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小的行為習慣可以看出他們今後的成就,所以很多家長都十分重視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為了教育好一個孩子,父母應該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如果孩子從小教育不好,父母再怎麼努力,孩子長大了也糾正不了他們的壞習慣。
李玫瑾:別管家中誰帶娃,這4種行為要停止,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有些父母沒有在應該教育的時候進行教育,而是在不應該教育的時候開始管教。」
其實這是大多數家庭都存在的一個問題,尤其是年輕的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平時都是非常寵愛孩子的,面對孩子的一些小毛病,沒有及時去糾正,等孩子長大了,在想要去糾正,這時候就已經晚了。
所以,不管家裡是誰在照顧寶寶,都要停止孩子下面四個行為,不然不僅會讓大人累,而且不利於寶寶的成長。
不管家中誰帶娃,以下四種行為都要立即制止,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1、父母「安排」一切
現在的父母都是年輕人,不願意讓孩子受一點累,也不讓孩子感覺到一點委屈。所以,在孩子上小學的時候,他們會每天幫孩子穿衣服,穿鞋,洗臉等。這些都是父母來親自為孩子做。其實父母太寵孩子,一直幫孩子做一些他們自己也能做到的事情。
這樣不是在幫助他們,反而傷害了他們,這將使他們失去鍛鍊自己的機會,這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極其不利。所以,父母只需要看著孩子做自己能夠做的事情,在一旁引導孩子就行了,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非常重要。
2、追著寶寶餵飯
吃飯是孩子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可以讓孩子從中獲取身體所需的營養,讓孩子的身體發育更好。食物作為兒童的營養來源之一,與兒童的生長發育有著很大的關係。事實上,很多家長都在納悶,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吃飯那麼省心,我家的孩子吃飯就要哄。
父母長期追著孩子餵飯,可能會使孩子營養不良,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在追著勸孩子吃飯時,在來來回回的過程當中,食物就已經涼了,肯定會讓孩子吃下去不舒服,而且還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也給孩子製造了一種錯覺,孩子會想「吃飯不關我的事,我只要玩就行了,到了吃飯的時候,父母自然會來餵自己。」
孩子三歲開始,就應該開始學習自己吃東西了。讓孩子養成自己吃飯的好習慣,既鍛鍊了孩子的注意力,又能夠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去做。
3、把孩子留在家裡
玩是孩子的天性,有些家長不明白這個道理,或者因為覺得孩子還小,不想帶孩子出去玩,也不放心孩子自己跑出去玩。他們整天把孩子放在家裡,讓他們自己玩。其實父母這樣做是不對的。
孩子長時間呆在家裡,就失去了探索的機會,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孩子最終可能會變得膽小,不敢解決問題。此外,還會讓孩子失去與同齡人交流的機會,變得內向,讓孩子以後在任何地方都不敢說話。
4、在孩子哭鬧中妥協
現在的孩子遇到問題或者想買東西的時候,都會用孩子常見的方式,就是哭。所以,面對孩子的哭鬧,父母應該妥協還是立場堅定?比如,孩子在商場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想買,家長不允許,孩子馬上就會在商場哭鬧。有些父母可能看見孩子哭,會心疼,或者覺得這麼多人看著不太好,所以就答應給孩子買。
家長這樣的做法其實是不對的,這樣只會放任孩子更加的無理取鬧。在未來的日子裡,只要孩子想要什麼,就會用撒潑哭鬧來解決。當孩子用這種方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長大了就會形成一種不正確的觀念,對孩子的未來影響很大。
對孩子來說,培養良好的習慣非常重要。父母除了要檢討自己的行為,確定自己平時沒有給孩子傳遞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而且還要用閱讀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孩子3-6歲時,養成一種習慣是很容易的,所以父母要抓住這個時期。繪本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另一種方式,效果會事半功倍。
選擇一本好書不僅可以讓孩子愛上閱讀,還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裡推薦一套兒童繪本—— 《寶寶行為習慣情緒管理繪本》,一共有40冊,可以有效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並且教會他們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有校園篇、交往篇、家庭篇、公眾篇四個主要習慣的主題,從不同方面讓孩子們學會在生活中和人際中的生活習慣。
家庭篇:讓孩子學會禮貌用語,在和長輩交談的時候,懂得尊重。
公眾篇:教育孩子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規則。公共活動中保持良好的禮貌,不大聲喧譁,學會謙讓,尊重他人。
交往篇:讓孩子學會和小朋友交流,幫助孩子認識新的朋友,能夠學會處理好和新朋友之間的小矛盾。
校園篇:幫助孩子初步學習就餐禮儀、尊重幼兒園老師、與同學和諧相處等。
本書全套40冊僅需89元,每本不過2塊多錢,卻可以幫助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做有教養,懂禮貌的小朋友,何樂而不為呢?
未來你的孩子是什麼樣子,由現在的你說的算!感興趣的家長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哦~
經常讓孩子閱讀這樣的書籍,還能讓孩子懂得尊重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