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臺灣預售新成屋中介比例達一成 為7年新高

2020-12-22 搜狐網

  中新網11月26日電 根據臺灣信義房屋最新成交調查,預售新成屋中介比例達一成,創七年新高,因投資客逐步淡出房地產市場,積極釋出手上對象的結果,消費者議價空間變大。

  據臺灣《中華日報》報導,根據信義房屋的統計,投資客比例自2002年起逐年攀升,至2006年底達到最高峰31.2%,但自2007年投資客淡出房地產市場轉往股市。

以臺北市為例,今年前三季成交對象投資比例已降至23.41%,臺北縣亦自2006年的30.75%減為22.95%。

  吳銘鴻指出,在投資客逐步淡出房地產市場的同時,目前市場上值得選擇的房地產標的,質量均較過去明顯增加,如果消費者想買新房子,或是想舊換新,這時候換屋反倒是不錯的時機點。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店頭成交的預售及新成屋產品比例有上升的趨勢,但成交價格,仍呈現持續上揚趨勢。

  以2007年1~10月份的成交資料來看,臺北市房仲業所成交的預售及一年內新成屋產品部分,成交價格為每坪44.14萬元(新臺幣,下同),五年以上的中古屋部份,亦有每坪33.76萬元表現。與中古屋的價格相比,自2004年以來,均維持在1.3倍左右,顯示雖然流通到房仲店頭的新房子變多了,但並未影響到整體成交價格走勢。

  吳銘鴻認為,由於今年房地產市場呈現穩定發展態勢,雖然成交量有些許下滑,但減少的部分實際上以投資客居多,自住需求買盤的支撐仍在,使得目前房價走勢仍顯穩健。

  相較於中古屋及新成屋,消費者往往有個迷思,亦即買預售屋的負擔較輕,因購買時所需支付的頭期款較少,僅需支付定金、籤約金及開工款,約佔總價款的12%~15%,並於完工交屋時支付尾款,其餘工程期款可依契約規定來按施工期程繳納或並同尾款支付。

  但信義房屋也提醒,由於預售屋的房貸,須等到建物取得使用執照並交屋後才能核貸,這通常是兩、三年之後的事了,預售時建商所承諾的貸款成數,可能會因經濟環境的變化而有所轉變,這是消費者在購買預售屋時所需注意到的一項風險。

相關焦點

  • 北臺灣首季預售新屋漲多跌少
    據住展雜誌今(16)日公布的最新調查,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以來,沒打趴房價!北臺灣第1季預售新屋漲多跌少。調查指出,北臺灣今年Q1新成屋、預售屋成交行情,呈現紅通通的好光景。    其中,臺北市、桃園市與新竹房價,全面上揚。臺北市Q1房價為85.1萬(新臺幣,下同)/坪,年漲幅約0.6%。
  • 2018年臺灣稅收2.38萬億元新臺幣達新高
    中新社臺北2月20日電 臺灣行政當局財政主管部門20日表示,受景氣回溫、上市櫃公司發放股利增加等因素影響,2018年臺灣稅收達2.38萬億元(新臺幣,下同),為歷年新高。綜合中央社、《經濟日報》等臺灣媒體報導,2018年全年臺灣稅收實徵2.38萬億元,同比增長6%,超出預算數897億元,達成率103.9%。該主管部門財政統計通報指出,去年臺灣經濟穩定增長,民間消費增溫,上半年股市交易較2017年同期活絡,且上市櫃公司獲利增加,對營業稅等也有相當程度挹注,由此帶動全年稅收增長。
  • 臺灣買房問答系列之六都買舊不如買新臺中新舊建案價差逾3成
    【網路地產王/綜合報導】根據數字科技旗下的「591新建案」統計,六都都有新案比中古屋便宜的行政區,其中臺中市北區新舊案價差超過3成,成為最有感的讓利區域冠軍,另外桃園龍潭、新北八裡、臺南善化均超過2成,新北新店、臺中大裡亦超過1成。
  • 報告顯示臺灣民眾在臺北購房需要29年不吃喝
    【環球網綜合報導】根據住展雜誌發的最新「購屋痛苦指數」市調報告顯示,臺北市的購屋痛苦指數達28.8,再創新高,而新北市的購屋痛苦指數則為13.5,顯示臺北市的購屋痛苦指數整整比新北市多了1倍以上,令在臺北市購屋的民眾苦不堪言。
  • 新生兒起名多樣性達歷史新高 「新複姓」成潮流
    新生兒起名多樣性達歷史新高 「新複姓」成潮流 原標題:   那個超過30萬人叫「張偉」的時代,已經漸行漸遠。但到了2018年,名字集中度降幅達到30%。這個降幅意味著2018年新生兒的起名多樣性達到歷史新高,意味著對名字求新求變、追求更多元化的表達,越來越為新時代的父母所推崇。」主導該報告大數據分析的起名通創始人陳俊說。
  • 臺灣房市在逐漸回溫,2、3房型仍是主流
    根據住展雜誌24日公布最新統計,今年臺灣雙北、桃園、新竹等地新成屋、預售屋建案房型比例仍以2、3房為大宗,其中新北、桃園與新竹地方的2、3房比例均逾8成以上,新北市佔比更逼近9成,臺北市2、3 房房比例相對雖較低,但仍達約7成左右。
  • 全國年快遞量首超800億 四通一達等成網購商品流通主力軍
    全國年快遞量首超800億 四通一達等成網購商品流通主力軍 2020-12-23 11:02:47由四通一達等民營快遞構成的中國快遞服務,已經成為服務製造業、農產品上行等領域的「第二條高鐵網絡」。  快遞業務量增速強勁的背後,是居民網購消費的強勁。2020年前11個月,全國網上零售額已超10.5萬億元,佔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1萬億元的比例為29.9%。電商購物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例已接近三成。
  • 臺灣第二波預售屋稽查啟動,只為讓民眾買「放心房」
    為遏阻炒房歪風,臺灣相關部門於10月31日會同行政院消保處及地方行政部門,發動第1波聯合稽查預售屋建案,日前共發現14個建案有使用紅單情形,目前已全部移請財政部進行後續稅務稽查,而後內政部又於26日再加入公平交易委員會,無預警進行第2波預售屋聯合稽查作業,嚴查違規行為,以導正市場交易秩序。
  • 經濟停滯房價猛跌 臺灣地產業出現「冷秋」
    臺灣《中國時報》27日報導稱,據臺灣房屋中介業統計,今年1至9月全臺房價平均跌幅5%至8%,臺北市大安區與信義區豪宅跌幅逾8%,部分案件跌幅更高達15%,全臺6都房市交易量年減近20%,雙北市(臺北、新北)交易量慘跌22.7%,量縮價跌。
  • 臺灣2020年對大陸出口創歷年新高
    新華社臺北1月8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臺當局財政事務主管部門8日公布,2020年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額達1514.52億美元,創歷年新高,同比增長14.6%,佔臺灣總出口額的43.9%。大陸(含香港)穩居臺灣地區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順差來源地。
  • 美國樓市降溫的又一信號:11月新屋銷售環比大跌11%至五個月新低
    一項美國住宅房地產市場的領先指標顯示,11月約佔美國樓市一成的新屋銷售連續三個月降溫,與成屋銷售數據走弱一致,美國樓市此前一直是支撐疫情後經濟復甦的亮點。此前,8月最初的101.1萬戶數據曾創2006年9月以來的十四年新高,也是2006年9月以來新屋銷售經季調後的年率首次超過100萬。在經歷了3月和4月的深跌後,該數據在5月至8月連漲了四個月,其中5月至7月環比均實現了雙位數百分比漲幅,並重回疫情前的高位水平。
  • 臺灣:貨櫃屋成網紅「打卡」地標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雲林縣麥寮鄉「噢麥樂貨櫃市集」把貨櫃直立起來,打造成風車造型吸引遊人(資料圖片)說起貨櫃的再利用,許多上了年紀的臺灣人往往持負面印象:比如農田附近的工作間,道路旁的水果攤和檳榔店
  • 臺灣一周侃:不滿意度達7成 蔡英文依然「活在夢裡」
    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表示,我們一直講,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臺灣問題純屬中國的內政,這和朝韓問題的性質是截然不同的。而且大家也看到,從2008年到2016年,兩岸雙方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基礎上,在兩岸雙方和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背景下,實際上兩岸在2015年11月7日已經實現了兩岸領導人的歷史性會晤。
  • 臺灣8月現房市熱 臺南高雄房屋轉移數創14年同期新高
    中新社臺北9月1日電 據臺灣《經濟日報》報導,臺北、臺中、臺南、桃園、高雄五市8月房屋轉移數15992
  • 臺灣再增4例境外輸入病例 本周確診已達18例創7個月新高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 中國臺灣網11月7日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地區流行疫情指揮中心6日公布,島內新增4例境外輸入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本周截至昨天已累計18例確診案例,創下7個月來新高。 臺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新增的確診個案為案571至574,其中3人為印尼籍女性,搭乘同一班機赴臺工作,皆在檢疫期滿前採檢才被檢出陽性。
  • 臺灣最新統計:大學教師持續高齡化
    中新社臺北4月12日電 臺灣當局教育事務主管部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各級學校教師年齡為50歲以上的比率持續上升,其中以大專院校高齡教師比率最高,2019學年已達58.8%,佔比達近11年來新高。據中時電子報、聯合報等臺灣媒體12日報導,2019學年臺灣各級學校專任教師29.7萬人,年增2073人;幼兒園教師5.4萬人,年增2450人。小學和初中教師數量因實行新課綱的需求而增加,高中及大專院校教師數量則持續減少,分別年減1.5%及1.4%。
  • 兩岸關係緊張,臺灣8月對大陸出口卻創10年新高
    臺當局財政主管部門7日公布8月臺灣海關進出口貿易初步統計,8月出口311.7億美元,刷新曆年單月新高紀錄,並首度突破300億美元大關,年增8.3%,幅度為2018年7月以來最高(排除農曆春節)。臺灣出口到中國大陸(含香港)的貨品佔總出口的46.4%為10年新高,年增率22.86%。顯示兩岸關係惡化,但臺灣對大陸的出口貿易仍在攀升中。
  • 臺灣五大都會區房價所得比7.08倍 成難以承受之重
    中國臺灣網3月29日消息 綜合臺灣媒體報導,根據最新統計,臺灣五大都會區的房價所得比為7.08倍,臺北市則為9.06倍,雖然尚未突破去年第四季的最高點,但仍遠遠超過國際認定「嚴重難以負擔」的門坎5.1倍。
  • 新年新氣象:低總價小宅成為2021臺灣房市主流
    2020年疫情擾亂,沒想到房價不僅不受影響,還漲聲響起,根據臺灣房屋集團統計小宅交易結果顯示,桃園2房的平均總價在760萬元,自2013年第一季起,創下31季以來新高點;1房產品
  • 臺灣逾三成年輕人入不敷出 超八成人無力買房
    據島內求職網調查結果顯示,臺灣年輕一輩的上班族有14.5%自認生活痛苦指數達100分,平均落在67.3分;同時,有35%入不敷出,8成1無力購屋,而這群薪貧族,目前承擔的經濟壓力指數平均為65.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