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研究團隊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氧化物晶體方面取得系列重要...

2020-12-11 中國教育在線

  線性和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是重要的光電信息功能材料,是光電子技術特別是雷射技術的重要物質基礎,是高新技術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在納米、醫藥、生物、精密製造、光通訊等高新技術領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隨著紫外雷射應用需求(< 400 nm)的快速增長,研創適用於紫外波段的光學晶體是當前化學材料領域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學術前沿和研究熱點。但是傳統的無機金屬氧化物雙折射晶體(如YVO4,方解石(CaCO3)等)由於紫外光透過率低等原因,嚴重製約了這些晶態材料在紫外雷射領域中的應用。因此,探索合成雙折射率大的紫外光學晶態材料仍然是一個極富挑戰的難題。

  同濟大學張弛教授與中科院北京理化技術研究所和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合作,以經典的無機π共軛硝酸鹽為合成模板,通過等價氧陰離子取代策略,構建了一例紫外吸收截止邊短、帶隙寬、雙折射率大、且同時具有強倍頻效應的複合型二元氧陰離子晶體材料Sc(IO3)2(NO3)。日前,相關成果以「Giant Optical Anisotropy in the UV-Transparent 2D Nonlinear Optical Material Sc(IO3)2(NO3)」為題發表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國《應用化學》)(2020, doi/10.1002/anie.202012456)上。

  複合型二元氧陰離子晶體結構在光學各向異性和倍頻效應兩種光學響應中有獨特的優勢。首先,在稀土硝酸鹽中引入含孤對電子氧陰離子[IO3]−基團,提高了材料整體的光學各向異性。其次,[IO3]−和[NO3]−兩種氧陰離子基團在二維層狀結構中採用對齊排列方式,增大了層內鍵合和層間相互作用的差異,賦予材料相比於傳統單一氧陰離子無機金屬氧化物增益的光學各向異性和倍頻效應。同時,密度泛函理論模擬計算表明Sc(IO3)2(NO3)大的線性光學和非線性光學響應源自於二維層狀結構中[IO3]−和[NO3]−基團的協同效應。作者通過實空間原子切割方法進一步證明了雙折射率的增益主要來源於含孤對電子的氧陰離子[IO3]−基團,而強的倍頻效應則主要源自於π共軛[NO3]−基團。最終,該複合型二元氧陰離子晶體Sc(IO3)2(NO3)表現出短的紫外吸收截止邊(298 nm),寬的光學帶隙(4.15 eV),大的雙折射率(0.348@546 nm),該雙折射率值在目前已報導的無機金屬氧化物晶體中為最大值;Sc(IO3)2(NO3) 同時具有強的倍頻效應(4.0 × KDP),是一例性能優異的紫外雙功能晶體材料。該工作為探索紫外波段下大雙折射晶體材料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策略。

  近期,該研究團隊在複合型含氧酸鹽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的研製方面也取得系列進展。他們先後報導了系列高效複合型含氧酸鹽二階非線性光學晶態材料的製備及其性能,包括:發現了六方氧化鎢構型亞硒酸鹽倍頻晶體實現相位匹配的機制(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20, 32(16), 6906-6915, Front Cover(主封面文章)),運用單齒陰離子部分取代策略製備寬帶隙,強倍頻稀土亞硒酸鹽晶體(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20, 32(7), 3043-3053),採用水熱法創製了高雷射損傷閾值中紅外碘酸鹽倍頻晶體(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9, 31(24), 10100-10108),設計製備的系列新型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性能均優於之前文獻報導的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

  上述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教育部創新團隊、教育部-國家外專局高校引智計劃和上海市教委科創計劃重點項目等支持,吳超博士是系列工作的第一作者,張弛教授為系列論文的通訊作者,同濟大學黃智鵬教授和Mark G. Humphrey教授部分參與了系列創新研究工作。

相關焦點

  • 張弛教授研究團隊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氧化物晶體方面取得系列重要...
    張弛教授研究團隊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氧化物晶體方面取得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成果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
  • 稀土新聞|同濟大學研製出含稀土的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
    近期,同濟大學張弛教授與中科院北京理化技術研究所和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合作,以經典的無機π共軛硝酸鹽為合成模板,通過等價氧陰離子取代策略,構建了一類紫外吸收截止邊短、帶隙寬、雙折射率大、且同時具有強倍頻效應的複合型二元氧陰離子晶體材料Sc(IO3)2(NO3)。
  • 【無機】具有強面內各向異性的二維無機雙分子晶體用於二階非線性光學
    提及二維分子晶體,人們會自然而然的想到以紅熒烯、C8-BTBT等為代表的二維有機分子晶體。2019年,華中科技大學的翟天佑團隊和史丹福大學的崔屹團隊合作首次提出並成功製備了二維無機分子晶體Sb2O3,將二維分子晶體的研究從有機領域拓展到了無機領域。那麼,有沒有可能在無機範圍內,使得兩種性質迥異的無機分子在空間有序堆垛從而獲得一種二維無機雙分子晶體呢?
  • 上海光機所非線性光學頻率轉換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上海光機所高功率雷射物理聯合實驗室朱健強研究員、劉德安研究員研究團隊在非線性光學頻率轉換相關技術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提出並實驗驗證了新一類相位匹配方法——電壓調諧相位匹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17年1月27日出版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Phys. Rev.
  • 福建物構所磷屬紅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紅外非線性光學晶體能夠通過頻率轉換作用,產生中紅外可調諧雷射。目前,紅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應用主要有硫鎵銀、硒鎵銀和磷鍺鋅,但是由於其存在的缺陷,已不能滿足運用需要。因此,急需探索性能更優異的中紅外非線性光學材料。
  • 二維磁性材料非線性光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據觀察者網從復旦大學物理系獲悉,近年來,二維磁性材料在國際上成為備受關注的研究熱點。它們能將自發磁化保持到單原胞層厚度,為人們理解和調控低維磁性提供了新的研究平臺,也為二維磁性與自旋電子學器件的研發開闢了新的方向,在新型光電器件、自旋電子學器件等方面有著重要應用價值。
  • 自然-光子學:非線性光學晶體中光的自旋-軌道角動量級聯效應
    其實,圓偏振光與均勻晶體相互作用時,非線性光學過程包含了豐富的自旋-軌道角動量相互作用機制。例如,在線性光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和非線性倍頻過程的綜合影響下,基頻光可以在傳統非線性晶體中同時產生具有四種角動量態的倍頻光。
  • 上海光機所等在ADP晶體缺陷誘導雷射損傷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在ADP晶體缺陷誘導雷射損傷行為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光譜測試及在線散射測試等手段發現這三種類型的損傷「前驅體」均為一系列缺陷的集合。此研究為ADP晶體以及其他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抗雷射損傷特性的認知及研究提供重要思路及參考。  相關工作得到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XDB160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874369、 U1831211)的支持。
  • 南京大學研究成果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南京大學研究組就採用晶體生長條紋技術生長出具有周期電疇結構的鈮酸鋰晶體, 研製出一維光學超晶格(非線性光子晶體), 實驗驗證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布洛姆勃根的準相位匹配原理,產生重要的國際影響, 開啟了一維非線性光子晶體在雷射變頻、量子光源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 張勇:在光學前沿離創新更進一步
    讀博期間,他在導師祝世寧教授的指導下開展了多個非線性光學重要研究課題,相關博士論文還獲得了2008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和南京市自然科學論文一等獎。博士畢業後,他仍然專注在非線性光學領域研究。2010年,在美國阿肯色大學肖敏教授課題組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兩年後,張勇又回到了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任教,與團隊一起投身於非線性光學研究前沿。
  • 高性能非線性光學材料
    x[2、x(3)分別為二階及三階非線性極化率張量,它們以及更高階非線性極化率張量x」是表徵光與物質非線性相互作用的基本參數。由於過去人們得到的光源太弱,以至二階、三階等非線性光學效應處於測量靈敏度以下,而無法被發現1。隨著雷射技術的發展和可調諧雷射器的出現,非線性光學器件發展迅速,雷射倍頻、混頻、參量振蕩與放大;電光調製、偏轉、Q開關和光折變器件等相繼出現。
  • 同濟曹國鑫課題組在二維材料力學性能表徵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同濟曹國鑫課題組在二維材料力學性能表徵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   時間:2019-04-04  瀏覽:
  • 合肥研究院在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在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的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具體表現在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及其光學性質研究方面,相關成果相繼發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Scientific Reports,
  • 福建物構所極化快速翻轉鐵電晶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鐵電體是一類重要的極性光電功能材料,表現出豐富的非線性光學、壓電、熱釋電、鐵電和光伏等性能,其本質特徵是自發極化在外電場作用下發生反轉。近年來,鐵電分子化合物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逐漸發展為傳統無機鐵電陶瓷的一類重要補充材料。
  • 非線性光學- 2015 OL 仿真Metasurface中的光學雙穩
    除了上述的宏觀材料模型以外,對於薄膜材料或疇結構材料的仿真,我們需要用到微磁學(如業內oommf軟體,基於有限差分)的知識,而對於更微觀的情況,我們就需要用到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密度泛函DFT)等方法來進行晶體原胞結構的計算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移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劉俊明老師課題組,劉老師Ising是模數哥非常仰慕的老師,為人幽默而風趣。
  • 復旦大學製備首個石墨烯三階非線性效應電光器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吳施偉課題組實現了石墨烯中三階非線性效應的電學調控並揭示了其機理。
  • Kagome光纖超快非線性光學研究進展
    ,KGF彌補了幾乎所有目前常見光纖在超快非線性光學應用方面的不足,是光纖光學領域的一大重要突破,更為高功率超短脈衝產生帶來新的途徑和希望。本文將以KGF在超快光纖非線性光學領域應用為主題,通過調研近幾年國際上在該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分別介紹了該光纖在光學變頻、SC 譜產生、脈衝壓縮等非線性領域的技術背景及重要應用。
  • 西安光機所前沿光子學理論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基於新型雷射場結構的光場調控是當前光學與光子學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光場調控主要分為線性調控(如調控色散和衍射、角動量、自旋軌道耦合)和非線性調控(調控介質的非線性特性,如非線性光子晶體)兩種手段。  近期,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阿秒科學技術研究方向副研究員曾建華團隊在前沿光子學的線性和非線性調控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Photonics、Optics Letters、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
  • Light | 鈮酸鋰單晶薄膜在集成光學領域的應用
    特別是商業化LiNbO3單晶薄膜(LNOI)技術的實現,使LNOI成為集成光學領域中的研究熱點,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目前研究比較多的有磷化銦、矽(SOI)、氮化矽和鈮酸鋰等四大光子基質材料。由於鈮酸鋰同時具有優秀的電光性能和二階非線性變頻性能,使其成為一種非常有競爭力的集成光學材料。尤其是鈮酸鋰單晶薄膜(LNOI)製備技術的突破以及鈮酸鋰刻蝕技術的發展,已經引發了集成光學領域的一次革命。
  • 物理所研究發現碳化矽晶體的新效應
    中紅外波段雷射在分子光譜、氣體探測、環境保護、醫學、雷射通訊、紅外遙感及光電對抗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非線性光學頻率變換是目前獲得中紅外雷射的有效途徑。常用的中紅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硫化物及硒化物等)受到低雷射損傷閾值(<0.1 GW/cm2)的限制,不能夠滿足當今對大功率中紅外雷射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