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電視上看知名人物對於「旅行」和「旅遊」的解讀,這兩個詞大致意思是一樣的,並且在多種場合使用,但是他說旅遊就是跟著一個團,一群人去一個地方停留一下看看,然後急匆匆去往下一站;旅行是那種根據自己規劃,遵從內心的遊玩。以上只是這個人的單獨見解,其實我是有反駁的,他說的旅遊不是旅遊,那是跟團遊。
對我來說,這兩個詞沒有什麼差別,旅遊並不比旅行這個詞低檔次,就好比很多人用慣了一些成語就覺得這些成語是陳詞濫調從而不屑於用或者看不慣使用這些成語的人,認真想想,這些成語之所以流傳千古,一定是被大眾接受並認可,怎樣在一些人眼中就是陳詞濫調呢?那麼,我相信這些人的內心是沒有涵養的。
其實對於這些詞語認知不比太過糾結,因為當初創造這些詞語是用來更好的交流,而我們不管是旅遊還是旅行,都是去往一個地方,發現生活的美好,既然旅遊的宗旨不變,那麼我們只用遵照這些宗旨就好了。
也看到過一些問題,比方說:我們旅遊的意義是什麼?談起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小孩子說是為了發現好玩的、好吃的;成年人說是去看各個地方的不同風景,感受不同地方的習俗;而老年人會說看看不同地方的生活,確實,在人生的不同年齡段,我們對旅遊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觀念,但是其作用都是積極的,所以正是這份積極的能量,我們才熱愛旅行,這也就是旅行的意義:為了更好地生活。
那麼,多久來一場旅行最合適?
這個問題也要因人而異,畢竟人是不同的,對於旅行的態度也是截然不同。不過,對於喜歡旅行的人來說,在經濟允許的範圍內,越多越好,可以選擇窮遊,窮遊依舊可以看世界,感受美好生活,但是記著儘量不要借錢遊,因為作為一個成年人,要有成年人的責任和義務,在做事情還是考慮事情的時候,要對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朋友們負責,這就是生活,而旅行只是一種美好生活的方式,如果為了這種美好放棄很多,就背離了美好生活的本質。
可能很多人會持反對意見,認為這完全是我的主觀看法,但是沒有經濟為基礎的旅行,難道就不是與美好生活背道而馳?
最後,旅遊應該去哪些地方呢?
認真想了一下,還是那句:越多越好,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去的地方多了,見識的多了,總會有那麼一個地方,有一群人,有一種態度,吸引著你,使你不自主學習這些,然後你會留戀這裡,懷念並成為一種美好。心中有所留戀,那麼你就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