺而恥己之欺人,方能真正不欺於人。
從人生方法論上言,欺人者,必自欺;自欺者,意不誠;意不誠,則虛偽;虛偽者,必欺人。要想不自欺於己,就得有「誠心實意」之修為。
誠其心者,就是自謙而不自欺,以遠離虛情假意。
心之誠,就是「誠其意」。「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大學》)「誠其意」者,有諸己而不願乎外。「自謙」者,自足於內,而不苟且以徇外。
「誠其意」的不自欺,是對內心的一種反躬自問:要像不希望他人欺騙自己一樣,不自欺於己心。只有誠意而不自欺,方能如「好好色」一樣誠好於己性之善,如「惡惡臭」一樣厭惡自己的作惡之念。
心誠而不自欺,方能待人以真摯,一心一意而非三心二意,發自內心而無有私意,滿懷誠意而遠離虛情假意。一切待人上的虛情假意,無非是自欺欺人。
人能「毋自欺」,則心誠而情真。真誠之德,化人也深,小可以正人,大可以正天下。非有「毋自欺」的誠意誠心,則不可有真正的感動人而教化人。
在早期道家的思想中,體道以蒞天下者,就在於「推其誠心施之天下而已」(《文子·精誠》)。心誠則精誠,精誠則澤利天下而不已,心誠則化人也若神。
實其意者,就是自得而不矯飾,以擺脫矯情做作。
實意者,也就是心實。心實意實者,就是全心全意。只有實其心意,方能純粹而不虛偽,無為於造作誇飾,掩耳盜鈴。反之,人一有不實之矯情,就會失信於人。
心意之實,是積善成德的充實之實。「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孟子·盡心下》)。志仁無惡,為可欲之善;誠有之,為有諸己之信;實有諸己而不待於外,就是誠實之美。
真實意者,必是「誠於中」,而為「有光輝」的「形於外」。心能實意,則可以自得其明德、懿德。道德自得而誠實,就會有真情實意的自然流露,而無為於矯飾做作。
能實其意者,必是不自欺,而無欺於人。說一個人「實誠」,就是說他為人真實,說話誠實,做事老實。一個人能夠不背離真誠而無欺騙於人,就有了真實可信的優良品德。
誠心實意,就是真摯而不虛偽,必能夠感人至深。
一個人若能自得道德而性分足,就必不會虛頭巴腦。心意誠實則必不虛偽,心意虛偽則必不誠實。
心誠於至真,必然精誠而不造作、偽裝。「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心誠實意,感化人也深,故能神化而靈。自欺欺人者,人不信則不服;心誠實意,方能令人心悅誠服。
在早期儒家看來,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行」(《荀子·不苟》)。誠心守仁,則必形而神,故能化。誠心行義,則必理而明,故能變。變化之神,就在誠實。
人的心意若不誠實,則是雖作於心,見於色,出於言,然人必不信從而疑,也就不能變化和影響人。要想真正改變、變化一個人,莫若以誠心實意去感化之,影響之。
人能誠心實意,亦即是保持真摯而不虛假之態度,就能見善若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就能從善如流,而樂此不疲;就會自得其善而手舞足蹈,欲罷不能。
做人,誠心實意,方能實實在在,體現真愛、真情;
做事,誠心實意,方能兢兢業業,擁有熱愛、篤敬;
管人,誠心實意,方能真誠化人,獲得信任、誠服。
要讓自己不受人欺騙,就得先做到不欺騙人;要想不欺騙人,先要不自欺於己。只有不自欺,方能恥己之欺於人。
只有不自欺欺人,方能讓人不欺騙於己。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歡迎評論交流探討。文中圖片來自網絡,感謝版權原作者。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