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都發現孩子有牴觸上學的情緒,而自己還不知道如何給孩子有效的引導。
對孩子來說,如果有特別的天賦,越早發現越容易把它發展成能力,這對人生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比如有的孩子可能更有人際敏感度,有的孩子可能更有數字敏感度,有的可能在樂感方面更加擅長。
還有一種孩子具備超高的智商,他們通常的表現會異於常人。
如果父母不善於發掘,很可能會浪費孩子的天賦。
許多科學家、發明家小時候都會有一些「怪癖」行為,常常難以被人理解。
但正是因為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才成就了偉人的人生。
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小時候常被人說「笨」,因為他記性太差,總是記不住別人說的話。
大家都認為愛因斯坦長大後一定沒出息,沒想到卻成了聞名世界的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成名後,在一次採訪中回答了關於自己記憶力差的問題。
原來在他的認知裡,並不是記憶力差,而是根本不想記他認為沒有用的東西,比如書本上的知識或別人說的話。
他會控制自己把注意力放在研究上,不被外界幹擾。
這種超凡的掌控力成就了他偉人的行為。
像愛因斯坦這種記憶力差的孩子,大部分父母可能都會認為他「不夠聰明」。
往往因為這種偏見,錯過了培養「天才」的機會。
其實,智商高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通常都會表現出一些「怪癖」,父母要細細觀察,別傻傻扼殺了「天才」。
1.愛玩遊戲,愛搞惡作劇
小孩子生來好動,仿佛精力無限。
比如有的孩子每天搭七個小時樂高積木不知疲憊,還有的孩子能在蹦床上蹦六個小時不願意下來。
大人們都不禁感慨:為什麼他們都不覺得累的?
遊戲讓孩子精力得到釋放與鍛鍊。
運動能使大腦處於最初的啟動或放鬆狀態,想像力會從各種思維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變得更加機敏,更富於創造力。
還有一些孩子不僅愛玩遊戲,甚至愛惡作劇。
比如,把家裡的醬油、汽水、芥末、風油精攪拌一起倒在醬油瓶,吃飯時看著大人的怪異表情而幸災樂禍……
假如你的孩子也愛「調皮搗蛋」,在面對這些在可容忍範圍內的惡作劇時,其實無需過多責備。
調查顯示愛搞惡作劇的孩子富有創造力和想像力,日後孩子的發展可能性更大。
孩子惡作劇並非什麼都不用想從天而降的,他需要「設計」出一個方案來,然後動腦筋,這程度絕不遜於做家庭作業。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好的。
惡作劇也能增強孩子的創新能力,因為這些行為就是孩子超越了父母所界定的範圍所做的,而這些便是孩子創新能力的發展。
2.嘮嘮叨叨,話很多
有的孩子整天嘰嘰喳喳,像個「小話嘮」。
甚至上課時喜歡找同桌、前後桌講話聊天,影響老師上課、同學學習,讓老師和家長都特別頭疼。
但是孩子話多,意味著他思維敏捷,邏輯性強,語言組織能力強,天生外向、樂觀,更容易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沒有良好的自制力,暫時無法控制住自己說話的欲望,所以才會像小喜鵲一樣,嘰嘰喳喳說個不停。
因此,面對話多的孩子,希望家長不要太生氣地罵他、打他,這樣可能會「抹殺」孩子語言表達的天賦。
3.喜歡模仿別人
有些小孩在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會模仿父母的動作,比如點頭、搖頭、打電話的姿勢 ;
長大一點,時常調皮地學父母說話,越是不讓學,越是覺得有趣,咯咯笑著;
到了一定階段,喜歡玩過家家遊戲,模仿媽媽炒菜的樣子。
前陣子,因為13歲男孩「鍾美美」因為模仿「老師」一夜成名甚至受到了100萬的籤約。
編劇史航評論道:「這孩子以一己之力,把我一腳踹回了少年時代。」
其實,模仿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
特別是0-6歲階段的孩子,大腦正處於活躍的黃金時期,模仿和吸收能力十分驚人,很容易就可以模仿父母的行為。
模仿得越逼真,孩子的智商也越高。模仿的頻率越高,發育也越好。
愛模仿的孩子是聰明的體現,模仿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和適應,有利於孩子理解他人情感。
所以父母一定要把握好這個關鍵期,對孩子的模仿行為加以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
4.常常盯著某處發呆
有的家長發現自家孩子喜歡一個人坐在房間裡發呆,就經常擔心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或者是在浪費時間。
但其實,研究發現:
讓孩子適當感覺無聊,學會發呆,會讓孩子更有創造性,身心也更健康。
這是因為:人的大腦總處在不斷運動的狀態中,孩子發呆不代表他沒有在思考。
孩子發呆,也許是在積蓄自己的能量,也許是在細細體會自己的感受,也許是在感知身體的某一部分或某種變化,也許是在獨自處理某些情緒……
不管哪一種,都是孩子在給自己一個創造新刺激、發現新途徑的機會,從而審視過往獲得新發現。
尤其是當他們長時間盯著一個事物,往往是常人忽略和注意不到的事物時,可能是正在解決好奇的問題,這是學習理解能力的一種表現。
因此,家長應該理解孩子,了解孩子個性、氣質特色,順其自然,讓他們的天性得以發展,創造適合他們自由成長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