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差別不在於智商,而在於怎樣使用自己的智商

2021-01-07 人脈圈

大家好!歡迎來到知名圈!續上一篇「竟然是這樣一件小事改變了一個人的一生!」,小編帶領大家一起繼續走進有關教育、人才乃至整個社會的大圈子!

人的最大差別不在於聰明不聰明,而在於怎樣使用自己的聰明。

——張亞勤

在法國巴黎的一個國際學術會議上,羅傑斯大學的古魯伯博士說,很多研究都在顯示,天才兒童身上那種神奇的自信心,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來培養出來的。這個結論的潛在邏輯是,所謂「神童」,並不是遺傳變異的結果,而是環境刺激的產物。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是個好消息,因為這樣一來,每個孩子都成了潛在的「神童」。關於這一點,張亞勤也有過類似的表述。他說:「人的差別不在於智商,而在於怎樣使用自己的智商。」他的故事證明,他是有感而發的。

1977年冬天的某個早上,亞勤像往常一樣收拾書包去上學。

就在打開家門的一剎那,他的語文老師衝進來,興奮得滿臉紅光,話都說不利落了:

「快……快……快看。」

老師的手上搖著一張報紙。直到多年以後,亞勤還能記得,那是一張《光明日報》。他只看了第一眼,便如五雷轟頂。

陽光從窗戶鑽進來,照在報紙上,又折射到亞勤的臉上,那張臉顯出一種奇異的神採。他後來承認,那一刻改變了他的一生。

當時他11歲,還不能完全領悟成人的世界,但卻已經可以感受到,那個春天的中國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氣氛,到處都是激情,都是笑語。每天早晨打開家門,都可能有讓他高興的消息撲面而來:父親的平反給他帶來第一份喜悅,也讓這個家庭終於告別了沉重的過去。恢復高考是第二份喜悅,它給這個家庭開闢了未來之路。而現在,亞勤看著手上這張報紙,覺得未來之路離自己是如此之近。

吸引他的那篇文章很長,裡面說,合肥有個中國科技大學,大學裡有個少年班。文章作者是個名氣很大的報告文學作家,亞勤當時並不知道這個人,但他把另外一個名字深深地刻在心裡了。那就是寧鉑,也是進入中國科大少年班的第一個孩子。報紙上都把他叫「神童」。

「那天晚上我興奮得都沒睡覺,」亞勤後來回憶:「我已經把上少年班當作自己的目標了。」這個高中一年級學生當即決定,第二天早上就跳到高中二年級去,還決定四個月後去參加夏季高考。

在大多數人看來,這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決定。

「莫非他是個天才兒童?」有人問道。

生理學家早就有個結論:人的腦容量並無明顯差別,這意味著每個人的天賦智商也無明顯差別。可是為什麼大多數人成了凡夫俗子,而天才只是少數?在種種複雜的原因中,亞勤認定,有一個原因最重要,接著他就說了那句話:「人的最大差別不在於聰明不聰明,而在於怎樣使用自己的聰明。」

關於聰明,亞勤還有一些話,值得回味:

「聰明人有很多,聰明也有很多種。有些人的聰明,是很能顯示出來的那種。有的人是大智若愚。有些人的聰明很緩慢,但在某些方面可能鑽得很深。有些人反應很快,但不能達到很深的程度。有一種聰明很有擴張性,可以影響到周圍的人,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還有一種聰明,就好像酒一樣,是靠時間去慢慢品味的,時間越長,你就越是感覺強烈。還有的人就是小聰明了,時間一長,你就覺得淡而無味。在我遇到的所有人裡面,也包括我自己,我沒有覺得哪個人的聰明超過別人很多很多,沒有碰到過一個聰明得像神一樣的人。大家其實都是不同方式的聰明。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你自己就是聰明人。」

不過,這都是後來的話,在當時,他可沒有想這麼多,只想著怎麼跳到高年級去。老師還是用那句話鼓勵這個孩子:「只要能通過考試,你就跳吧。沒人攔著你。」

亞勤於是開始實現他的計劃。他進了高二的尖子班,廢寢忘食。「那是我一輩子最用功的一段日子,真的是為了那個目標。」他這樣說。「一個人要是有了自己的目標,就會有一種再苦再累也心甘的感覺。」

高考的日子越來越近,看上去一切順利,卻不料災難突然降臨:他得了肝炎,不得不停止上學,住進醫院,飽受病痛折磨,發熱,虛弱,滿臉黃疸色,無法開動他的大腦,想要看看書也非常艱難。但是,對少年班的渴望支持著他,他不肯放棄。

母親本來並不指望自己家裡也出個「神童」,只是看到兒子躍躍欲試,而且態度堅決,又跳級又熬夜,就不阻攔。現在望著兒子那張發黃的臉,只有心疼:「今年算了吧,明年再說。」

亞勤不聽:「我就是想試試,失敗了也是一次練習。要是不考,不就等於是考了0分嗎?」

很多年以後,他用更加成熟更加富有邏輯性的語言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你若奮力去爭取成功,也許不會成功,但你若不去爭取,那就一定不會成功。」

他在醫院治療一個月,又在家裡休息了一個月。等到能上學的時候,高考已經開始了。

考試結果比中國科技大學的分數線差10分,儘管如此,還是超過所有人的想像,他可以上山西大學。那也是一所重點大學,而且是太原人心中的聖殿。

周圍一片祝賀聲,但亞勤很不開心。這孩子心中的聖殿在合肥。

媽媽說:「能上山西大學已經很了不起啦。」

亞勤說:「不。」

媽媽又說:「如果你不喜歡去,就在家呆一年也好。」

亞勤還是說:「不。」0000000000

夏天轉眼就要過去了,亞勤還在為他的失敗懊惱。

這一天,老師又來了,再次給他帶來希望:「上一次考試是全國統一高考。你不是想去少年班嗎?那是另外一次考試,馬上也要開始。」

亞勤大喜。

新一輪考試的結果是「一面倒」:語文和政治都很差,但數學卻是滿分再加20分。他不僅把所有考題完成得滴水不漏,還把加試的一道題也做出來了。那是一個平面幾何題,而他是全國考生中唯一解出這道題的人。閱卷的老師們被驚呆了,都說太原出了一個「數學神童」。

「其實這是過高地估計我了。」亞勤後來回憶這件事情的時候笑著說,「這個題正好是我做過的。」

那是考試的前幾天,媽媽不知道從哪裡弄來一本書。書裡有一道競賽題,特別難。亞勤平時總覺得「平面幾何」特別對他的路子,什麼題也難不住他,可這題竟把他難住了。他苦苦想了兩天才找到答案,不料竟在這次考試卷上看到了同樣的題。

「我不比別人聰明,」他後來說,「那個題,如果我沒做過,我在考場上肯定做不出來。沒有人能在那麼短的時間裡做出那個題。」

可是考官不管這個,只管結果。亞勤後來如願以償,進入中國科大少年班,和他在數學考試中的傑出表現有著直接關係。

喜歡就關注,歡迎您的留言評論!知名圈持續為您導航!

相關焦點

  • 你和高手的差距,不在智商,而在於思維模式
    也有很多人認為,自己與高手之間的差的是智商的距離,但實際上,只要換種「思維方式」,你也可以成為一名高手。你們的差距,不在智商,而在於思維模式作者:羽美人【一】多年來,我一直受困於自己的智商和記憶力與高手的差距
  • 差生和尖子生之間的差距,真不在於智商,而在於這些關鍵細節
    如今,「學霸」作為一個自帶光環的群體,成為許多人羨慕的對象。很多家長表示,自己家娃是個學渣,只能「認命」,做父母的智商就不行,孩子也高不到哪兒去,一切都是由智商決定的。認為學習好的孩子一定智商高,學習差的孩子一定智商差,這是家長對學習這件事最深的誤解。
  • 班主任:學霸和學渣之間的差距,不在於智商,家長別不信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用學霸和學渣來形容了,一些家長還會認為,誰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好是因為基因好,智商高,而那些學習成績不是很好的學生則是因為智商沒有別的孩子高而導致的。但是作為學校的班主任,卻發現,學霸和學渣之間的差距,不在於智商,而是在於其它方面,家長看完可別不信。
  •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績好壞,源頭不在於智商,專注力是關鍵!
    吃穿住行家長還可以掌控,唯獨學習是需要孩子自己努力,家長只能通過各種輔導班,來幫助孩子提升成績。可有一些孩子不論上了多少輔導班,換了多少個老師,學習成句卻始終上不去,有些家長認為是孩子的智力不行,天生不是學習的料,於是就放棄了孩子。其實,這是家長的錯誤想法,正常的孩子智商差異不大,甚至可以通過後天培養來提升智商。
  • 孩子未來能否有所成就,不在於智商,四種家庭更易出人才
    通過一系列數據,研究得出一個結論:孩子未來能否有所成就,不在於智商,四種家庭更易出人才,這些家庭的孩子,更可能優秀。 父母高學歷可以證明他智商高,並且知識淵博,這樣的人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法都要優於普通人。
  • 「天才」與普通人的差距不在於智商,而在於思維
    我相信是有的但我也相信大部分人生下來都只是一個普通人但往往有人漸漸變成了「天才」1每次看完《最強大腦》《了不起的孩子》等節目,我都感覺自己的智商被碾壓,更讓我驚訝的是越來越多的小學生、初中生都已經開始展現其強大的思維能力
  • 華羅庚: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很多人都認為或者都聽說過:數學學得好的人,腦子都好使,智商高。誠然,智商高的話會有很大的優勢,但數學我的學習受多方面的影響,即便是所謂的智商平平,也不是沒有機會。就像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所說: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 哈佛女校長:孩子之間的差距,根本不在於智商,而是這個東西
    孩子除了正常上課之外,還會給孩子報一些補習班或者興趣班,增加孩子的技能,縮小和其他優秀孩子之間的差距,讓自己孩子顯得更優秀,甚至還有家長覺得孩子所學的還不夠,會在孩子長大時給孩子調到市裡的學校,認為孩子智商不高差距過大,但是在好的學校,見識多了知道得多了,智商也就提上來了,差距也就縮小了。
  • 8歲男孩智商高達146,「天才」與普通孩子的區別,在於這5點
    斯坦福-比奈量表智商分布:智力商數140以上為非常優秀(天才);120-139為優秀;110-119為中上、聰慧;90-109為中等;80-89為中下;70-79為臨界智能不足;69以下為智力缺陷。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好、智商高,將來能夠成為棟梁之才,但是孩子的成才之路是不好培養的。
  • 人與人最小的差別是智商,最大的差別是堅持!
    在有些事中,無須把自己擺得太低,屬於自己的,都要積極地爭取;在有些人前,不必一而再的容忍,不能讓別人踐踏你的底線。只有挺直了腰板,世界給你的回饋才會多點。最孤獨的不是一個人逛街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而是做什麼都能想到的人,現在已經不在身邊了,連說句話都是奢侈。沒有不合理的目標,只有不合理的期限!不要高估自己一年能做到的,但千萬不要低估自己十年所能完成的!
  • 比愛因斯坦智商高的那個人,結果怎麼樣?
    有關於智商也是近現代才提到桌面上來,可能很多人覺得這樣說不準確,其實也是難怪的,在此之前也不是沒有智商一說,只是以前比較含糊,並沒有確切的數值嗎,更不知道智商高低怎麼衡量,然而到了近代著些問題也是得到了解決,至於究竟是誰發明的,我們這裡也不做過多的解釋,然而,關於智商一旦有了確切的數值,那麼人也就會有一些差別了,畢竟不是所有的人都擁有同樣的智商,很多時候就開始了默默地排名
  • 「上清華」真的只靠智商嗎?
    (東方IC/圖)近日,「考上清華靠的是智商」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某教授對清華500個學生家庭的家庭教育深入調查發現:這些孩子考上清華核心原因不是家庭背景、個人努力程度等,而是他們平均智商在129-131。「考上清華不在於努力,而在於智商。大家要承認個體差別。這樣才能實現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該教授的說法受到了大多數人的質疑。
  • 英一學校32人智商超148 8人智商堪比愛因斯坦
    英一學校32人智商超148 8人智商堪比愛因斯坦 2010-09-23 14:29:00    作者:   來源:浙江在線-錢江晚報   英國《每日郵報》22日報導,英國一所學校的80名學生最近接受了一次集體智商測試,結果顯示竟有32名學生的智商超過了148,達到了加入「門薩頂級智商俱樂部
  • 學霸和普娃最大的差別不是智商,而是時間管理,拒絕孩子假努力
    重要但不緊迫的事情,可以安排在第二,比如閱讀,比如每日單詞積累,把重要又緊迫的事情做好再做這些。如果孩子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不妨讓孩子看看下一天的時間是如何花掉的,按照15-30分鐘的最小時間單元記錄下自己的時間安排。
  • 人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智力是與生俱來的,高天賦的人都是書呆子,這些觀點或許是人們普遍持有的觀點,對於智力這個話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我們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的智商能夠高於130,這或許能夠讓我們認識甚至加入到具有高天賦人群的俱樂部中,那麼這種觀點有沒有真正的研究依據為基礎呢?人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 生命在於運動,長期缺乏運動可能會讓智力下降
    生命在於運動,而現在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做的運動是越來越少,人也越來越懶。出門靠打車,上班辦公室,回家靠沙發,各種各樣的「葛優躺、北京癱」經常出現在生活中,其結果就是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差。
  • 「學渣」和「學霸」的真實差距,不在於智商,老師:家長別不信
    在一些人的眼中,學渣不但會帶壞自家孩子,也根本不是學習這塊料,換句話說,他們認為學渣智商不如學霸高。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逃課去遊戲廳,學習成績墊底,孩子奶奶不知道被老師叫去學校多少回。昨天和我的高中班主任詳談,向她諮詢了關於「學渣」和「學霸」之間的真實差距到底在哪裡,老師根據自己30年的教學經驗,很耐心的幫我分析,其中原因和家長有關係。
  • 別再讓智商「背鍋」,學霸和學渣之間的差距,在於平時的細節
    所以每個人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必須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和辛苦。這就是學霸和學渣之間的差距。平時是那種不讓父母操心,不讓老師操心。肯定會把自己的學習任務好好地完成。這方面問題不用操心非常強。有很多人無法想像學霸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表現呢。其實學霸也就是平時特別的愛思考、愛研究。遇到問題就會這樣的思考。平時不管是遇到什麼的問題自己都會認真的思考。這些需要了解的新知識。所以學霸就是學霸。學到了新的不熟悉的新知識也要自己思考明白,只有自己思考明白了以後做題的時候才不會難做。
  • 孩子智商高低的關鍵在於這2點
    孕吐反應越嚴重,寶寶智商越高,完全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表明我的一個朋友小張整個懷孕期間都非常辛苦,跟她差不多同時間懷孕的另一個朋友,基本過了第三個月之後就不怎麼孕吐,但小張卻一直在持續地孕吐。並且小張在孕期根本聞不了任何油煙的味道,每天吃的本來就少,還不大一會兒就全都吐了出來。
  • 初中數學差別灰心,不是智商不夠,只是方法不對!
    在語數英三科中,要說比較不容易拿高分的,或者說比較容易不及格的可能就是數學了,語文和英語其實都屬於語言類的科目,只需要花的時間和精力足夠多,基本上是不難考高分的,但是數學不一樣,即使花了時間與精力,也不一定能夠考高分,有時甚至都不能夠達到及格,也許經歷了數學的折磨之後,學生們都對數學感到恐懼,甚至不願意再學數學了,在同學們的內心,可能對數學的想法是,再怎麼學也不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