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家長在還在剛出生的時候,便立志自己能做一個慈愛、溫柔的長輩,許多媽媽們甚至幻想自己能成為一個慈母。
然而,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尤其在2、3歲的時候,以往的聽話逐漸消失,而是變成了仿佛精力無限,每天都能從早持續玩到晚上也毫不停歇的「搗蛋鬼」。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家長們便慢慢地失去了耐心與溫柔,開始對孩子嚴厲呵斥。
其實,孩子許多看似比同齡人顯得調皮搗蛋的行為,往往是他比同齡人聰明的表現。正如近幾年倍受熱捧的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所說:「越難帶的孩子,反而是最聰明的!」
同事小劉有一個3歲的兒子,據小劉平常跟我們的抱怨看來,她兒子非常喜愛「拆家」。也就是小劉或者家人剛把玩具收拾好,她兒子很快又能將玩具弄得亂七八糟,像一些機器人、玩具車等也經常被拆得七零八落。
還有就是小劉的兒子從上幼兒園起,每次放學後,都能看到他的衣服是全班最髒的。從小劉的這些抱怨可以看出,她的兒子確實是一個令家長非常頭疼的孩子。
然而上個周末,小劉到公司加班的時候,順便把兒子也帶來了公司。令我們大家沒想到的是,她兒子並沒有像她說的那麼調皮,反而很乖巧。
當小劉跟他說:「這是媽媽工作的地方,你不可以吵鬧哦。」她兒子便全程沒有任何吵鬧,安安靜靜的等媽媽下班,看到我們還非常有禮貌的打招呼,完全不怕陌生人。
小劉後來跟我們總結,覺得應該是因為她兒子知道胡鬧需要分場合,在家時可以放肆的玩鬧,在外面便能聽從大人的話,不會太過於放開。
相信不少家長聚在一起時,話題大多是吐槽自家孩子有多麼的難帶與淘氣,似乎什麼都想玩,什麼都相碰。
為了保證孩子的安全,家長只能時刻盯著孩子。想必大多數家長都希望自家孩子能與其他孩子一樣,乖巧懂事,安靜一點吧?
殊不知,小時候越頑皮、難帶的孩子,長大後反而越聰明。李玫瑾教授就曾舉例了3種在家長眼中十分難帶的孩子所表現的行為舉止,預言他們長大後會變得很聰明!
孩子3歲前有這些表現,家長偷著樂吧,比同齡人聰明一倍!
1、家中的「破壞王」
孩子喜歡「搞破壞」的能力從1歲之後便開始表現出來了,只是不同的孩子擁有的「破壞力」不一樣而已。
有些孩子能對玩具、家電等產生非常濃厚的興趣,並且時常能在短短的時間內便對許多物品完成了拆分,家裡的玩具通常都被拆得七零八落。
當家裡的孩子成為了令家長頭疼的「破壞王」,先不用急於制止或者直接糾正,其實這是孩子擁有很強的動手能力以及思維邏輯的表現。
如果家長害怕孩子受傷或者心疼比較昂貴的玩具,不如耐心告知孩子,下次如果想要拆分,可以徵詢家長的意見或者邀請家長一起進行。這樣既能保證孩子的安全、拆分的玩具,也能培養彼此的關係。
2、喜歡與家長頂嘴
可能很多家長對於孩子喜歡頂嘴,平常家長只說了一句,孩子能頂回十句的做法十分惱怒,甚至覺得孩子不尊敬長輩,沒有禮貌。其實,這也可能是孩子頭腦聰明、擁有強大的邏輯思維、思想活躍的表現。
家長們不妨耐心與孩子對話,鼓勵他們表現自己,勇敢的說出自己的觀點與想法。這樣既能促進彼此用心的交流,也能更好地了解孩子,找到與孩子溝通的有效途徑。同時,也能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
當然,也要告知孩子,要懂得彼此尊重,在別人說話的時候,應耐心聽完之後,再表達自己的看法,培養孩子的教養與情商。
3、精力旺盛,完全停不下來
英國的埃克斯特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發現,對於精力旺盛,喜歡運動的孩子,他們腦內的海馬體突起變得很發達,而這個領域主要管理著學習、記憶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說它越發達,孩子就越聰明。
可能很多家長對於精力太旺盛,每天都能從早跑動到晚上的孩子十分頭疼,畢竟帶他們太耗費體力。但是,如果這是孩子的大腦變得更聰明的方式,那麼家長的這份辛苦便是一種甜蜜吧?
美國的耶魯大學曾對4000名0至8歲的孩子的大腦進行掃描,得出的結果是當孩子還處於0歲時,他們大腦的重量大約為320克,遠不到成人的25%。但孩子到3歲之後,大腦的重量可以達到1270克,已經是成人的90%了。
可見孩子在0至3歲之間,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因而把握好這個黃金時期,不要因為孩子表現出來的調皮搗蛋而阻礙了孩子的大腦發育,充分利用這段寶貴的時間,通過科學的教育方式,培養孩子,是每一位家長都必須重視的事情!
你家孩子有沒有比同齡人調皮的表現呢?你是如何看待的?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