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與普通人的差距不在於智商,而在於思維

2020-12-13 貝巧思教育

有沒有天才?

我相信是有的

但我也相信大部分人生下來都只是一個普通人

但往往有人漸漸變成了「天才」

1

每次看完《最強大腦》《了不起的孩子》等節目,我都感覺自己的智商被碾壓,更讓我驚訝的是越來越多的小學生、初中生都已經開始展現其強大的思維能力,讓我直呼天才。

陳雨奇

5歲的陳雨奇在《了不起的孩子》節目現場,單憑腦力就能在10秒內準確算出10個四位數的加減法,主持人和觀眾連計算器還沒有按完。

5歲的葛韻霖參加《最強大腦》,現場觀眾隨機給出20組三位數字,打亂出現在屏幕上,拿著計算器計算的觀眾連數字都沒看完,葛韻霖已經給出了正確答案。

葛韻霖
饒舜涵

7歲的武漢伢饒舜涵參加2014年的《最強大腦》,在規定時間內記住100種商品和條形碼,觀眾隨機挑出30種商品,饒舜涵只看商品就報出價格,並快速算出商品總價,比電腦掃碼還快。

12歲的孫奕東,以最小年齡的參賽選手身份闖入《最強大腦》12強。孫弈東還掌握中、英、德三種語言,連續包攬陳省身杯、走美杯、華羅庚杯、迎春杯、希望杯等競賽一等獎,目前取得19個一等獎,5個全國冠軍金牌,證書掛起來比人還高。

孫奕東

同樣被折服的還有廣大的家長們

但是也讓大部分父母陷入焦慮,

焦慮在什麼地方呢?

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

於是有家長立志把孩子培養成「最強大腦」的選手,

讓孩子鍛鍊記憶力,每天計算多位數乘除法,可是效果甚微,反而使孩子負擔加重更加牴觸學習。

這些天才的孩子的背後是高智商嗎?

不見得

天才的背後不是超高智商,而是數學思維

2

孫奕東的媽媽說:「我兒子只是普通的孩子,只是比較擅長數學思維,對思考特別感興趣」。孫奕東媽媽發現孩子對數學感興趣後就為她提供各種學習資源,比如數學啟蒙的玩具、金字塔、九連環、數獨等遊戲。

相關調查顯示:經過思維訓練和沒經過思維訓練的孩子差異真的很大。孩子是不懂得主動學習的,所以要依靠家長們的培養和引導。

「孩子就像是海綿,你給他什麼,他就吸收什麼。當然孩子也不是父母的私有品,我們不能有佔有欲。在興趣培養這塊,只給他資源,什麼都讓他試試。小時候學多一點東西,長大了如果有機會再做這件事,會比別人學的快,就好像種種子一樣。」

孩子培養的關鍵時期是什麼時候呢?

最佳時期是0-6歲

專家調查顯示: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是0-6歲,人類在早期成長的階段,大腦的神經元突觸數目是以驚人的速度在增加,在3歲時是一個爆發期,在6歲時到達巔峰,在這段時間內,孩子的學習能力強,對於事物的接受程度極高。

所以在這個時間段進行大腦方面的開發與訓練,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也大有益處。

在《最強大腦》一舉贏得「全球腦王」的楊易也認為:真正數學邏輯思維的培養,是在小學階段。

邏輯思維能力是孩子智力活動能力的核心,也是智力結構的核心,是孩子成才最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

3

人的思維發展總趨勢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即由動作思維發展到形象思維,再依次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要讓孩子更聰明,從小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就變得相當重要。

那除了通過一些簡單的數學啟蒙玩具,還有什麼方法來鍛鍊數學與邏輯思維能力呢?

目前興起的少兒編程也是一個重要的方式。少兒編程是一個偏科技類的學科,無論是對邏輯思維的培養還是綜合能力的提升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因為編程教育的核心就是邏輯思維能力,這種能力可以讓孩子在面對一個複雜的問題時,合理的將大問題一步步分解成小問題,並不斷解決問題;同時通過可視化編程工具,孩子能夠掌握每一個指令的實現方式,及時發現其中的問題並思考解決,觀察指令對象是否有誤,觸發方式是否正確,是否有更加簡單的方式達到目的。

在時代和政策的推動下,貝巧思教育順應家長需求推出少兒編程課程

少兒編程課程教材由總部資深老師根據長期的教學實踐和總結研發

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採用不同的方式啟發引導

AI創意啟蒙——3-6歲

AI智能編程——7-12歲

Python代碼編程——12歲以上

課程不斷更新,結合最新技術,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潛移默化地開發孩子的邏輯思維和數學思維能力

遊戲的趣味性使孩子主動學習,主動思考

貝巧思教育正面向全國招收加盟商

期待您的加入

相關焦點

  • 你和高手的差距,不在智商,而在於思維模式
    【4】從臉上看出貧富貴賤【6】你的微信頭像說明了你的人品在普通人的眼裡,「高手」似乎是個遙不可及的詞。也有很多人認為,自己與高手之間的差的是智商的距離,但實際上,只要換種「思維方式」,你也可以成為一名高手。
  • 華羅庚: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很多人都認為或者都聽說過:數學學得好的人,腦子都好使,智商高。誠然,智商高的話會有很大的優勢,但數學我的學習受多方面的影響,即便是所謂的智商平平,也不是沒有機會。就像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所說: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 差生和尖子生之間的差距,真不在於智商,而在於這些關鍵細節
    很多家長表示,自己家娃是個學渣,只能「認命」,做父母的智商就不行,孩子也高不到哪兒去,一切都是由智商決定的。認為學習好的孩子一定智商高,學習差的孩子一定智商差,這是家長對學習這件事最深的誤解。其實人和人之間智商相差無幾,而且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能用智商衡量學習能力的高低。
  • 8歲男孩智商高達146,「天才」與普通孩子的區別,在於這5點
    斯坦福-比奈量表智商分布:智力商數140以上為非常優秀(天才);120-139為優秀;110-119為中上、聰慧;90-109為中等;80-89為中下;70-79為臨界智能不足;69以下為智力缺陷。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好、智商高,將來能夠成為棟梁之才,但是孩子的成才之路是不好培養的。
  • 人的差別不在於智商,而在於怎樣使用自己的智商
    人的最大差別不在於聰明不聰明,而在於怎樣使用自己的聰明。——張亞勤在法國巴黎的一個國際學術會議上,羅傑斯大學的古魯伯博士說,很多研究都在顯示,天才兒童身上那種神奇的自信心,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來培養出來的。這個結論的潛在邏輯是,所謂「神童」,並不是遺傳變異的結果,而是環境刺激的產物。
  • 哈佛女校長:孩子之間的差距,根本不在於智商,而是這個東西
    孩子除了正常上課之外,還會給孩子報一些補習班或者興趣班,增加孩子的技能,縮小和其他優秀孩子之間的差距,讓自己孩子顯得更優秀,甚至還有家長覺得孩子所學的還不夠,會在孩子長大時給孩子調到市裡的學校,認為孩子智商不高差距過大,但是在好的學校,見識多了知道得多了,智商也就提上來了,差距也就縮小了。
  • 班主任:學霸和學渣之間的差距,不在於智商,家長別不信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用學霸和學渣來形容了,一些家長還會認為,誰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好是因為基因好,智商高,而那些學習成績不是很好的學生則是因為智商沒有別的孩子高而導致的。但是作為學校的班主任,卻發現,學霸和學渣之間的差距,不在於智商,而是在於其它方面,家長看完可別不信。
  • 你和牛人的差距,在於思維模式
    千千萬萬像那個求職女子一樣的普通人都想知道:我與那些成功的牛人之間,差距到底在哪裡?在卡羅爾·德偉克的《終身成長》一書中,我們找到了問題的答案。《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這本書裡告訴我們:你與牛人的差距,就在於思維模式的不同。
  • 別再制止孩子的這4種行為,「天才」和普通人之間的差距在於父母
    還有一種孩子具備超高的智商,他們通常的表現會異於常人。如果父母不善於發掘,很可能會浪費孩子的天賦。但正是因為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才成就了偉人的人生。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小時候常被人說「笨」,因為他記性太差,總是記不住別人說的話。
  •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在於思維模式的不同
    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有什麼區別呢?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第一種區別:如何看待努力?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能力是固定的,是天賦和智商決定的,我們無法改變,只能去證明;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則認為能力是可以改變的,是可以通過學習來培養的。由於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能力是由天賦決定的,所以他們往往對努力帶有偏見,覺得只有能力不足的人才需要努力。
  • 雲和數據學員有話說:聰明在於學習,天才在於積累!
    聰明在於學習,天才在於積累,所謂天才,實際上是依靠學習。王同學是雲和數據JAVA班的一員,他學習java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經過不斷地練習,自己對代碼的掌握才會越來越熟練,就和練英雄一樣,熟練度高的你肯定就玩兒得不差。寫代碼也是,打多了心中才不會慌。在準備階段進行充分的練習,才能在工作中不會抓耳撓腮。在自己打完一段代碼後看到代碼運行成功的一刻,那種愉悅的感覺妙不可言,這種感覺就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 哈佛大學智商測試題:普通人最多會5道,據說全部答對的人是天才
    說起哈佛大學,相信沒有人會不知道。確實,這所名校培養了太多的精英。據可靠數據顯示,截止至2019年10月,這所名校共培養了16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8位美利堅合眾國總統以及大批領域學科帶頭人,是一所名副其實的頂尖高等學府。
  • 天才在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
    —— 鄧小平3、天才在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 華羅庚4、孟子曰:尊賢使能,後傑在位。5、我是孤獨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康德6、奢侈會破壞人們的心靈純質,因為不幸的是,你獲得愈多,就愈貪婪,而且確實總感到不能滿足自己。
  • 「學渣」和「學霸」的真實差距,不在於智商,老師:家長別不信
    在一些人的眼中,學渣不但會帶壞自家孩子,也根本不是學習這塊料,換句話說,他們認為學渣智商不如學霸高。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這類「學渣」逆襲成「學霸」的例子很多,足以看出真實差距並不是智商。昨天和我的高中班主任詳談,向她諮詢了關於「學渣」和「學霸」之間的真實差距到底在哪裡,老師根據自己30年的教學經驗,很耐心的幫我分析,其中原因和家長有關係。
  • 別再讓智商「背鍋」,學霸和學渣之間的差距,在於平時的細節
    差距的確很明顯。大多數的老師、家長、學生都會喜歡這樣的學霸。而這些學霸是我們永遠崇拜的榜樣。但是我們只能看到學霸面前的光鮮亮麗。卻看不到私底下點燈熬油的學習。所以每個人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必須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和辛苦。這就是學霸和學渣之間的差距。
  • 中國天才智商世界排名第二,八歲高考760分,現在甘願淪為普通人
    這名中國天才就是陶哲軒,著名的華裔數學家。這個中國天才智商高達230,而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的智商才有165,得益於如此高的智商,陶哲軒從小就表現出在學習方面的驚人天賦。在2歲的時候,父母就驚奇地發現的陶哲軒對數學有著很高的天分,於是在3歲的時候就把他送進了一所私立學校。
  • 「最強大腦」選手揭秘:「天才」的背後不是智商,而是數學思維
    很多家長都以為裡面的孩子,不是遺傳的智商高,就是天生聰明之類的,要不就是勤加練習。所以很多家長給孩子報各種奧數班啊、補習班啊、智力開發之類的,結果孩子不僅沒提高,還對學習產生了厭煩的情緒,牴觸心理。可是「最強大腦」的秘密,真的就是高智商嗎?
  • 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往往在於思維模式的不同
    同樣在職場打拼,為什麼人與人之間會有如此差距?這裡的核心原因,是因為各自持有不同的思維模式。思維模式,決定人的行為。人的行為,影響最終結果。今天,我想把這份曾經讓我受益無窮的思維模式分享給你。希望這4種思維模式,也能給你的職場生涯帶來更多生機。
  • 數學天才比普通人強在哪裡?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數學天才比普通人強在哪裡」?
  • 聰明在於學習,天才在於積累。和孩子一起做積累吧~
    01 常用的名言、格言、諺語歸類名人名言[惜時篇]一年之際在於春,一日之際在於晨。——蕭繹思念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時間給勤奮者以榮譽,給懶漢以恥辱。——左宗棠讀書不思考,等於吃飯不消化。——波爾克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聰明在於學習,天才在於積累。——列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孔子[品格篇]正義是美德的最高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