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工作忙,5歲娃放學自己回家被拐:騙子常用的手段有三種

2020-08-09 Doris媽媽說育兒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Doris媽媽說育兒」。

父母最大的心願,是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但是,最近幾年,孩子被拐賣的事件頻繁發生,特別是在暑假期間,幾乎每天都能在社交媒體或者相關平臺,看到類似孩子走丟的消息發生,這些事情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以及痛不欲生的父母。

根據官方數據統計,之前有媒體稱「中國每年20萬兒童被拐賣」實則是謠言,隨著我國法制建設和網際網路機制的完善,越來越多的孩子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被找回,最近幾年兒童被誘拐的案例不到4000起,找回率為98%左右。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數據也是很可怕的,值得家長和父母密切關注。

歸根結底,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孩子被拐賣呢?其實通過以下案例,不難看出這些原因。

1. 沒有給到孩子保護

前段時間,在河北某縣發生了一則被拐事件,5歲的小男孩從幼兒園放學後,在回家的路上,被人拐走,目前家屬已經報警,正在等待後續的事件進展。根據小男孩的媽媽回憶:「當時自己由於工作忙,就聯繫老師,讓孩子放學直接回到家中。」當時並沒有覺得,孩子放學會出問題,畢竟這條路上熟人很多。

但是,等到晚上還沒有孩子的消息,這讓家人很著急,孩子的奶奶當場氣暈過去,不省人事,隨即家長開始四處尋找,聯繫了幼兒園老師之後,經查實孩子確實放學後直接回家了。最終,家長選擇了報警處理,在警方的協助下,看到孩子在街道處,被陌生人帶走了。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到,如果家長沒有給到孩子保護和關注,那麼,不法分子就有機可乘,他們正是利用孩子孤身一人,不識好壞的前提,乘虛而入,實施犯罪。

2. 家長要時刻看守

6月18日,家住三亞的劉先生正在屋內忙事情,4歲的兒子在家門口玩耍,不一會突然聽見孩子的哭聲,劉先生感到遲疑,覺得孩子可能是摔倒了,隨即沒有放在心上,依然做著自己的事情。但是,劉先生心裡有種不祥的預感,跑出去之後,發現一個騎摩託車的人抱起兒子快速離開。

劉先生本能的大喊大叫,試圖引起周圍人的注意,但是對方騎著摩託車,速度很快,一時間劉先生感到崩潰和無奈,立刻開始報警求助。經過嚴密的審查和探索中,警方最後在垃圾箱附近找到了劉先生的兒子,這才避免了悲劇的發生。

在面對年齡比較小的孩子,家長最好不要離開孩子的視線,如果非要在屋子外面玩,首先把大門鎖住,以防孩子被壞人搶走。

3. 有預謀的作案

時隔13年,小偉終於和自己的親生父母團聚,這讓浙江打工的父母感到十分驚訝和高興,一家人抱在一起放聲哭泣,這或許就是親情本來的面貌。在2007年,小偉的父母在晉江打工,遇到了「熱情好客」的女鄰居,平時在這位知心大姐的幫助下,作為外來打工人員,小偉的父母感到十分激動。

那個時候的小偉只有7個月,在一次打工回家後,夫妻倆再也沒有找到小偉,也沒有找到熱情的女鄰居。確定兒子被拐賣後,夫妻二人除了報警之外,這些年一直在尋找,這一找就是13年,每天除了打工,就是張貼尋人啟事來找自己的孩子,好在孩子最終還是回來了。

這樣的事情,其實是有計劃、有預謀的,看似是「熱情熱心」的鄰居,實則是不法分子為了與受害人拉近距離和關係,而表演出的人設,目的是為了把孩子拐走。

生活中,拐賣孩子的騙子類型很多,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信息的便利給了人們的生活增加了豐富的趣味,這也讓騙子的誘拐技術得到提升,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利用家長和孩子的心理特點,實施自己的罪惡手段,因此家長務必採取相應的措施,並且給孩子做好引導教育,防止被騙子騙走。騙子常用的手段有:

①,和孩子套近乎:比如常見的,看到孩子孤身一人,便開始用糖果和玩具進行誘騙,尋求孩子的幫助,隨即把孩子帶到人少的地方,實施侵害。當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應該果斷拒絕,並且走到熟悉的大人跟前或者告知父母,不要被壞人所迷惑。

②,偽裝「熟人」:騙子看到孩子在學校或者路邊時,會自稱自己是「媽媽的朋友、爸爸的同事」之類的,從而讓孩子信以為真,最後把孩子拐賣。碰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可以讓對方說出自己家庭的信息,或者聯繫父母進行確認,實在不行,就是不要輕易相信對方的話。

③,挑逗和誘惑:騙子會編造一些孩子們喜歡的東西進行誘惑,讓孩子上當受騙,比如有個好玩的地方,裡面有很多零食和玩具,誰要和我去呢?遇到這種情況,孩子的應對措施很簡單,就是說:「我把爸爸媽媽叫上一起去」,從而嚇跑對方。

除了要知道騙子的拐騙手段外,家長平時對孩子的培養也是很有必要的,畢竟家庭教育決定了孩子的成長方向,家長對孩子有意識的培養和引導,有利於提高孩子的防範意識,減少孩子出現被拐賣的現象。

培養孩子的防拐意識。

1,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

在孩子放學和休息時間,家長可以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親戚朋友和家人,同時明白世界上有壞人的存在,學會明辨是非,也可以通過一些視頻或者影視劇片段,提高孩子對於生活和環境的認知。

2,塑造孩子的防騙意識

為什麼有的孩子很容易被三言兩語帶走?實際上,是孩子不知道這件事情的後果,他們的防騙意識不強烈,所以很容易被拐賣。因此,家長在平時需要塑造孩子的防騙意識,讓孩子明白「防人之心不可無」,時刻保持警惕和危機意識,遇到事情不要慌張,及時求助。

3,言傳身教的引導培養

家長對於孩子的關注和關愛也是等同的重要,此外,還需要言傳身教的培養,在平時可以模擬演練一些經典的防騙片段,提高孩子的舒適度和意識,讓孩子潛移默化的知道自己需要防騙,以及如何防騙,這樣才能確保孩子的安全。

每一個孩子,都是家庭的活力和陽光,守護孩子的成長,不僅僅需要衣食住行,更需要家長的關愛和培養,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兒童被拐賣事件的發生,從而使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你覺得關於防止兒童被拐賣,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做好防範呢?如果有任何不同的意見和想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可以一起進行探討和交流。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國慶出遊,如何防止寶寶被拐?
    國慶節很多人都會帶娃出門玩,可是熱門景點人山人海,寶寶還小,如果獨處,就很容易被人販子盯上。如何才能保證寶寶的安全,防止被拐呢?以下這份防拐指南請收好。以下是騙子常用的招數及應對措施,請教給孩子,讓孩子提高警惕。伎倆一:假冒熟人  不少家長會教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因此人販子會把自己「包裝」成熟人來騙孩子。他們一般這樣騙:「小朋友,我是你媽媽的朋友,她臨時有事不能來接你了,讓我帶你回去。」
  • 「睡衣媽媽」校門口接娃放學,網友:方便了自己,傷了孩子自尊
    前段時間,小明就因為媽媽著裝不好看,而跟媽媽鬧彆扭。平時小明上下學接送都是由奶奶完成的,但是前兩天奶奶外出了,就由媽媽來接小明。其實,得知是媽媽接他放學的時候,小明還是很開心的,但是放學看到媽媽的那一刻他哭了。那天放學的時候,鈴聲一響小明便跑到了學校門口。但看到媽媽的時候,小明卻說:「媽媽你以後不要穿著睡衣來接我了」。
  • 四川8歲男童被拐6年後終回家 期間住豬圈睡狗窩
    6年前,南充西充縣一名8歲男童在放學回家路上,被人販子拐走。4年前,男童擺脫人販子的控制獨自謀生,住過豬圈,睡過狗窩。昨日下午,這名男童終於回到久別的家鄉。    晴天霹靂:    兒子放學路上被拐走「小朋友你要回家了呀?你家住哪裡,叔叔送你。」
  • 「睡衣媽媽」接娃放學火了,不顧孩子抗議拒改變:我有穿衣自由
    "睡衣媽媽"接娃放學火了,不顧孩子抗議拒改變:我有穿衣自由方女士是一個不拘小節的寶媽,有一次她早上在家忙家務,忙了兩個小時覺得實在是太累了,看了看時鐘還沒到時間接孩子放學,於是就閉眼休息一會。沒想到這一休息方女士就睡著了,醒來時已經到了放學時間。她急急忙忙地跑去學校接娃,連睡衣都沒有換。
  • 公安部18年大案告破,被拐當事人回家
    傳到我這裡是第5代了。4歲的兒子對姐姐說想回家,姐姐當時也才6歲,還沒有安全意識,就讓弟弟自己回家了,她留在那裡繼續玩。只要哪裡有被拐孩子的消息,他們馬上出發,能去的地方無論多遠都去找他責怪妻子沒有把兒子看好,夫妻之間幾乎不再有交流。
  • 6歲被拐,15年沒忘家的模樣,21歲與父母相見卻如陌生人
    那一天,放學回家的路上,他被一個男人用糖果騙上了車,他看著車子駛出了村子,想喊想叫,那個男人告訴他,他們都帶了刀,他再喊叫,就殺了他。小小的郭志勝害怕極了,他只能緊緊閉住嘴巴,絕望的看著越來越遠的家。之後,郭志勝被帶到東莞,被一戶人家收養。
  • 開學後,讓家長更崩潰的不是送娃上學,而是放學後帶回家的作業
    娃突然蹦出來一句:「這個不行,有氣泡!」我眼睛都直了!校園內,小朋友們哭著喊著要媽媽,要回家。老師剛安頓好一個,又哭了另一個。於是,你就看到了如下場景:媽媽,我要媽媽,媽媽你別走。白天把娃送走,放學後,他又帶著作業回來了!給娃輔導作業,可是一場曠日持久戰。
  • 幼兒園接娃放學,有「3忌」「3要」,家長牢記
    本以為,娃上了幼兒園,爸媽就可以放心地去「尋找自由」了,安心工作,努力賺錢,每天把娃交給老師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卻沒想到,在接娃的時候,也有好多問題需要注意,就連接娃回家的路上,也有父母的工作要做,做了爸媽後,真是有操不完的心哪!
  • 這種媽媽接娃放學,影響自己形象不說還很傷孩子的自尊,願你不是
    可有些女性,在有了娃之後,徹底自我放棄,美其名曰:一切為了孩子。但是否想過,孩子真的需要媽媽做這樣的「犧牲」嗎?一個不修邊幅的媽媽,真的能帶出一個優秀的寶寶嗎?寶媽穿睡衣接娃放學遭拒絕,寶媽:我穿衣服還要被你管?
  • 「我不想回去了」4歲女兒被人販子拐走,13年後找回卻拒絕回家
    曾在網上看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位海南的付先生夫妻二人因為粗心大意導致4歲的女兒被人販子拐走,原因是,付先生的家和女兒上幼兒園的學校距離很近只有500米左右,兩夫妻有一天商量著一起出去買菜,於是就讓女兒獨自去上學。
  • 幼兒園老師「最討厭」的三種接娃家長,家長不自知,對娃傷害不小
    上幼兒園的娃太小,回家路上再近也是車多人多,上學放學接送也是必不可少的。不過很多家長在接送孩子放學的時候,一些「小習慣」容易不受老師待見。很多寶媽都覺得孩子上幼兒園以後,每天只要管好接送就行了,別的交給老師就好,不用「全天候」照顧寶寶,輕鬆了很多。
  • 幼兒園老師:能不能按時接你的孩子放學?你工作忙,可我也有事啊
    都說這屆父母太難當,總是有操不完的心。不管家裡是一個,還是兩個孩子,每天不是正在操心,就是在準備操心的路上。要說父母最操心孩子的事,非孩子的學習莫屬了。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到最後大學畢業工作,三歲到二十幾歲長達十幾年的歷程,讓父母空了錢包不說,也白了不少頭。上學孩子很辛苦壓力大,孩子們殊不知父母更是操碎心。
  • 我的媽媽不叫「餵」 女子幫被拐35年的布依族母親回家
    她疼愛1歲半的外孫諾諾,餵孩子吃飯時會說,「快吃飯,吃飽飯了,我們去坐飛機,去祖父那裡。」偶爾到大街上碰到鄰居,就拉著別人一遍遍重複,「上次坐飛機回的那邊(指老家貴州),今年等過年蒸完饃饃,還要回去過年。」  ——被拐離家35年,即使找回親人,她的執念仍在。
  • 曬娃想過娃的感受嗎 10歲女童吐槽被逼拍照發朋友圈
    網上曬娃,怕是除了曬吃之外最流行的「常規動作」了。然而,曬娃的人們,你們想過娃的感受嗎?不要以為孩子小好欺負,這不,不久前就有10歲的樂山小姑娘小桃跳出來反對了。網上曬娃,一方面涉及孩子的隱私問題,而更嚴重的是,曬娃會將孩子的具體信息、行蹤和隱私完全暴露,可能招來不法分子,將孩子置於險境。據《成都商報》今年10歲的小桃是樂山市區某小學五年級學生。
  • 接娃放學,爸爸和媽媽有什麼區別?被爸爸的腦迴路驚豔了
    提到接娃放學,現在很多家庭都是媽媽接或老人接,寶爸們工作繁忙,接孩子的機會少的可憐接娃放學時,爸爸和媽媽有什麼區別?爸爸腦迴路新奇,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啊。,對「哪天在哪個門,幾點接」都清清楚楚,沒看到孩子,也會及時給老師聯繫;爸爸接孩子放學,晴天還好,視野寬闊總能找到孩子,遇到下雨天可以到教室接孩子,那完蛋了,本班教室和社團教室啥啥分不清楚,爸爸滿校園跑了個遍,中途還讓寶媽跟老師聯繫(為什麼自己不聯繫,我也不知道)……最後發現孩子在校門警衛室門口等著。
  • 爸爸接娃放學去晚了,三胞胎女兒扔書包表示不滿,門衛大爺很搶眼
    都說女兒是父母的小棉襖,小李不但有小棉襖,而且還是三件。沒錯,小李的妻子生的是三胞胎,而且都是女孩,別人家有一個孩子都要出動全家老少一起來照顧,何況小李家有三個。所以這兩年是忙壞了自己的媽媽和丈母娘,終於今年孩子2歲半了,小李和妻子決定早點把三個孩子送幼兒園,既可以讓老人休息休息,也讓孩子去幼兒園學學規矩。
  • 發誓絕不雞娃的我,周末還是變得比狗還要忙
    可要知道,管它素雞葷雞,我當年是一個發誓絕對不雞娃的家長, 可現如今,周末還是變得比狗還要忙。 周五放學已經五點,我們先不回家,在學校吃完飯,參加學校的英語培優班。 周日,同樣一天的硬核語數外,下午帶點吃的接娃放學,就要火急火燎趕鋼琴課,唯一可以放空的時間,只有睡前一個小時。孩子忙得腳不沾地,媽媽還愁得百爪撓心。
  • 三種接娃放學的行為,容易引起老師反感,家長還是儘可能避免
    作為幼兒園老師的小於坦言稱:這三種接孩子放學的行為,其實很容易影響的娃成長,家長還是儘可能的避免吧!這三種接娃放學的錯誤行為,容易引起老師的反感家長的一些行為表現,如果只考慮到了自己,未照顧到別人,往往會帶來不好的效果。
  • 女兒被拐5年後終於回家,街坊都來賀喜,父親卻悄悄回屋報了警
    案例中的女兒是五年前走失的,走失的時候孩子才四歲。臨近年關,父親帶孩子上街購置年貨,不過轉身付錢的功夫付完錢身後的女兒就不見了。倆夫妻從女兒走丟的那條街開始找,逢人就問有沒有看見一個穿棉襖梳小辮的女孩,大家都說沒看到,結果令夫妻倆大失所望。
  • 當心被拐
    8月23日,雲南永勝,群眾報警稱麗江3歲男孩被坐白色車女子抱走,當地警方開展堵卡查緝工作。事發時奶奶去追牛了,6歲姐姐追上去拉開車門被推開。據永勝警方通報,被抱走的孩子上身穿白底黃色橫向條紋衣服,下身穿白色燈芯絨褲子。警方最新回應表示已組織專班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