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同治十三年(1874),京城北京的考場出了一次考場風波,此次風波與雲南老考生謝煥章有關;起因是雲南考生謝煥章原本獲得的功名~舉人頭銜,在複試中被革除了。結果一經公布,譁然一片,舉子們議論紛紛,認為評卷不公或有貓膩,有悖朝廷取士原則,雲南舉子有意見,楚雄府的七個舉子見等此事,見謝老前輩蒙此不公,更是忿忿不平,認為謝老才華橫溢,乃滇中名宿,文章高手,怎麼滴就通不過複試滴,要捲鋪蓋回家打道回府,以示抗議。
複試本來是為防考生在初試中有作弊買通關節矇混過關、或有真才實學又臨場發揮不好者而給予的一種補救措施,真正達到為國舉才、才無遺漏的行為,歷為朝廷所重視。
大清立朝之初就定下「士子被言者,必再試」的規矩。科舉考試中的複試制度源於清初,也是大清對科舉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是對鄉、會試發榜後,已經中式的舉人、貢士進行的再次考試,是對錄取工作的再次確認。複試體現公平、合理、慎重,杜絕舞弊都有積極作用,大家耳熟能詳就是貢士(進士)的殿試;而鄉試也有複試,鄉試的複試更早於會試中的複試,鄉試複試始於順治十五年(1658),會試複試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開始,又到嘉慶四年(1799),鄉試、會試複試「乃著為令」,道光二十三年(1843),歷經百年才成為定製,可見要成為遵守的規矩是需要時間的磨礪才行。
規矩又源於無規矩、或不守規矩。順治十五年,複試之因即為中式舉人「多有賄買情弊」,而致物議沸騰,當時順天、江南考官俱以賄敗;朝廷認識到「欲清科場之弊,莫如複試一法」,無疑複試是平息社會輿情,籠絡人心的一計良法。
康熙五十年(1711)辛酉科江南鄉試科場案,就有了「左丘明有眼無珠,趙子龍一身是膽」的對子,以嘲諷主考左必蕃和副主考趙晉的舞弊,第二年遂有了會試也要複試的規定。
同治十三年的這場鄉試複試,不滿情緒被朝廷知道了,經過反覆討論,同治帝命重新選人再評議謝煥章的試卷,嚴令閱卷官員秉公辦事、實事求是,要給天下士子一個交代。複試題目是《論語.陽貨篇》中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二句,由桑春榮、彭久餘會同翰林院掌院學士毛昶熙、湖南名士善化人黃倬為考官,讓謝煥章對孔聖人提出這千年話題闡發自己獨到的見解;同治帝又命飽學之大臣發表看法。謝氏之文佳辭麗句,傾刻而成,閱者莫不驚嘆;最後的結果不是「文理不通」而是文理大通;特別是毛昶熙更是推崇謝老之文,毛昶熙又是個主張若果思想不形成於文字,那就等於白寫的主,所以謝老再次複試還真得福了,帝處罰了前任評卷官,帝贊曰「謝煥章試卷,用意艱深」難得之才,為令聞嘉譽以聲之,謝煥章因此一舉成名,紅遍京城。當時剛剛親政的同治帝對謝煥章一事,格外上心,圍繞謝是否「開復舉人」一事與大臣們多次討論,留下了六份奏摺,見證了此事的全過程,這六道奏摺原件,現存於臺北故宮。
謝老經此一事,回到楚雄後,沉靜持重的謝老成了雁峰書院山長,即「龍泉書院」,現為楚雄一中,楚雄八翰林均出此書院。現在知謝老者不多也,窮經之人略知一二,而謝老妙筆文章知者更少,反而此事知者居多;所以世人多如此,只知曾國藩是「曾剃頭」而不知他是一個內聖外王之人,只知李鴻章是個「楊三已死無蘇醜,李二先生是漢奸」的賣國賊;只知洪秀全金田起義,而不知入南京後的事,只知袁世凱是竊國大盜,而不知辛亥之事,視其等為官虎吏狼也。哎「誰道人生無助力?門前流水尚能西!」
《同治癸酉科雲南闈墨》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正科帶補辛酉科雲南鄉試中式者118名舉人;楚雄府有七人中式,楚雄拔貢陳思相25歲(光緒丙子年中進士後改名陳思霖)排名第80位,楚雄副榜謝煥章57歲排名笫98位,楚雄恩貢安克敏36歲排名第103位,同時中舉的還有33歲的姚州(今姚安)人楊國樑為拔貢排第15位,20歲的姚州廩生甘孟賢排第33位,40歲的白井貢生彭紹先排第54位。這幾人與謝老先生,同赴京師參加複試,當然知道謝老是滇中名宿,文章前輩,不是孤標傲世之徒,卻是花開香滿園園丁老人。同治十三年二月十五日,舉人複試如期在貢院舉行;結果一出,舉子老鄉們有異議了,同上公車,鹹憤不平,群起揭控,事聞於朝,剛親政的同治帝聽微決疑、故使為理,決定讓謝老再行複試。上次閱卷官李祉不能句讀謝老文章,以為不通,實為自己句讀有限,不能領其精要;此番複試,謝老之名,由此盛之。「不畏浮雲庶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謝老生於嘉慶二十一年(1816),道光丙午年(1864)中副榜,同治十三年入京複試,謝煥章複試風波是科舉史上的一重事件,也是雲南一件有影響的科場風波,放在今天也許稀鬆平常,當時卻也馬虎不得。副榜:在鄉試取名額外列入備取者,稱為「副榜貢生」又叫「副貢」,中者可入國子監讀書,謝老之事在同治帝關注下,得已圓滿解決。謝老到同治十三年(1874),若以現在算法應為58歲,但民國以及民國前,國人計歲多用虛歲,除夕之前所生即為一歲,兩頭算,稱謝老花甲舉人也是恰當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