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居環境獎是國家建設部於2000年參照聯合國人居獎的設立精神和評價要求,根據我國實際情況設立的國家人居領域的最高獎項,創建要求包括了居住環境、生態環境、社會和諧、公共安全、經濟發展、資源節約等6大類63項指標。常州市從2012年起,全面展開了中國人居環境獎的創建工作。常州不斷提高資源集約利用水平,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深入實施「清水藍天」工程,進行生態綠城建設,提升數位化城管水平,並在此基礎上全面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積極構建綠色交通體系、大力提升城市綠化品質、強力整治市容環境,紮實推動產業升級、科技創新、城鄉統籌、生態文明、社會和諧、民生幸福六大戰略工程,努力改善城市人居環境質量,提升民生幸福指數。
到今年10月,常州相繼獲得了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等多項殊榮。同時,常州市水環境治理工程、老小區綜合整治工程、公園綠地建設管理體制創新和數位化城市管理等4個項目分別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通過創建工作,常州將成為一座藍天碧水、環境優美、功能齊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長三角區域中心城市和全國著名的生態宜居城市。
常州深入實施「清水藍天」工程
河水變清澈了,城區可見垂釣者
「過去又髒又臭的『黑水河』,現在變清澈了,水質好的時候還有人釣魚呢。」白家浜這條斷頭浜對清潭三社區書記王瑛來說,在7、8年前是不折不扣的老大難問題。不過經過這幾年的水環境整治和雨汙分流工程,如今這條河的景觀已經大大改觀。
提起清潭新村的白家浜,相信許多市民都知道這條斷頭浜,過去由於是死水,又缺少治理,所以河水又髒又臭,周圍的居民苦不堪言,王瑛這個社區書記都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河裡的水都是黑色的,上面漂滿了白色垃圾,臭氣燻天。」她回憶說,當時居民對這條河的意見非常大,特別是一到夏天蚊蟲特別多,而臭味也更厲害了,就算不開窗,那味道也會不知道從哪兒飄進屋子。
2006年開始,常州市進行了水環境整治工程,白家浜就是其中之一,綜合實施控源、截汙、活水、生態補水等措施,此外還對清潭三社區進行了雨汙分流改造,鋪設新汙水管道,並廢除化糞池,減少入河的汙染物。經過2年的整治,如今再看白家浜,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現在你在窗口已經完全聞不到臭味了,河水也變清澈了,前些日子水質好的時候還有人在垂釣呢。」
曬一曬數據
近年來,常州率先在全國實行雨汙分流體制,雨水、汙水各成體系,最大限度地發揮城市基礎設施的效益和功能,削減汙染物效能位居全國前列。2002年,常州市水環境治理工程項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常州市排水管理處大力實施市河汙水截流、老小區雨汙分流改造、企事業單位汙水限期接管等工程,多措並舉截流汙水。2006年起,實施清水工程截汙整治,先後投入資金6億多元,完成市區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60多條河道的汙水截流整治,新增汙水日收集能力9萬多噸,實現了市河「不黑不臭,管理到位」的環境目標。2012年3月,獲得「第二批江蘇城建示範工程」。
此外還進行了汙水處理廠優質尾水再生利用,獲得省科技廳立項研究,獲選2010年「首屆江蘇省城建示範工程」。優質尾水再生回用於綠化道路衝洗、市政雜用、河道生態補水、工業低品質用水等方面,成為城市可靠的第二水源。
73個免費公園綠地,曾經轟動全國
今年78歲的張友忠家住朗園,每天一大早總是會從家門口悠咄咄地坐著BRT,去到紅梅公園,唱唱歌、聽聽曲或者跳跳舞。他告訴記者,他過去是跑銷售的,常年出差在外,「外地公園很多也很漂亮,但像我們常州這麼漂亮還免費的還真沒有。」他說,常州公園免費開放,給市民帶來的不僅是少了幾塊錢的門票,而是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態度的改變,能更好地享受這座城市的生活。
市民在紅梅公園以歌會友
對於常州綠化的變化,出門就能見綠是許多市民的最直觀感受。「我剛剛搬來時候這兒完全是一片狼藉,魚塘、養鴨場、殘垣斷壁。」家住公園壹號的卜先生告訴記者,2012年剛搬進新居時候他很是失望,當時樓下還沒有丁塘河公園,完全一片鄉間蕭條的景象,一個魚塘、一個養鴨場還有幾棟破敗的樓房就那麼杵在荒地裡,還時不時有說不出的臭味飄來,一家人想找個散步的地方都難。「但去年丁塘河公園建好後就完全不一樣了,從樓上往下看,完全就是一幅畫啊,空氣也比過去新鮮得多。」他告訴記者,現在樓下的公園成了附近居民散步拉家常的據點,他們一家每天晚飯後也都會去走一走。他說,這幾年來,常州新建和改建的免費公園綠地越來越多,市民的選擇也越來越多,往往一出家門沒幾步路就有一大片可活動的綠地,就像生活在花園綠地中一樣。
曬一曬數據
自2002年起,常州市全面啟動了公園敞開建設工程,截至目前,常州市區敞開免費公園數量達到了73座,總的面積達到了1800餘公頃,比2002年的9座不到130公頃的規模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這些敞開式公園均勻分布在城市的各個區域,已經融入到廣大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市民每天均會到就近的公園進行遊憩鍛鍊。常州市敞開公園工程於2009年被住建部公布為「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敞開公園已成為常州城市的一張靚麗名片。
常州人民公園綠地
2014年實施生態源保護與建設、郊野公園、城鎮公園綠地、生態細胞、生態綠道和生態廊道等六大工程187個項目,累計「增核」9600畝,「擴綠」17000畝,「聯網」400公裡,努力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百姓觸手可及、親身可享」的目標。2014年常州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2.97%,城區人均公共綠地達13.2平方米,實現了居民出行300米有一處約3000平方米的公園綠地,居民出行1000米有一處約20000平方米公園綠地的建設目標。市民在公園早迎晨曦,夕送晚霞,茶話天下,人與自然共和諧。
老小區換新顏,50萬居民受益
「你看我們現在小區,路又好、綠化又好、治安更好,我們老百姓的活動場所也多了,哪兒有住了十幾二十年的樣子,城裡很多商業小區都比不上我們這裡呢。」提起自己住了十多年的燕興小區這些年來的改變,市民季伯興可是如數家珍。
「這個小區我是2001年搬進來的,因為是安置小區,到2010年前後,從屋頂到下水道,再到外面的路面和綠化,各種各樣的問題都出現了。」季伯興告訴記者,那時候他家住在頂樓,每到下雨家裡總要漏水,雨稍微大一些小區還會淹水,小區路面到處開裂,有的路面已經跟蹺蹺板一樣,菜邊皮、塑膠袋等生活垃圾滿小區都是,路兩邊的綠地許多都被居民開發成了自家菜地,環境非常糟糕。此外,小區的路燈也大多壞的,早晨和晚上都不敢出門,生怕一不小心就摔了跟頭。「更加嚴重的是住這裡一點安全感都沒有,僅僅是2010年一年,整個小區就丟了700多輛電瓶車和自行車。」季伯興回憶說,那時小區有7個進出口,進出人員混雜,小區隔三差五就會發生盜竊案。
不過,從2011年起,常州市啟動了老住宅區整治提升工程,投資數千萬曆時兩年將燕興小區從內到外都翻新了一遍。「我們老百姓住的樓,從屋頂到下水道再到樓道和外牆面,幾乎除了樓的結構,其他都給我們翻新和維修了。」季伯興高興地告訴記者,整修後的這幾年,他家再也沒有漏過水,樓道也變得寬敞明亮,小區還進行了雨汙分流改造,淹水的情況也很少發生了。「更重要的是小區安全了,整治後就幾乎沒再聽說小區發生盜竊案,我們老百姓住在這裡非常安心。」
季伯興說,經過改造,這個住了十多年的老小區又跟新的一樣了,甚至許多城裡來的親戚都羨慕他們小區的環境和設施呢。現如今,跟著季伯興走在燕興小區平整的小區道路上,路面上幾乎看不到垃圾,兩旁的綠化雖然簡單但看著很舒適。
此外,小區改造還一併擴建了小區居民的活動場所。季伯興說,現在他每天雷打不動,5點半下樓早鍛鍊,晚飯後到小區的廣場和鄰居們拉拉家長理短。「小區的環境好了,我們也更願意出來走走了,生活也更加豐富了。」
曬一曬數據:
常州市朝陽三村老小區新貌
至2010年底,市區已有125個老住宅小區實施了綜合整治,總建築面積1008萬平方米,受益人口50多萬,總投資4.59億元。與此同時,在實踐中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被喻為「常州經驗」在全國推廣。2004年,常州市老小區綜合整治工程被國家建設部授予「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蘇省人居環境範例獎」。從2010年起開展老住宅區新一輪整治提升工程。截至2013年,常州市已實施了北環新村等17個小區、總建築面積185萬平方米的老住宅區提升工程,總投資4.76億元。
居民反映的問題,儘量當天解決
「有了12319平臺後,城市管理的效率真的提高了不少,許多問題上午打電話,下午就已經修好了。」對於常州近幾年來實施數位化城市管理工程後的變化,市民感觸良多。
市民戴先生是一位熱心市民,路上看到些什麼井蓋破損、路燈不亮的問題,都會想辦法找相關部門解決。「過去沒有這個12319平臺,我在路上發現了些問題,總要先想是哪個部門負責,有時候打好多個部門都沒人管。」戴先生表示,那時候報修一個公共設施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而響應的時間更慢,長的一個星期都沒有人過問。
「但現在不一樣了,路上的流動攤販基本看不到了,我們老百姓反映的問題也能很快得到解決。」他為記者舉了一個最近的例子,就在這個月上旬的一個上午,他路過晉陵北路的時候發現一個供電井蓋破損了,隨後路過漢江東路時候又發現了一個破損的消防栓,戴先生便撥打了12319反映了情況。「當我那天下午上班再次路過這個地方的時候,井蓋和消防栓都已經更換成新的了,前後不過2個多小時時間。」而到傍晚時候,12319還專門對他進行了電話回訪,並告知了處理情況。「現在城市管理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效率提高了,服務也更加到位了,整個城市的環境面貌也比過去好了很多。」
曬一曬數據:
「十一五」期間,常州市按照部頒標準並結合常州實際,實施開展了數位化城市長效綜合管理項目,並在2014年,常州數位化城市長效綜合管理項目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常州市數位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
目前數字城管系統已經覆蓋全市5個轄區、12個市職能部門和10個行業責任單位,形成了涵蓋27個二級平臺、57個三級處置部門的數字城管大網絡。
全市擁有市級考評員以及上萬名區、街道管理人員、環衛工人、社區工作者、城管隊員、協管員,覆蓋全市398條主次幹道、151條背街小巷和2283個網格,及時發現和處置城市管理問題。
同時,連續5年開展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對全市130條約450公裡主要道路兩側實施了市容整治。2013年起,開展城中村、城郊結合部等「九整治」「三規範」「一提升」「三創建」為主要內容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已實施整治項目1088個。
12319城市管理熱線自2008年開通以來,累計接聽市民來電76萬個,派遣處置案卷42萬件,同時依託微博、QQ、微信等新媒體技術建立網上平臺,打通了服務市民的又一全新渠道。
除了治水治汙,56個項目獲貼「綠標」
綠色環保一直是人們關注的話題,綠色建築近年來也在常州這座城市生根發芽。「用電來自太陽,用水來自雨水,被綠色植物包裹的建築還能起到保溫降噪的作用……」在武進住建局節能科技科科長周強眼裡,綠色建築正在越來越多地闖入常州人的生活。
「武進影藝宮是全省唯一的綠色建築創新獎項目,也獲得了國家綠色建築設計三星級標識,這是綠色建築的最高榮譽。」在周強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位於延政路上的這座綠色建築,「從設計到建築再到內部設施,也都採用的是綠色建築技術。」周強介紹說,在能源方面利用了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安裝多晶矽雙玻組件組成的太陽能電池系統,所發的電能全部用於建築內部用電消耗,年發電量約9萬餘度,年節約標準煤40噸,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4.2噸;在水資源方面使用了雨水回用系統,收集建築屋面和道路雨水進入雨水積蓄池,經過處理後可滿足綠化、景觀以及道路澆灑等非飲用水,年可利用雨水量13846立方米,節約水費4.8萬元;建築還使用了中水回用系統,通過收集優質雜排水,處理達標後可用於衛生間衝廁用水、綠化灌溉補水等,年中水使用量為15695立方米,節約水費約5.5萬元;此外,建築還利用了陂屋頂綠化、外牆垂直綠化技術,屋頂綠化、外牆垂直綠化增加了城市的「綠肺」功能,達到了建築節能保溫和降低噪音的作用。
周強告訴記者,目前他們正在逐步把綠色建築技術推廣到民用住宅上,雖然可能還需要一個過程,但市民身邊的綠色建築正慢慢地多起來,而且會越來越多。
曬一曬數據
近年來,常州市先後成功申報溧陽城北經濟開發區、江蘇建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新校區、常州市金融商務區、武進區綠色建築示範城區、新北區綠色建築示範城區、武進區綠色建築產業集聚區等綠色建築示範區。武進低碳小鎮是全省首批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示範區,該項目已於去年7月份通過省住建廳的驗收。
截至目前,常州共有56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築標識,總面積達553.6萬平方,「十二五」期間,常州綠色建築面積、標識數量在全省位居第四。有1個國家級綠色建築示範區,4個省級建築節能和綠色建築示範區,2個省級綠色建築示範城區,示範區總量位居全省前列。
全國宜居城市 常州傲居前四
至2014年底,常州城市各項指標已基本達到或超過「中國人居環境獎」標準。創建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效,分別獲得了「江蘇人居環境獎」和四項「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經濟長期快速、穩定、協調發展,人均GDP超過10.4萬元,連續多年成為全國相對富裕地區;城市建設發展迅速,科學的規劃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全方位的綜合交通體系帶來出行便利;環境綜合整治成效顯著,已建成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和國家生態市;城市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水環境和空氣品質達到較好水平;市民居住條件明顯提高,各類住房充分滿足不同消費層次人群的居住需求;文化創新氛圍濃厚,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在創新發展中相得益彰,不斷豐富和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社會服務發達,公共服務設施和現代服務業的快速健全和發展為居民提供便捷生活;社區生活、衛生、文化、教育等各類設施齊全,社會保障覆蓋廣、效率高,治安情況良好。優質的人居環境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中國社會科學院2013年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將常州列為全國宜居城市第四名。
今天的常州藍天碧水、環境優美。這座經濟發達、交通便捷、建築精美、功能完善、服務優良、社會和諧的城市正日益成為人民熱愛的宜居之城。隨著經濟社會和城市建設的深入發展,文明富裕、生態和諧的現代化新常州必將進一步成為人們投資興業的首選福地,居家生活的理想之城。(常州晚報 照片由常州市城建檔案館和被採訪對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