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方面最高的學術稱號,每兩年評選一次,能夠當上院士是很多人畢生的夢想,我國院士大概有四成分布在高校,院士的多少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實力。不過,大概是從2000年開始,國內高校興起了一股「雙聘院士」、「共享院士」之風,一些高校在官網上寫著有十幾位甚至幾十位院士,實際上大部分都是兼職的,全職的沒幾個,水分非常大。
今天,我就拋開官網公布的數據,深究每位院士的工作單位,只統計檔案在本單位的院士。由於工作量非常大,統計了39所985高校的全職院士,如下表所示:
以上統計數據截止時間是2020年1月2日,有些院士工作單位有爭議就沒算。通過以上表格,我們可以發現:
一、清華北大全職院士數量碾壓其他高校
清華北大全職院士的數量分別是79位和60位,對其他高校的優勢是碾壓式的,排在第三的復旦大學也才30位全職院士,差距成倍數,一位院士可能代表一個強勢學科,可想而知,清華北大在國內的優勢是多大。
具體來看,清華的院士主要分布在工科和理科,而北大的院士主要分布在理科和醫學,並且兩校的資深院士和非資深院士的比例非常健康,幾乎是一半對一半,說明了兩校既有傳統的沉澱,又有新人的傳承,強勢學科沒有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
二、哈工大全職院士數量進入前十
作為C9聯盟高校,哈工大全職院士數量為24位,排在全國高校的第8位,排名跟學校的綜合實力基本吻合。哈工大的院士全部都在工科,主要分布在力學、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機械工程、信息科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等這個幾個學科。
不過,哈工大資深(年齡大的)院士較多,並且集中在工科,基礎學科理科方面的院士一個都沒有,好在2019年新增的院士中,哈工大有3位當選,最大的才58歲,對哈工大院士年齡結構有所改善。
三、人大的全職院士數量為0
中國人民大學的全職院士數量為0,與民大一起排在39所985高校的末席。很多人要說了,人大一文科院校,院士是理工科、醫學方面的,人大沒有院士那不是很正常嗎?除了文科,人大還有理科,理科可是出院士比較多的地方啊。
為了彌補人大沒有院士的遺憾,人大的前任校長紀寶成想出了一招,他在2009年再次啟用了人社科領域一級教授的評選制度,並且自封為人大第一批一級教授。一級教授一般是相關學科的泰鬥級人物,是人文社科領域最高學術稱號,相當於「院士」,大家熟悉的著名學者黃達、吳曉求、楊瑞龍、王利民等都是人民大學的一級教授。
自從人大自評一級教授後,其他大學出於各種考慮鮮有更風,相關政府職能部門也不置可否。
結語
有些兼職院士只是掛個名,一年可能也去不了兼職高校幾次,很少有實質性的工作,但是某些高校為了評選、爭取項目、招生等利益,常常會把所有沾邊的院士都寫上,這種行為給大家的認知帶來一定的欺騙性。
對此,你對兼職院士成風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