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別管家中誰帶娃,這4種行為要停止,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2020-12-19 家有淘氣鬼開課了

孩子從小的行為習慣可以看出他們今後的成就,所以很多家長都十分重視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為了教育好一個孩子,父母應該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如果孩子從小教育不好,父母再怎麼努力,孩子長大了也糾正不了他們的壞習慣。

李玫瑾:別管家中誰帶娃,這4種行為要停止,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有些父母沒有在應該教育的時候進行教育,而是在不應該教育的時候開始管教。」

其實這是大多數家庭都存在的一個問題,尤其是年輕的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平時都是非常寵愛孩子的,面對孩子的一些小毛病,沒有及時去糾正,等孩子長大了,在想要去糾正,這時候就已經晚了。

所以,不管家裡是誰在照顧寶寶,都要停止孩子下面四個行為,不然不僅會讓大人累而且不利於寶寶的成長

不管家中誰帶娃,以下四種行為都要立即制止,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1、父母「安排」一切

現在的父母都是年輕人,不願意讓孩子受一點累,也不讓孩子感覺到一點委屈。所以,在孩子上小學的時候,他們會每天幫孩子穿衣服,穿鞋,洗臉等。這些都是父母來親自為孩子做。其實父母太寵孩子,一直幫孩子做一些他們自己也能做到的事情。

這樣不是在幫助他們,反而傷害了他們,這將使他們失去鍛鍊自己的機會,這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極其不利。所以,父母只需要看著孩子做自己能夠做的事情,在一旁引導孩子就行了,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非常重要。

2、追著寶寶餵

吃飯是孩子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可以讓孩子從中獲取身體所需的營養,讓孩子的身體發育更好。食物作為兒童的營養來源之一,與兒童的生長發育有著很大的關係。事實上,很多家長都在納悶,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吃飯那麼省心,我家的孩子吃飯就要哄。

父母長期追著孩子餵飯,可能會使孩子營養不良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在追著勸孩子吃飯時,在來來回回的過程當中,食物就已經涼了,肯定會讓孩子吃下去不舒服,而且還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也給孩子製造了一種錯覺,孩子會想「吃飯不關我的事,我只要玩就行了,到了吃飯的時候,父母自然會來餵自己。」

孩子三歲開始,就應該開始學習自己吃東西了。讓孩子養成自己吃飯的好習慣,既鍛鍊了孩子的注意力,又能夠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去做

3、把孩子留在家裡

玩是孩子的天性,有些家長不明白這個道理,或者因為覺得孩子還小,不想帶孩子出去玩,也不放心孩子自己跑出去玩。他們整天把孩子放在家裡,讓他們自己玩。其實父母這樣做是不對的。

孩子長時間呆在家裡,就失去了探索的機會,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孩子最終可能會變得膽小,不敢解決問題。此外,還會讓孩子失去與同齡人交流的機會變得內向,讓孩子以後在任何地方都不敢說話。

4、在孩子哭鬧中妥協

現在的孩子遇到問題或者想買東西的時候,都會用孩子常見的方式,就是哭。所以,面對孩子的哭鬧,父母應該妥協還是立場堅定?比如,孩子在商場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想買,家長不允許,孩子馬上就會在商場哭鬧。有些父母可能看見孩子哭,會心疼,或者覺得這麼多人看著不太好,所以就答應給孩子買。

家長這樣的做法其實是不對的,這樣只會放任孩子更加的無理取鬧。在未來的日子裡,只要孩子想要什麼,就會用撒潑哭鬧來解決。當孩子用這種方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長大了就會形成一種不正確的觀念,對孩子的未來影響很大。

對孩子來說,培養良好的習慣非常重要。父母除了要檢討自己的行為,確定自己平時沒有給孩子傳遞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而且還要用閱讀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孩子3-6歲時,養成一種習慣是很容易的,所以父母要抓住這個時期。繪本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另一種方式,效果會事半功倍。

選擇一本好書不僅可以讓孩子愛上閱讀,還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裡推薦一套兒童繪本—— 《寶寶行為習慣情緒管理繪本》,一共有40冊,可以有效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並且教會他們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有校園篇、交往篇、家庭篇、公眾篇四個主要習慣的主題,從不同方面讓孩子們學會在生活中和人際中的生活習慣。

家庭篇:讓孩子學會禮貌用語,在和長輩交談的時候,懂得尊重。

公眾篇:教育孩子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規則。公共活動中保持良好的禮貌,不大聲喧譁,學會謙讓,尊重他人。

交往篇:讓孩子學會和小朋友交流,幫助孩子認識新的朋友,能夠學會處理好和新朋友之間的小矛盾。

校園篇:幫助孩子初步學習就餐禮儀、尊重幼兒園老師、與同學和諧相處等。

本書全套40冊僅需89元,每本不過2塊多錢,卻可以幫助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做有教養,懂禮貌的小朋友,何樂而不為呢?

未來你的孩子是什麼樣子,由現在的你說的算!感興趣的家長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哦~

經常讓孩子閱讀這樣的書籍,還能讓孩子懂得尊重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相關焦點

  • 別管家中誰帶娃,這些行為要停止,不僅大人累,也不利於孩子成長
    別管家中誰帶娃,這些行為要停止,不僅大人累,也不利於孩子成長中國有句古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育兒也一樣,它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如果早期的家庭教育失敗了,那後面無論做什麼都難以挽回。如果這些行為長期存在,不僅大人會變得很累,還會導致孩子養成許多壞毛病,對孩子後天的性格發展和健康成長造成不利影響。每個孩子都要長成獨當一面的大人,只願在他人生中最需要引導的那一段時間裡,父母始終秉持著燭光,用自己的行動為他引路。
  • 別管誰帶娃,這些行為要停止,不僅大人累也不利於孩子成長
    李玫瑾教授之前在節目中說過一句話,和這個觀點很相似:「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如果這些行為長期存在,不僅大人會變得很累,還會導致孩子養成許多壞毛病,對孩子後天的性格發展和健康成長造成不利影響。每個孩子都要長成獨當一面的大人,只願在他人生中最需要引導的那一段時間裡,父母始終秉持著燭光,用自己的行動為他引路。
  • 不管家裡誰帶孩子,這些行為都要喊停,大人累不說還不利於娃成長
    這是當下社會最常見的兩種家庭現狀,不管是哪一種,都會產生不少的矛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也會出現分歧,其實不管家裡誰帶孩子,大家都該體諒,多包容,但是這些行為都要喊停。兩歲的孩子每天吃飯都是兩個老人圍著轉,一個負責餵飯,一個負責逗樂,看似和諧的畫面,卻讓我們倆十分反對,因為這是對孩子不利的行為,但似乎老人不以為然。
  • 別管家裡誰帶娃,要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這四種壞行為要立即停止
    別管家裡誰帶娃,要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這四種壞行為要立即停止培根曾說:&34;我們在帶娃的時候,雖然沒必要那麼過於小心翼翼,但在一些原則性的問題上,我們是不能犯錯誤的。我們的有些行為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情緒發展,而且對孩子未來整體綜合素質的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特別是以下四種行為,如果我們有,那麼一定要立即停止。千萬不要拖延或者是等待。一些行為一旦形成習慣,我們和孩子都會對其產生雙向依賴性,這樣是很難糾正的。
  • 別管家裡誰帶娃,這3種行為要停止,不僅大人累也不利於孩子成長
    就正如我國著名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所說:「有些父母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瞎管。」良好的性格要從小培養這其實是我國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犯的一個錯誤,在孩子小的時候,心疼孩子或者認為孩子還小,調皮一點很正常,對孩子的各種行為都寵著、慣著。
  • 別管家裡誰帶娃,這些行為要停下,不僅大人累,對孩子成長也不利
    這就導致了很多現在家庭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小時候的很多問題沒有及時的得到糾正,長大後,想糾正都已經沒有辦法了。很多不好的行為是伴隨著孩子一生的,有時候,我們照顧孩子,不僅僅大人累的要命,孩子也不開心,這樣的情況,往往會對孩子的成長也不利。
  • 這些行為快停下!不利於孩子成長
    現在家庭中大多只有一個孩子,所以無論是父母還是老人都想要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和教育。這些行為快停下!不利於孩子成長!由於家長們的成長環境不同,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或多或少都著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年輕的父母和老一輩人不可避免的會發生分歧。
  • 不論家中誰帶娃,這些行為要制止,不僅大人累,也不利於孩子成長
    現在中國很多家庭都是這樣,在孩子小時候出現一些行為不當的時候,大多家長不僅不糾正反而說孩子還小,不懂事,等長大了就好了,殊不知這些小毛病、小錯誤如果不及時糾正,長大後會變得更加惡劣,很難挽回。李玫瑾教授說過類似的觀點:有的家長在孩子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管。
  • 不管家裡誰帶孩子,這些行為都要喊停,不僅大人累還不利於娃成長
    不管是大人親自照顧還是老人代為看管,都免不了會出現以下幾種行為,既會讓大人特別累而且還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餵孩子吃飯孩子還小的時候,自己不會吃飯,所以大人就會追著餵孩子吃飯。這樣的行為既會讓家長很累,也不利於孩子獨立性和責任感的培養。
  • 老人這幾種「假帶娃」行為,會傷害到孩子,父母們要及時阻止
    ,但是也要觀察一下老人帶的好不好,特別是有「假帶娃」的情況,一定要知道,及時阻止為好,因為假帶娃行為會傷害到孩子,別不知道。老人這幾種「假帶娃」行為,會傷害到孩子,父母們要及時阻止!快看看。另外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更沒有幫助,因為打牌的時候,一個人只會全身心的投入到牌面上,根本沒有心思去管孩子,更不用說語言上的交流了,這種帶娃行為就是假帶娃,一定好處也沒有,孩子父母要知道,如果你家老人這麼帶娃,一定要阻止。
  •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娃有這4種「難帶」表現,家長應該高興
    這段時間一直有一個話題很火,「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父母都想知道這是不是真的,畢竟自家寶寶是真的難帶,屬於那種「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類型,今天婷婷就帶各位父母一起看看,是不是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就曾在一次講座中說過有關孩子難帶聰明的問題當時我有幸經朋友介紹聽過那次講座,李玫瑾教授指出,小時候難帶的孩子,確實在某些方面能力比被人更強!
  • 家裡「再窮」也別斷太早,李玫瑾提醒:這4樣東西傷害娃大腦發育
    家裡「再窮」也別斷太早,李玫瑾提醒:這4樣東西傷害娃大腦發育李玫瑾教授,1977年就讀於人民大學哲學系,82年開始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任教,研究犯罪心理學。在研究犯罪心理學的過程中,李教授發現成年人的很多行為都和早年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娃有這4種「難帶」表現,家長應該高興
    中國公安部門兒童心理學專家李玫瑾,就曾在一次講座中說過有關孩子難帶聰明的問題當時我有幸經朋友介紹聽過那次講座,李玫瑾教授指出,小時候難帶的孩子,確實在某些方面能力比被人更強!娃有這4種「難帶」表現,說明你家娃很聰明,家長應該高興1、喜歡拆東西、亂扔東西人人家裡都有一個淘氣的娃,但喜歡拆東西、亂扔東西的娃卻在少數,這類娃只要是自己用手碰到的東西,趁家長不注意就會拆散架(拆不開就往地上摔),家裡有這樣一個
  • 李玫瑾建議:如果孩子6歲前出現這4種行為,父母該打就要打
    建議:如果孩子6歲前出現這4種行為,父母該打就要打在心理學的範疇上認為,一個人在18歲之前分為6個時期,1歲以內為乳兒期;2-3歲之間為嬰兒期;4-5歲之間為幼兒期;6-11歲為學齡初期;12-15歲為少年期;16-18歲為青年初期,每個孩子到了不同的年齡段都會發生改變,雖然都是一點點長大
  • 李玫瑾:孩子如果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很難改正
    文/晨媽育兒一個新生兒的降生都會給一個家庭帶來幸福感和喜悅感,但是隨著孩子慢慢的成長,家長們要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多,這其中最讓家長掛心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最大的願望就是孩子可以健康快樂的長大,希望孩子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可以擁有光明的未來。而這些,都離不開父母良好的教育。
  • 條件再難,這3樣東西也別太早給孩子「斷」,不利於娃成長發育
    在家休養了半年,公司給她批的產假也結束了,她就把母親接來幫忙帶孩子。可最近一段時間,星星發現好長時間沒買奶粉了,之前一周要買一桶,現在都半個月了,奶粉也沒見少。詢問母親後得知了原因。原來母親覺得自己掙錢不容易,想幫忙省錢,所以給孩子吃的奶粉量特別少,還經常用粥糊代替。弄清原因後,星星告訴母親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再窮再難也不能給孩子斷了糧,必須改正。
  • 李玫瑾建議:孩子「該打就要打!」,發現娃有這三個行為,別慣著
    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孩子在六歲之內有兩個臺階, 第一個臺階叫情感撫養,第二個臺階叫性格培養。情感撫養是0到3歲,性格培養是3到6歲。這兩個臺階都是人一生墊底的。也就是說,父母教育孩子最好的時間段是在6歲之前。
  • 李玫瑾: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時別慣著,該打就打,否則以後難改正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時,父母們千萬別慣著,該打就打,不然長大後很難改正。李玫瑾: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時別慣著,該打就打,否則以後難改正如果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那麼孩子長大後很有可能會受到別人的討厭和欺負。孩子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很難融入他人,這對他們的未來影響很大。
  • 孩子越聰明就越難帶?李玫瑾:有這3種表現的娃,家長就偷著樂吧
    每當寶媽們聚在一起的時候,談論最多的無非就是自家娃了。時常都能聽到寶媽們在吐槽自己的孩子「太難帶「了,與其他寶媽相比起來,自己有多麼的不容易。特別是孩子到了某個年齡曾段的時候,總喜歡耍點小聰明,讓不少寶媽感嘆道:真是娃越聰明,越難帶啊!
  • 娃上下學由誰接送?小事情背後隱藏孩子成長大秘密,父母別輕視
    生活在21世紀的孩子,備受家中父母、老人恩寵。長輩會儘量滿足娃提出的要求,只要在能力範圍內,毫不吝嗇支出。這一代家長眼中,孩子至上。但娃長大後,終歸要離開父母去學校讀書,那孩子上學誰接送呢?這讓無數家長犯了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