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心實意」:自欺者必欺人,不欺人就在於不自欺,恥己欺於人

2020-12-17 學思觀

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很多文化瑰寶,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

漢語成語的「誠心實意」,是本自孔孟思想的一個人生核心價值觀和方法論,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價值。

這一成語的表面意思是,形容一個人的心地十分真摯、誠懇。現在說的一個人心性「實誠」,就是形容人的心意真實、真誠和敦樸、厚實。

在古代的經典文獻中,「誠」與「實」二字意義相通,「心」與「意」二者內涵相近。「誠心實意」,也可說「誠意實心」。

從人生價值觀上言,「誠心實意」,就是不自欺欺人。自欺者,意不誠;欺人者,心不正。意誠心正,就是修身之自得。不自欺而恥己之欺人,方能真正不欺於人。

從人生方法論上言,欺人者,必自欺;自欺者,意不誠;意不誠,則虛偽;虛偽者,必欺人。要想不自欺於己,就得有「誠心實意」之修為。

誠其心者,就是自謙而不自欺,以遠離虛情假意。

心之誠,就是「誠其意」。「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大學》)「誠其意」者,有諸己而不願乎外。「自謙」者,自足於內,而不苟且以徇外。

「誠其意」的不自欺,是對內心的一種反躬自問:要像不希望他人欺騙自己一樣,不自欺於己心。只有誠意而不自欺,方能如「好好色」一樣誠好於己性之善,如「惡惡臭」一樣厭惡自己的作惡之念。

心誠而不自欺,方能待人以真摯,一心一意而非三心二意,發自內心而無有私意,滿懷誠意而遠離虛情假意。一切待人上的虛情假意,無非是自欺欺人。

人能「毋自欺」,則心誠而情真。真誠之德,化人也深,小可以正人,大可以正天下。非有「毋自欺」的誠意誠心,則不可有真正的感動人而教化人。

在早期道家的思想中,體道以蒞天下者,就在於「推其誠心施之天下而已」(《文子·精誠》)。心誠則精誠,精誠則澤利天下而不已,心誠則化人也若神。

實其意者,就是自得而不矯飾,以擺脫矯情做作。

實意者,也就是心實。心實意實者,就是全心全意。只有實其心意,方能純粹而不虛偽,無為於造作誇飾,掩耳盜鈴。反之,人一有不實之矯情,就會失信於人。

心意之實,是積善成德的充實之實。「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孟子·盡心下》)。志仁無惡,為可欲之善;誠有之,為有諸己之信;實有諸己而不待於外,就是誠實之美。

真實意者,必是「誠於中」,而為「有光輝」的「形於外」。心能實意,則可以自得其明德、懿德。道德自得而誠實,就會有真情實意的自然流露,而無為於矯飾做作。

能實其意者,必是不自欺,而無欺於人。說一個人「實誠」,就是說他為人真實,說話誠實,做事老實。一個人能夠不背離真誠而無欺騙於人,就有了真實可信的優良品德。

誠心實意,就是真摯而不虛偽,必能夠感人至深。

一個人若能自得道德而性分足,就必不會虛頭巴腦。心意誠實則必不虛偽,心意虛偽則必不誠實。

心誠於至真,必然精誠而不造作、偽裝。「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心誠實意,感化人也深,故能神化而靈。自欺欺人者,人不信則不服;心誠實意,方能令人心悅誠服。

在早期儒家看來,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行」(《荀子·不苟》)。誠心守仁,則必形而神,故能化。誠心行義,則必理而明,故能變。變化之神,就在誠實。

人的心意若不誠實,則是雖作於心,見於色,出於言,然人必不信從而疑,也就不能變化和影響人。要想真正改變、變化一個人,莫若以誠心實意去感化之,影響之。

人能誠心實意,亦即是保持真摯而不虛假之態度,就能見善若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就能從善如流,而樂此不疲;就會自得其善而手舞足蹈,欲罷不能。

做人,誠心實意,方能實實在在,體現真愛、真情;

做事,誠心實意,方能兢兢業業,擁有熱愛、篤敬;

管人,誠心實意,方能真誠化人,獲得信任、誠服。

要讓自己不受人欺騙,就得先做到不欺騙人;要想不欺騙人,先要不自欺於己。只有不自欺,方能恥己之欺於人。

只有不自欺欺人,方能讓人不欺騙於己。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歡迎評論交流探討。文中圖片來自網絡,感謝版權原作者。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10則戒自欺的經典名句!做人不自欺,也不欺人!
    10則戒自欺的經典名句!做人不自欺,也不欺人。1. 過則無憚改,獨則毋自欺。——《增廣賢文》有過錯就不要怕改正,獨自一個人的時候,不要欺騙自己的良心。2. 內不自誣,外不誣人。——西漢·韓嬰《韓詩外傳》。誣:欺騙。不自欺,亦不欺人。
  • 一輩子不長,要做好三件事:不自欺、不欺人、不被欺
    不去期望,失去了不會傷心,得到了便是驚喜。3.一輩子不長,要做好三件事:不自欺、不欺人、不被欺。那些得不到的,與之擦肩而過的,不必裝作若無其事,哭就大放悲聲,傷後痛定思痛,然後再往前走,前頭總有風景。4.有時候,你問的問題,對方一直在閃躲,那就是委婉的告訴你,真實的回答很殘忍。
  • 《阿Q正傳》的現實版意義:自欺、欺人、被人欺,勸君思量莫入戲
    因此,本文從生活中原有的「模特兒」會使人類的通感集中體現「特殊情境」的「重現」與「反覆」性這一個層面,來闡釋「阿Q」的三個特徵:自欺、欺人、被人欺。其實提到的「自欺、欺人、被人欺」,是從南懷瑾的一篇文章裡看到的。
  • 君子相與以「忠信」,是一個誠實無欺的人
    忠則盡其心,不自欺;信則踐其諾,不欺人。忠」則無愧無悔,「信則人任焉」(《陽貨》)。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凡事,盡其心而竭其力,對人,可以無愧,在己,可以無悔。凡言,既無口是心非,又不華而不實,於人,誠實無欺,在己,心安理得。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為政》)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 臺媒:欺人者自欺
    臺灣《聯合報》調查顯示,僅29%的人相信民進黨的蔡英文民調大幅領先國民黨的韓國瑜。圖為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臺灣《聯合報》11日刊文稱,根據該報所做調查,臺灣社會只有不到三成的人相信這些民調數字能夠反映真實選情。民調,從「科學工具」淪為「政治工具」,讓臺灣選民起了戒心;然而,欺人者自欺,作出這些不合實情民調的人,或許最後也騙到了自己。
  • 南懷瑾先生:拜灶神,反省一年所做的善事、錯事,絕對不敢欺人或自欺
    凡是中年以上的人,都見過我們在大陸上家庭中供奉的灶神。每到夏曆十二月二十三的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送灶,小孩子們非常高興,口袋裡就可裝糖果了。現在用電爐、瓦斯爐,沒有灶了,當然也就沒有灶神。為什麼要祭灶神呢?以宗教思想來說,中國人信仰的是多神教,什麼神都信……現在我們再講「奧」與「灶」。為什麼他們拜灶神?
  • 欲誠其意者,毋自欺
    最荒誕不經的是宋徽宗父子居然信一個郭京的人,郭京謊稱身懷佛道二教之法術,妄以道門「六甲法」以及佛教「毗沙門天王法」破敵。但神兵大敗,金兵分四路乘機攻入汴京,俘徽宗、欽宗。宋徽宗在位時,蔡京等人巧取豪奪,苛捐雜稅之下,各地民不聊生出現大小規模不等的農民起義。最著名的北有"梁山義」南有兩浙深受"花石綱」之害的"方臘起義"。
  • 如此自欺又何必
    兩百多分的成績,簡直刺痛的人的心臟。也難怪他老爸氣不打一出來。想必是這個兔崽子,不上進不打緊,還不讓人省心。可是即已考出這樣的成績,又有什麼辦法呢?所謂「謀事在天,事在人為」,像這樣的成績,那就無需再說什麼。必然自慚形穢, 是免不了的。可是,誰又想輕易認命呢?我命由我不有天,諸般現狀我說算。小曹怎麼也不敢想像,結果比現實更殘酷,夢想比理想要糟糕。打死也不敢相信,自己才考這樣的成績。
  • 《天使的幸福》虐心升級 明道呵斥劉詩詩虛偽自欺
    近日,由明道、劉詩詩主演的《天使的幸福》在芒果TV獨家上線,這部主打純愛高甜扎心催淚的現代愛情劇一經播出便引來劇迷的全網熱議,劉詩詩也在播出當日登錄社交媒體熱搜榜單,網友們表示期待多年的優質愛情劇果然不負重望,節目劇情很抓人
  • 媽媽們別再自欺
    多位資深英語老師向筆者講述的觀點,和媽媽們的看法完全不一樣!這幾位老師平常就遇到很多媽媽向她講開頭那段話,而且相似程度簡直令人難以置信。雖然媽媽們對孩子的愛和鼓勵可以理解,但是把學習不好的原因統統歸結為聰明但不用心,顯然是非常武斷和偷懶的。實際上,老師們認為大部分媽媽其實是自欺欺人。學不好、學不進去的孩子真的聰明嗎?
  • 人的差別不在於智商,而在於怎樣使用自己的智商
    人的最大差別不在於聰明不聰明,而在於怎樣使用自己的聰明。——張亞勤在法國巴黎的一個國際學術會議上,羅傑斯大學的古魯伯博士說,很多研究都在顯示,天才兒童身上那種神奇的自信心,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來培養出來的。這個結論的潛在邏輯是,所謂「神童」,並不是遺傳變異的結果,而是環境刺激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