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條「暢道」「綠道」串起城市好風景
作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中的重要一員,「十三五」時期,我市搶抓「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等國家重大戰略機遇,以建設人民滿意、政府放心的市政工程為宗旨,加密城市路網、完善高架架構、建設生態綠城,全面增強城市功能,著力打造精美常州。
貫通多條南北向、東西向市政道路,常州在深入推進軌道交通體系的建設背景下,以良好的市政道路設施保障市內交通的通暢,滿足龍城百姓的出行需求。
建設多個生態綠城建設項目,不僅為宜居美麗明星城增添了更多綠色,也為龍城百姓提供了許多休憩的好去處。
5年來,共完成各類市政建設項目61個,完成概算投資達105億元。其中,市政道路工程項目40個,建設總裡程達61.89公裡。機場路快速化改造一期工程的建成,為我市高架道路裡程又增加了7.6公裡。完成生態綠城建設項目21個,增加綠地面積達125.29萬平方米。
消除瓶頸路、斷頭路,暢通南北、融貫東西
加密城市路網,提升市區道路通行效率
橫跨京杭老運河的西倉橋,已經成為附近居民天天都要經過的便捷通路。「在新的西倉橋建成之前,這裡還只有一座供行人、非機動車通過的鋼便橋,我們這種居住在河邊的居民,開車回家需要繞相當長的一段路才能到。」薛先生家住璞麗灣,西倉橋的建成,讓他感覺家門口一下變得順暢開闊了起來。「原先早晨去上班,要從三堡街繞到懷德橋,而且早高峰的時候懷德橋不是一般的堵。西倉橋建成後,過河多了條南北通道,上班路上定心了不少。」
去年5月26日,西倉橋正式通車,實現了大倉路和蘆墅路的銜接。常州市市政工程管理中心綜合管理科科員楊明介紹,該橋主橋為三跨變高連續梁,南北兩端引橋為等高箱梁。主橋兩側設置2.5米寬的下沉式人行道,人行道頂部為廊道形式,主橋兩端人行與地面輔道採用樓梯銜接。
楊明表示,西倉橋周邊傳統民居和歷史建築遺存眾多,因此,新建的西倉橋最大特色是採用了坡屋頂、山牆、廊道等傳統房屋建築形式,體現了傳統建築形式在現代城市橋梁中的應用,與周邊歷史風貌遙相呼應。
今年1月11日,機場路高架正式通車。建成後,家住綠地世紀城的吳先生從家到機場,有一半的路程可以在高架上通行,與原先相比,節省了一半的時間。市市政工程管理中心高架建設科科長薛松說,機場路高架西起民營三路,東接龍江路立交,全長約7.63公裡。機場路高架的正式通車,實現了我市快速路網與滬蓉高速、沿江高速、江宜高速(S39)等外圍高速公路網的無縫銜接。
5年來,我市市政建設從過去的大建設時期逐步過渡到補短板、找差距,完善城市路網、提升市區道路通行效率上來,更高質量推動城市區域地位向更高提升。為打通南北向的市內交通聯繫,我市新建或改擴建蘆墅路、大倉路、白雲南路、大明路等工程,沿老運河新建或改建勤業北路橋、茶花路橋、西倉橋等多座橋梁。為打通東西向道路的交通堵點,我市實施大運河常州城區段(五星大橋—採菱港)交通疏導工程、飛龍西路延伸工程、星港大橋工程、勞動西路西延、紫荊西路、河濱東路、三堡街西段以及光華路大修工程,為消除瓶頸路、斷頭路,疏解軌道交通建設帶來的交通壓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公園、濱河綠地、生態綠城項目建設「多管齊下」
修復城市生態,塑造宜居美麗新品質
家住陳渡新苑的市民張先生每天吃過晚飯後,都會和家人沿著皇糧浜公園內8公裡的慢行系統散步或者騎行。周末,他還會帶著孩子到這裡來好好運動一番,網球場、足球場、籃球場、健身器材這裡應有盡有。讓張先生印象深刻的是,以前的皇糧浜是片低洼地,一下雨常常被淹,如今,公園運用了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建成後,周邊地區再未發生嚴重內澇。
市市政工程管理中心工程監督一科科長崔硯巍介紹,皇糧浜公園位於龍江路高架和中吳大道快速路交叉口東南角,總用地面積約27.6萬平方米,包括童子河水域、皇糧浜水域及兩岸綠地。「自2017年建成以來,皇糧浜公園成為市民感受自然的生態綠廊,是南運河沿線濱河綠化展示地之一。」
該公園分為4塊區域,分別是:城市形象展示區,融合商業、運動、休閒等功能;堤岸防護區,滿足行洪需要,打造堤岸生態休閒帶;溼地淨化區,運用彈性水網,發揮溼地科普與遊憩功能;生態樹島區,讓林地保育與林間穿越體驗相結合。園區內設置自行車道、遊園步行道、邊界步行道、穿越棧橋4種道路形式,滿足市民多種需求。
該公園定位為一個能夠滯留雨水、減緩洪水、具有「彈性」的城市綠核。「建設過程中,運用了海綿城市理念中的『源頭分散』和『慢排緩釋』的設計原則,公園內及周邊的雨水通過梯級淨化系統減速、消納,淨化後的雨水自然下滲或者用於景觀、綠化用水,最終匯入公園內的水系中。」崔硯巍說。
近年來,我市通過兩輪生態綠城建設「三年行動」,先後建設了橫塘河溼地公園、皇糧浜溼地公園等公園項目,沿大運河文化保護帶、新運河開敞空間、白蕩河南運河濱河綠地打造了多個以文化保護、景觀營造、擴綠增綠為主要內容的濱河綠地項目,沿環城高架、主要幹道打造了一批城市慢行系統,為龍城百姓生態出行、休閒觀光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設施,讓一座更為現代、更加美麗、更有品質的常州城,煥發出新的活力和生機。
本版文字 董逸 通訊員 楊皓 陳琳
本版圖片 朱臻 夏晨希